试论“打通课时”进行阅读教学

2019-11-11 09:03刘裕伟
教师·中 2019年9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刘裕伟

摘 要:语文课程是学生教育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它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改进阅读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这是语文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课题,作者就“打通课时”这一问题,谈谈几个方面的认识。

关键词:课程改革;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2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6-0028-02

一、为什么要“打通课时”

(一)這是语文学科的本质任务决定的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工具性,对学生的全方面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语文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当前,那种只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重视它的工具性;只重视课堂教学,不重视语文实践能力的旧教学模式,仍然普遍存在。所以,必须进行变通。

(二)教材编排的特点要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都是以“组”为单位编排的。每组都有一个训练核心,每个课例都围绕着它编排了训练重点不同却相互联系的内容,对学生的练习要求也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系。这就要求以教材的特点对整组进行教学设计,把每一课时都作为训练组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来研究,从中找出语文规律来。

(三)“打通课时”进行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过去十年的课程改革,收效不小,弊端亦大。程式化的目标教学,使教师的阵脚乱了,失去了个性特色,没有了自己的风格,更达不到叶老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目前新课程改革又处在十字路口,学生总是不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没有独立机会,何谈语文实践呢?这就需要打破“模式化”的教学方式。

(四)“打通课时”是阅读教学理论的呼唤

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经过小学语文工作者多年艰辛的探索,涌现出了许多阅读理论,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极大地冲击了课程阵地。但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呈现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尚要扎实的语文实践,“打通课时”可为良法。

二、“打通课时”的内容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核心,在课时的内容、教学法上进行变通,做到“核心突出、注重训练、讲究高效”,既重视思想教育、语文教育,又重视一般发展,即“四冲八达”,达于大道之意。

文史上“通”释甚富,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横通》中解释道:“然通之为名,盖取譬于道路,四冲八达,无不可至,谓之通也。”就“打通课时”而言,“通”有如下三面:

(一)课时内容的变通

教师没有必要把语文里包含的所有东西都加以分析,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进行大胆而适当的变通,或增补、或删削、或变序、或更列。总之,筛选“面”、突出“点”,把省下来的时间留给学生。有人提出,“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就是强调要抓住核心部分深入理解,达到高效。课时内容的变通还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按照课时的特点进行有序划分,制定出小目标,串成线、连成珠,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课时内容的变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丰富性。

(二)课时教学方法的变通

每一阶段都会流行一种教学模式,大家趋之若鹜,形成了千人一面的僵化、模式化局面。有位教师运用斯霞老师的“分散识字法”进行教学,在课文中占重要地位的生字词先出现,然后在讲读课文时再强调。如此,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为什么不在理解课文之后再出现生字词呢?这是因为教法不变通,没打通生字词所在的语言环境。没专心打磨一下兴趣识字法,就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再有,一个县域内,所有中小学教师都要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进行教学,但连小学低年级也这样,就不太合适,似有应试教育之嫌。所以,教师要按照自己独到的教学设计,拿出自己的教学个性,改变现有的状况。

(三)课堂交流活动的变通

传统的课堂比较枯燥,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难免出现学习兴趣低、学习积极性下降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生本对话,这样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得到学习的愉悦。教师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时,要围绕训练核心精心设计 ,一问既出,“吹皱一池春水”;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要启发学生善思、善问,给学生留足、留够讨论的时间,加大交流的时间密度,一节课交流不完,下一节课再继续,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开放,张扬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的潜力得以释放。如此,才是课堂阅读活动变通的关键所在。

三、“打通课时”的思路

(一)打通每课时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时,紧紧抓住训练组的重点目标,让学生通读每一篇课例,画出能理解重点内容的词、句、段,写下自己的感受与体会,然后在小组间交流阅读,最后全班一起交流诵读、评价品读。这样,每一课时的阅读教学都不是独立的,每一组的教学课时就被打开、打通使用。

比如,专门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训练、大量阅读、 积累语言的训练、赏析经典、品味名著的训练。这样,教师得以解放,学生得以放飞,何乐而不为?每课时集中训练一个核心内容,单刀直入,突出重点。一定要训练有法、训练到位,不要怕压缩其他课例的教学时间,要放弃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主动表达、主动交流,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抓“课例”教学的核心内容,保持教学完整性

课程标准对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材的订也根据各年龄段学生严格选取和确定不同的内容,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细致的标准。教师在课堂上的每组教学都有核心内容,课例教学除此之外,亦有别的重要“核心”,比如训练理解和表达能力。

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对于不同的体裁性课文,教师一般都会给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引导学生做出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表达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和归宿。打通课时后,可训练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演讲、朗诵、辩论等方式,训练学生观点清晰、有逻辑性的表达能力。如此把课例的重点内容与每组的核心内容融合在一起,达到有机统一,既保持了课例教学的完整性,又强化了训练组意识。

四、“打通课时”的方法

(一)抓预习

首先让学生感知整个训练组的“春江水暖”,这是打通课时共有的亮点。预习有两层意思:一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中精彩的文字导读,常常以疑问句的形式针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寻找问题的答案,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初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初读课文的时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语文素养,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程度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不懂词语的意思;有的学生不懂课文的思路;有的学生不懂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都是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发现的问题。

预习做到“三要”:一要精心设计预习提纲,避免盲目性。预习提纲和导读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以及阅读理解的需要两个角度设置的,具有针对性。二要保证充分的预习时间,避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预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学生自己进行粗略的阅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研讨,通过充分的预习发现问题,听课的时候才更有目的性。三要辅导到位。教师要及时辅导,帮助扫清障碍。

(二)抓课后思考题、练习题

思考题体现了作者的思路,有导向功能,便于指导自学、理解语文核心内容。练习题侧重于字词句段及听说读写的训练,可通过训练加深理解。抓“思考练习”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导自学讨论,同桌互议,解决重点内容;第二层次,通过导读抓练习。对练习题所涉及的字词句段等,要在导读训练中让学生理解它们在整篇课文中的作用。

(三)抓小组合作

让学習小组成“常设机构”,不要成“形式机构”。小组合作可有效解决学困生的难题。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探究性的自主学习本身就是正在尝试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小组合作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还可以针对问题进行不同的讨论,让思想碰撞出火花,培养学生的多角度和立体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帮助教师有效地观察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并且对他们的兴趣进行培养,发掘长处,取长补短。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有效、开放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完善的人格,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所以,教师可以培养几个优秀的组长,通过兵教兵的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地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这也是“打通课时”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打通课时”是以训练组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重点,在课时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等方面进行变通,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变革,以求阅读教学达到“语文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晓燕.意外的“放手”[J].山东教育,2017(16):21.

[2]杜尚荣,李 纯.“苦”和“庸”:教学文化之殇——基于R民族中学的个案考察[J].当代教育科学,2017(2):88-92.

[3]杨春梅.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J].山东教育,2017(13):36.

[4]潘文彬.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7):42-45.

[5]程少堂.语文味19年:从一粒种子到一片森林[J].中国教师,2017(16):44-48.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