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阈下区域“双创”发展研究

2019-11-11 04:24胡元蛟
创新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合肥市

胡元蛟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战略决策。安徽省合肥市在“双创”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特色模式,对于区域“双创”发展具有较好的示范性。但合肥市的“双创”也存在着政策配套不完善、能力建設有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低、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等问题。因此,要通过制定和营造汇聚创新要素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创新创业产业链要素配置效率、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等,进一步推动合肥市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合肥市;案例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7-71-6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07.010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我国政府的重要战略决策。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安徽省、合肥市相继出台了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支持人才来合肥市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文件,关于激发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具体举措也已开始布局实施。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推进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等;二是区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效率评价,主要是指“双创”政策实施以来的宏观和微观效果评估等。而目前结合合肥市实际情况,对当地创新创业活动的案例梳理与总结还较为鲜见。

因此,本文从案例研究的视角出发,以国内及合肥市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为背景,聚焦于合肥市开展“双创”活动的典型案例,通过梳理相关问题、总结相关经验,为推动合肥市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对于深入研究和大力推进合肥市“双创”活动、探索和催生当地中小企业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2]、促进合肥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政策背景

在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是加快实现创新驱动的战略决策,更是富民强国、增进公平的重要保障[3]。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4];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5];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概念;2015年,《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颁布实施,“双创”正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战略决策[6];201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为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合肥市持续将创新创业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创新创业热潮持续高涨,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力量。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等文件,为鼓励、支持、汇聚创新人才,培育、营造、繁荣创新文化,打造融合、协同、共享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作为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市在做大做优创新平台、推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上具有巨大而独特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合肥市坚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双创”过程中积极作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区域“双创”发展具有较好的示范性和借鉴意义,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 合肥市“双创”活动特色案例

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合肥市积极探索“双创”特色发展模式,开展了一系列的“双创”活动。

2.1 合肥市高新区创新产业园打造“众创空间”

安徽省最大的创新平台——合肥高新区创新产业园,处于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的核心地带,是集合芜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国家动漫及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公共安全产业基地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创新产业园已入驻企业200余家,注册资金达22.6亿元,入驻率达95%,包括中国技术交易所、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富春通信、嘻哈学车、小米、浪潮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正在打造国内知名的创新创业沃土,与其他科技企业孵化器一起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合肥市高新区为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除了在引进创新创业企业和人才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合肥高新区鼓励自主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若干政策措施》《合肥高新区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措施》等,在创业企业管理服务上更是提供了无微不至的支持。高新区管委会为落地合肥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不定期举办招商项目对接、企业项目展示以及企业管理层培训等活动,形成了园、区一体的服务化管理平台。

2.2 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

作为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依托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等核心单位,在安徽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尤其是在2017年安徽省出台《支持中国声谷建设若干政策》的推进下,招引了一批优质的、牵引性强的项目,通过整合配置行业资源,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集聚了一大批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好、带动力强的上下游企业和研发机构[7],曾获得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青年创业园等荣誉称号。2018年产值超过650亿元,入园企业达到433家,包括科大讯飞、科大国创、华米科技、金山软件、中科类脑等,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应用的人工智能生态新体系。尤其是国内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科大讯飞,基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智能语音技术,通过不断开放平台,将源头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有机结合,为金融、教育、社交等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目前占据中文语音主流市场70%以上的份额[7],成为国内当之无愧的智能语音龙头企业。

另外,基于2019年4月初关于共同推进安徽智能语音产业发展的部省新合作协议,合肥市将持续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积极拓展发展空间、精准满足创业企业诉求、提升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支持“中国声谷”的建设发展。

2.3 “江淮硅谷”创新创业团队建设

为致力于培养、聚集高层次人才并发挥团队作用,根据《合肥高新区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措施》文件精神,截至2018年10月,合肥高新区已牵头开展四批“江淮硅谷”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活动,设立的领域重点围绕集成电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评选“江淮硅谷”创新创业团队的基本条件是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领域,或技术上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符合高新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市场潜力并能进行产业化生產。现已有安科生物转化医学中心、中科普瑞昇、中霖中科、中科金臻等一批高科技企业获得了“江淮硅谷”创新创业团队奖,它们是致力于精准医疗、污水处理、肿瘤诊断等领域科技前沿研究,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成立研发中心,提供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临检等技术支持服务,引领产业集聚、形成技术优势平台。

2.4 “互联网+三农”创业特色小镇——三瓜公社

位于合肥半汤的三瓜公社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理念,立足当地特色产业、聚合相似功能、优化自然形态和创新活力机制,形成“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村”和“西瓜美食村”三大村庄,高品质打造安徽省第一批特色小镇。以“互联网+三农”“互联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发展路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电商产业村镇相结合,将传统的村落努力打造成“安徽电商第一镇”,带动区域共同致富。

