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凯 贾关青
焦裕禄是中共培养出的一名杰出的党员领导干部,在长期的革命和工作实践中,他不仅掌握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还广泛汲取群众语言的精华,善于用顺口溜发动群众、鼓舞士气、巧解纠纷、根除弊端。他的顺口溜来得快、编得快、用得好,三句五句话就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让人听得明白,记得牢,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善用顺口溜,可以说是焦裕禄领导艺术的鲜明特色。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中共中央决定从山东老区抽调大批革命干部,组建一支支援和发展新解放区的南下工作队,这就是淮河大队。这支队伍分三个中队,九个分队,共1000多人。焦裕禄被分到第一中队一分队第三班当班长。1948年2月,焦裕禄南下到河南后不久,就随豫皖苏边区党委土改工作团来到河南尉氏县工作,主要负责大营区的剿匪反霸工作。
当时的大营区土匪横行,群众敢怒不敢言。为了发动群众,焦裕禄整天下乡宣传党的政策,提高群众参与斗争的勇气和信心。他编的一些顺口溜,当时在群众中流传极广。“恶霸为啥霸?旧社会,天黑呀!反动派,护着他。老百姓,腰杆塌。现如今,天亮了。共产党,反恶霸。有靠山,不用怕——穷人一起挺起腰,抱成一团打倒他!穷人一起挺起腰,翻身解放力量大!”这段极富鼓动性的顺口溜,在剿匪反霸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农民杨喜山的老伴曾说:“只要是焦区长来开会讲话,俺不吃饭也要去听。他讲的话好像钻到俺心里一样,听着顺心还逗趣。”在发动群众打倒大营区的大恶霸、大土匪黄老三时,焦裕禄还专门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来教育、鼓动群众:“黄老三,真可恨,压迫咱,穷苦人。他抢了咱多少粮,他杀了咱多少人!打倒黄老三,穷人把身翻!打倒黄老三,大营要晴天。”“阶级仇,压迫恨,要报仇,要雪恨。推到三座山,穷人把地分。”
后来,焦裕禄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根据敌众我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分化敌人,教育多数,孤立少数,打击顽固分子”的对敌策略,在当地群众的积极配合下,最终枪毙了黄老三。黄老三死后,大营区的群众奔走相告,“毙了黄老三,大营晴了天”。从此,群众消除了顾虑,大营区的剿匪反霸斗争得以顺利进行。
1950年,焦裕禄任尉氏县大营区区长。在他的领导下,大营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但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禁锢,农村广大妇女普遍不愿意抛头露面。焦裕禄深刻认识到,只有帮助广大妇女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家门,与男同志一起参加生产劳动,才能争取男女平等。同时,也只有动员广大妇女积极投身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国家才能尽快摆脱贫困。
一天,焦裕禄下乡调研途中路过大营乡上五村时,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吆喝牲口的声音。他循声望去,只见有一个十五六岁身形消瘦的小姑娘卷着裤腿,手持长鞭,正在驱牛犁地,干起活来的样子比有些小伙子还利落。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的典型。于是,他便走到地里,一边帮小姑娘干活,一边详细询问她的家庭情况。小姑娘告诉焦裕禄,她叫王小妹,今年16岁,由于家里没有兄弟,父母又年老体弱,土改分田地后,她就学会了干各种农活,自己还是村里的土改积极分子。
焦裕禄回到区里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连夜赶写了一份王小妹的典型材料。后来,焦裕禄介绍王小妹第一批加入了尉氏县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让她到县里参加了耕地表演现场会,他还在会上即兴编了一段顺口溜:“王小妹,十六岁,斗地主,抓土匪,犁地耙地她都会……学习王小妹,争当青年先锋队。”这次现场会不久,王小妹就被县委授予“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这个典型也从大营区推广到了全县,成了全县青年妇女学习的楷模,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村妇女参与生产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1951年,焦裕禄在尉氏县担任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工委副书记期间,面对新的工作环境,他一方面认真学习团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利用一切机会接触青年,调查青年思想实际,积极做好团员的思想工作。
