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群 何元强 覃一静 陈花兰 黄素
【摘 要】本文论述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团体曼陀罗之“秘密花园”的应用,提出心理指导教师可先以“秘密花园”为辅助,进行团体曼陀罗绘画的初设,继而从放松阶段的指导语、场面设定、构思解读作品、深度延伸的整合等阶段来应用团体曼陀罗之“秘密花园”,以促进班级团体凝聚,实现个体和团体的空间自我构建融合。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辅导 团体曼陀罗绘画 秘密花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C-0141-03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是为班级设置一个积极心理氛围的班级环境,即启发班级学生意识自己就是成为创造班级环境的参与者,媒介形式为通过全体学生绘制作品构建成团体辅导最终成果的实物展现,成为团辅教师启发和引导班级成员具备象征意义的符号和表象,作为打开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团体曼陀罗绘画技术是目前国际先进的心理治疗技术,笔者借助“秘密花园”为辅助,创新使用曼陀罗疗法的传统技术,探索利用新型治疗途径,拓展新思想的继承,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促进班级团体凝聚角度的思考,实现个体和团体的空間自我构建融合。
一、团体曼陀罗绘画的初设
曼陀罗绘画本身就是一种集情绪表达、认知重构、心理动力及感觉统合为一体的心理评估与疗效的方法,并且以彩色绘画的方式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基于积极心理学角度分析,团体曼陀罗绘画能够激发自性功能,从而具有整合自我的心理冲突,促进自我和谐的作用。其作为具有投射效应、评估与疗效相结合的功能,在众多的心理治疗方法中是少有的,这也是其优势所在。
笔者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思考,创新使用新颖曼陀罗“秘密花园”模板作为媒介,重新进行空间配置,主要考虑的是班级成员将画笔与黑白图片配置在一张四四方方25厘米的部分,在特定规定范围之内的“秘密花园”恰好是正方形,更多的符合了空间小的利用。要注意的是,该模板构图必须综合考虑、系统看待,应与色彩、形状、布局等综合理解,针对四个区域既独立又要统筹解读。
二、团体曼陀罗绘画的实施
(一)放松阶段的指导语
团体心理辅导赋予了心理指导教师较特殊的角色要求,首先他需要主导完成团体预设的任务和目标;再者是保持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和氛围。从结果成效来看,心理指导教师与团体间发生的语言、动作都有很大关系,辅导过程中需要心理指导教师开始的一段引入性指导语带入情境中,这样适当的、有意境的、建设性的、提示性的语言显得尤其重要。
比如在大一新生中的运用:
我们进入这个班级已经2个多月了,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一样的生活态度,有着对这个学校的强烈好奇心,有着我想与你有交往的想法,但是,也是我的说话方式,我的一个细微动作,可能没有办法更好的表达得很清楚。在相处的日子里,我观察你,你观察我,我们努力建设这个班级。可是,好像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总有着说不出来的感觉。大家请看我手中的这张图片,25厘米的四四方方就像我们身处的环境,在不能改变这样的状态中,运用我们手中五颜六色的彩色铅笔,找到我们心中想要的色彩,把这个黑白色变成彩色的。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用这些五颜六色的彩色铅笔,在这种蛰伏空白的“似是而非的曼陀罗”的“秘密花园”里面共同创作一个属于我们班级自己的曼陀罗世界。在这里,请大家相信,这不是一次心理测试,你不需要考虑这个选择的好与坏,你只需要做到将自己渴望的颜色填在你想进入的地方就可以了。
(二)场面设定
场面设定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角色定位。
1.物理环境。在物理环境的设定上,心理指导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做介绍并提出问题:
“秘密花园”基本为25厘米,四四方方的一张黑白图片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正方体25厘米的框架界限,象征着我们真实生活中的红线、底线和束缚;重要的不是画布框架的大小,而是不越界、在规则之内,个体的发挥,这是真实世界个体自由和群体权益映射。在这样的班级中,在这样学校中,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因为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限制了我们的手脚,阻碍着我们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抱负,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是应该是自己适应环境还是环境适应自己呢?