三瓜公社目前已入驻了众多电商企业(如天猫、京东、苏宁、1号店等)、创客空间和微创全国联盟,还有各具特色的文创基地、乡村书屋和酒吧等。此外,民俗馆、手工作坊群、民居民宿、农家乐等以当地文化和农业为支撑的产业也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增加了民俗文化和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2.5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目前,合肥市有两个较为出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通过开展教育教学、“双创”活动来增强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中国科大青年创新创业中心以团结、服务中科大青年创新创业者为宗旨,通过搭建交流、共享的互动平台,开展有利于创新创业者综合素质提高的活动(如青创企业行、青创汇、“双创”类赛事等),定期走访校友企业、举办科技创新创业训练营或创业者沙龙、承办校内创新创业大赛或选拔优秀创业团队参与校外比赛,为校内师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促进中国科大青年创新创业者的发展。

合肥工业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设立必修学分和教育基金,开设网络课程和题库课题共140余门,制定实践教学“三层次”和“三环节”标准,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选拔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兼具的老师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导师,现已建立了校级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入库导师有100余人,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上多措并举,发挥了示范效应。

2.6 “创响中国”合肥市创新创业大赛

2018年,由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的“创响中国”合肥市创新创业大赛是当地历来规模最大、覆盖地域最广、项目质量最高的大型“双创”赛事,覆盖互联网、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大赛分为海外赛区和合肥赛区,其中合肥赛区共有827个项目参赛,基本涵盖全省各行业最优质的创业项目,最终来自新兴科技公司的12个项目在决赛中脱颖而出。

“创响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在奖励、补贴、投资、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巨大,不仅提供了数百万元奖励,还精准对接投资机构,将参赛项目推荐给大赛合作创投机构以获得风险投资。借助比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汇聚优质创新创业资源,引进国内外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发挥创新创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为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3 合肥市“双创”活动经验总结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经验总结

目前,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等人才和研发核心机构,合肥市“双创”活动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了以园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小镇为示范、以教育为源头、以比赛为抓手的“五位一体”特色模式(见图1)。

第一,加强社会化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一系列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以大型创新创业园区为载体,打造汇聚行业力量的众创空间,为企业提供创业场地租赁、信息查询、技术创新、管理咨询、创业辅导、人员培训和设备共享等服务。第二,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培育以龙头企业、高精团队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形成核心技术引领,通过集聚一批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好、带动力强的高科技企业,促进整个行业的创新创业。

第三,以当地特色产业为支撑,吸引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落户特色小镇。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有效利用当地小镇文化和农业,既支持了当地特色产业,带动当地居民共同致富,培育了持续“造血”能力,又打造了城市文化经济名片,发挥了特色小镇的示范作用。第四,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从高校源头抓起,培养青年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以比赛为抓手,调动各行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进而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和优质资源。最终校内校外创新资源形成合力,以“园—企—镇—教—赛”五位一体的特色模式,促进了人才与产业的结合、创新与创业的结合,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共建创新型城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合肥模式”。

3.2 主要问题

3.2.1 政策配套保障不完善。虽然近年来安徽省及合肥市出台了不少创新创业政策,内容涉及面广,但是政策集成程度不高、协调性不足,实施细则不够具体,配套措施保障不足。多数政策在落地过程中面临着实际困难,如体制机制限制、普惠性和包容度不够、可行性不足等。此外,与创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如商事制度、知识产权保护、信贷和融资等,加上创业风险的存在和缺少有吸引力的创新项目,导致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创业领域。

3.2.2 企业创新能力和政府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就目前来看,合肥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较少,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数量虽多(截至2017年底,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36余家、众创空间218家[8]),但存活率较低[3],且重硬件建设、轻软件保障,主流服务仍然是场地出租。此外,政府在创新创业基地管理中的服务供给水平较低,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质量检测、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专业服务相对缺乏[8],与市场化需求的对接不够紧密,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不足,与“双创”主体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政策沟通机制。

3.2.3 产业链要素配置效率低。虽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的平台,但企业创业基地一般由政府直接创建或者由政府和社会机构联合创建,带有较为明显的“政府主导”特征,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导致创新创业产业链要素的配置效率较低,创业企业融资难,风险资本偏向“临门一脚”项目和科技创新型项目。此外,产业链、创新链的主体集聚效应不够强,创新资源共享程度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成果转化通道少,适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高科技成果少,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少。

3.2.4 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合肥市被誉为“科教之城”,从数量上看,合肥市的科技人才队伍具有一定规模,但从结构上看,能够引领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等领军型人才、一流工程师、优秀技术人才等各类型高层次人才短缺。此外,大众创新创业意识较弱,除了少数高校和科技型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的程度较高,整个城市的创新创业氛围还是停留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阶段,总体创业者比例较低,创业人才跟不上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的需求。