有一次,焦裕禄了解到有个区的几个团干部由于急于求成,方法不当,不仅工作没有完成,还和区里搞土改抓救灾的干部发生了冲突,思想上有了情绪。焦裕禄就把他们叫来开会,会上,他们都低头不语,气氛沉闷。焦裕禄见状,微微一笑,说道:“怎么了遭霜打了?赶路谁人不跌倒,下地哪有不绊脚?有点挫折不要怕,振作精神最重要。”见大家情绪放松了,他又说:“有目标,当心跑;跑不好,要摔跤;摔了跤,原因找。来来,大家坐下谈……”一席话就使会议气氛活跃了起来。
还有一次,团县委一名干部和县委机关的一名干部为了谁先谁后使用县委的唯一一台油印机发生了争执。焦裕禄见状,并未直接劝解当事人,而是走到油印机前,一本正经地拍着油印机说:“嗨,一架油印机,两人争夺你。一抢一不让,你却白看戏。你莫再旁观,赶快多掏力。都是为工作,何必分我你。”话音刚落,那两名干部就红着脸笑了。于是,争执停息,你让我帮,赶紧工作起来。
1962年秋,兰考县的情况急剧恶化,粮食产量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平均亩产只有43斤,大批群众只得背井离乡外出逃荒要饭。为了加强党对兰考工作的领导,开封地委决定选派刚从洛阳矿山机器厂回到地方不久的焦裕禄到兰考主持工作。
焦裕禄到兰考工作后,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深入调研,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把工作的重心迅速从救灾转移到了除“三害”上,制订了科学的治理方案:“兰考有‘三害,害咱兰考人。‘三害不治理,兰考难翻身。这是意义。立志治‘三害,富我兰考人,团结同奋斗,挖掉‘三害根。这是决心。治沙是: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这是沙区的基本情况。有林就有根,没林饿断肠。这是重要性。以林促农业,以农养树林,密切配合好,农林相依存。这是方针。造林来防沙,百年大计划。育草来封沙,当年成果大。翻淤来压沙,当时见效佳。若要从根治,三管一齐下。这是方法。治水是:坡地连沟洼,河条乱麻麻。这是客观情况。以排为主帅,灌滞涝改台。这是方针。救多和舍少,救好和舍坏。协调要充分,有利互相来。兼顾上下游,不使遭水害。这是方法。治碱是:分清轻和重,对待讲区别。这是方针。翻淤来压碱,开沟来淋碱,打埂来躲碱,引种来耐碱。这是方法。”这样精辟透彻的治理方案,可谓焦裕禄用顺口溜总结经验的杰作之一。
焦裕禄用顺口溜总结概括出的治理“三害”措施,让人眼前一亮,印象十分深刻。这样的语言有利于发动群众,使上上下下都知道为什么干、怎么干。正是在这些措施的指导下,兰考县迅速掀起了一场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的除“三害”运动,迅速扭转了兰考的工作局面,取得了县域治理的重大胜利。
20世纪60年代初,拖拉机在农村刚开始推广使用。由于作用大但数量少,这使得掌握和操纵它的一些技术人员逐渐养成了“特权”思想。拖拉机在为生产队服务时,有些人员吃香喝辣,好不威风。虽然那时还很少有人敢明目张胆地利用职权吃拿卡要,但倘若哪个生产队“伺候”不周,拖拉机就很可能出个“技术故障”。群眾对此意见很大。
焦裕禄发现这种情况以后,非常生气,决心根除此弊。为此,他专门召开了一次现场会,对参加会议的这些人员说:“我把你们召集到这里来,是要给你们念一段顺口溜,大家听一听看该怎么办。”他停顿了一下,打开一个小本子,顺口念道:“有饭有菜,拖拉机跑得快;有酒有肉,犁得深犁得透;有饭没酒,犁不到头就走;没肉没烟,咋也犁不到边——这是群众叫我传达给你们听的……”接着,焦裕禄根据前期调研所掌握的情况,对一些人进行了点名批评,处理了几个人,并宣布了几条管理监督纪律。这种不正之风很快得以纠正。
焦裕禄在工作中活用顺口溜的故事还有很多,至今仍有不少还在被当地的群众津津乐道。不过,也许在今天一些人看来,他爱用顺口溜似乎是“土”的表现,这种“雕虫小技”不值一提。但在过去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年代,这些粗看近似“笨拙”和“浅陋”的语言风格,恰恰是最有效的宣传办法。今天,我们通过这些顺口溜,不仅能成功还原一个幽默、才智过人、有领导艺术又走群众路线的活生生的焦裕禄,而且对我们今天的干部如何与群众打交道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