这25厘米的正方形充分体现了以上问题,换句话说,在25里面中不断地调整自己,各班级成员如何应对,每个成员的发生和转载都可以为团体曼陀罗绘画辅导提供更多有用的提示,这样的环境设置并不能随意让个体成员自由发挥,成为一定限制的物理环境。
2.心理环境。心理环境主要指开展团体辅导过程前、中、后,整个班级心理氛围和情绪的营造,是指导教师精心设计、科学引导的一个心理空间和场所。由班级团体心理指导老师通过自己扮演的角色,为成员们营造出的安全、融合、包容的环境,团体曼陀罗心理指导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外界的见证者、促进者,他应该给团体带来受保护的空间建构者的舒适感,从而带给成员间浓郁的自由感和安全感,他是一个物理空间的创造者,是各成员间互相交融得心理容器,不参与、不指示、供保护、供安全等感受创造的心理环境,在促进辅导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3.角色定位。在团体辅导过程中班级全体学生是主体,是物理环境的完成者,心理环境的因子;指导教师在活动中不作任何指示的旁观者,负责物理环境的推动和引导、心理环境的构建和保护。
(三)构思解读作品
综合上述四种理论基础,在分析作品,解读过程我是这样构思的(如图1):
因为团体曼陀罗心理指导老师很难像个体治疗那样,可以顾全到方方面面,站在积极心理学角度来引导学生时,把作品分为五个部分分析:
1.当下:挑选画笔落在左上角的同学,该部分信息是主动愿意与他人分享的内容,是个人意愿,不会产生沟通冲突。这部分同学已经从过去的思维模式中转变到当前所接触的新思维模式中。
2.未来:挑选画笔落在右上角的同学,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信息,在这个区域,自己的个性特征属于自己不了解的,但是别人了解的部分。你可能在无意中触怒别人,对方因为了解你,可能直接告诉,也可能不会告诉你,这是出于担心伤害你感情的顾虑或碍于面子等等,因而在这个区域隐藏着某些潜在的冲突;这部分同学已经在开始思考未来的生活或者工作了,对于自己的未来定位已经比其他同学更提前的进入思考,这部分同学相对成熟稳重些。
3.当下:挑选画笔落在左下角的同学,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信息。在这个区域,也有冲突的可能。比如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比高中同学欺负而留下阴影),别人不知道或者不认为是个问题,某种意外场合,同样一句话触动了你,结果引发意外的冲突。但是因为它属于自己隐私的部分,所以一般冲突均在自己控制的范围内。这部分同学还在沉淀于过去的思维或者事情中,还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步伐。这部分同学通常较为敏感。
4.未知:挑选画笔落在右下角的同学,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信息。这个部分就是潜意识、潜在的需要。它驱使我们去做某些事情,未知之事即为隐藏潜能。最容易引发冲突的区域,这部分是未发现的自我。这部分同学通常较有个性,也属于较为活跃的同学。
(四)深度延伸的整合
由于人数的增多,团体辅导中的记录很难比个体制作的记录难度要大很多,换一种方式换一种深思。为了不打扰团体成员的制作,为每一位成员准备了一张白色的便笺纸,让成员们对最终的作品取一个名字,以及写下自己在团体辅导中的心境。现场完成后,为了更加巩固辅导的效果,升华思维的内心感悟,可进行两方面的展开:
一是为作品取名字—— 共同感受作品。帮助班级成员深入理解自己的创作过程与现实环境中的班级情况,从绘制图画中走到现实环境,更好的明白自己班级目前的情况。
二是写下的心境—— 感受自身。帮助团体成员深入理解自己在创作过程中,自己与现实环境中的自己有何区别,更好更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时候我们注重当下的当时感受,但是作为团体辅导更应该着力于对未来的一种思考能力。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重要的阶段,他在这个时期的自我探索、正确认识自我、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很快速,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确立三观,不断与环境进行交互,他们的选择和磨合效度在这一阶段影响着个体的现在与将来,个体与环境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化显像,在这一系列的调试过程中,他们的内部心理需要与外部环境需要之间容易发生一定程度的心理波动,这种冲突一旦变化,就需要他们有着正确的处理方式。大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开心的时候觉得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不開心的时候则觉得所有的希望都灰飞烟灭了,他们需要摆脱固有思维,更换自身的内外心理需求,团体曼陀罗绘画在绘制过程中重新审视这些矛盾点,帮助大学生度过快速需求改变的时期,充分融合了自我和他人,它意味着个人内心确立了自我统一度,充分了解自身,能够将个体的过去、现在、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适合现在社会环境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同时能针对辅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未来自我发展方向做出预设,进行深度的自己思考、判断和定位。
“秘密花园”有别于传统的曼陀罗绘画,即延续曼陀罗疗法的传统技术,也拓展了新思想的继承。其更强调在制作过程中,指导教师需采取“静默见证者”接纳的、共感理解的,赏识的态度在旁边陪伴着,不是去分析、去解释,尽可能从整体去把握学生对自己共同绘制作品的表现。而在实际制作中对这些东西(指各种色彩的画笔)所赋予的意义,则可能加了个人的因素,这些东西意味着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慢慢挖掘其中意义,自己反复思考,这是对他内心力量的一种挖掘,而解释有时可能适得其反,有可能堵塞来访者心中这些心理能量的外显。
【参考文献】
[1]陈灿锐,高艳红,郑琛.曼陀罗绘画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应用[J].医学与哲学(A),2013(10)
[2]李诗言.《秘密花园》的天人合一主题及其艺术表达[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3]白艳凤.浅析《秘密花园》的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5)
[4]张葵葵,李俊.透过“约哈里之窗”谈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养[J].科技展望,2015(6)
[5]任俊,李倩.积极心理学:当前的困扰与未来的走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作者简介】沈青群(1981— ),女,瑶族,广西桂林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老师,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团体辅导等。
(责编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