4 推动合肥市“双创”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进一步推动合肥市“双创”高质量发展,基于上述经验与问题,试按照“政策优化、能力引领、要素配置、人才筑基”的思路提出以下对策。

4.1 营造汇聚创新要素的政策环境

企业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要激发企业活力,汇聚创新要素,保证政策落地,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消除某些行业的进入壁垒,降低创业门槛,营造公平、宽容的市场环境,破除企业在自由流动、成果处置、收益分配、商事制度等方面的限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法治环境,通过利益补偿机制尽量减少企业创新的市场风险[9]。有针对性地制定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不仅要提供创新创业配套基础设施、创新创业基地、高新技术园区等“硬环境”,还要提供优惠的制度等“软环境”,包括税收、信贷和融资、知识产权保护、创业扶持、人才引进等政策[3],设计符合地方特色的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不断优化微观发展环境[10],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型企业早期发展,以充分汇聚外部资源,为释放企业创新创业活力铺平道路。

4.2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政府服务能力建设

基于当地已有的扶持政策、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等创新创业资源,合肥市目前具备自主创新、研发核心技术的条件和能力,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必须大力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研发服务的关键领域产业技术攻关体系[11]。通过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引进人才、加强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11]。

此外,在政府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设方面,要以提升服务企业能力为出发点,为创业平台建设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低成本的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通过规范化运作,依托天使基金、种子基金,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服务[10];构建“互联网+”基础平台,加强沟通联系和宣传引导,打通创业瓶颈,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培育企业家精神、徽商精神和创客文化;继续办好“双创”活动,提升大众对“双创”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释放全社会“双创”活力。

4.3 提高创新创业产业链要素配置效率

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激活创新要素,提高产业链要素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客之间建立多方协同的合作关系,依托中科院、中科大、科大讯飞等一流科技创新单位,建立覆盖整条创新链的产业研发网络,促进技术、人才、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集成[8];加快跨界融合、产用结合的产业化创新[11],以平台建设为中心,以高科技企业培育孵化为抓手,建设“立足合肥、面向安徽、辐射全国”的智能制造成果转化基地和新兴产业培育基地[12],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加快组建若干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速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转化过程[13],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发展有机结合。

4.4 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14]。要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解决创新链上游短板问题,就要筑牢人才根基,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考核机制和体现不同人才价值的薪酬激励机制,完善对科技人才团队创业的支持和奖励措施[15],采用“物质和精神并重”的激励手段,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办企业,激发科研人员参与深层次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9]。要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重点高校为引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青年创新精神和提高创业意识;积极引进高端国际智库,联合创新企业培养“高、精、尖、缺”人才;引进重大科研项目,吸引多元化創新人才集聚[16],为实现合肥市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充分挖掘主体潜能、加快创新人才库建设。

参考文献:

[1] 習近平.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N].人民日报,2017-07-14.

[2] 刘迎秋,吕凤勇,毛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6):35-39.

[3] 许洪彬,汪丽丽,李嫣.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7(2):15-21.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3-25.

[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8.

[6]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EB/OL].[2019-04-22](2019-4-28).http://www.gov.on/zhe“gce/c0nten[/20l5-06/16/content-9855.htm.

[7] 黎静.“中国声谷”让世界聆听合肥声音[N].合肥日报,2019-04-19.

[8] 范克龙,郑莉.让创新要素高效聚集[N].安徽日报,2018-04-16.

[9] 辜胜阻,杨媚,庄芹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思考:基于深圳创新发展模式的经验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6(9):31-37.

[10] 王智源.安徽发展众创空间的当前对策[N].安徽日报,2015-12-21.

[11] 邱灵,韩祺,姜江.我国创新创业发展形势及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8:(5):19-25.

[12] 桂运安.加强创新体系建设[N].安徽日报,2017-10-23.

[13] 刘志彪.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J].南京大学学报,2015(2):17-24.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5] 高城.科技创新如何让中小企业更有作为[N].安徽日报,2015-12-08.

[16] 曲泽静,张慧君.新常态下价值链升级的创新驱动系统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45-49.

Abstract: “Mas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decision to implement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Hefei, a city of Anhui Province,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activities in the process of “mas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and formed a characteristic model, setting a good example for regional “mas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mas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Hefei also has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policy support, capacity building to be improved, low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insufficient structural tal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Hefei'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y creating an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and policy environment that integrates innovation factors, strengthening enterprise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government service capacity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factors allocation in industry chains, and building effective talent incentives and training mechanisms.

Key word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mas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efei; example

猜你喜欢
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合肥市
合肥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合肥市包河区语文老师书法作品选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角下的广西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合肥市雕塑院雕塑作品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