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克锦
三年多来,英国政坛因为“脱欧”闹得沸反盈天,从新闻看,“动荡”和对峙程度堪比中东乱局。世人看得很不耐烦:是去是留,你倒是干脆一点,何必犹抱琵琶,反反复复?
英国议会和政府岂不想果断行事?然而,“脱欧”称得上英国几十年来最重要也最复杂的决策,“影响几代人”,也是“脱欧”和“亲欧”的一次会战,因此双方争夺尤其激烈。
英国“疑欧”的历史悠久,或因习惯或怀念隔着英吉利海峡操控欧陆形势的情形,或因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和欧陆的差别所致。二战后欧洲联合走上快车道时,失去往日辉煌的英国,一开始仍在“加入与否”的问题上犹豫良久。
1973年1月,英国终于加入欧盟的前身欧共体。1975年6月,英国就“是否留在欧洲”举行公投,约2500万公民中,1700万投了“是”的一票,占67%。
就算这次公投“亲欧”优势明显,英国国内“疑欧”势力也不容小看。两大党保守党和工党内都有“疑欧派”,工会组织也多“反欧”。这些人认为加入欧洲共同市场后,英国失去了很多工作机会,一些生活用品涨价,影响了英国人民的生活。
随着欧洲联合不断加深,英国“疑欧”势力也不断增加,并在1993年成立英国独立党,英国保守党内“疑欧”人士也逐渐增加。这些人认为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影响了英国的主权,带来外来劳工和难民问题,英国向欧盟缴纳的费用也影响英国经济。
正因为“疑欧派”长盛不衰,有调查显示,欧盟成员国中,英国人对欧盟的认同感相当低。用一位学者的话说,英国就是欧盟内部一个“尴尬的伙伴”。
2016年6月的公投,让这个尴尬的伙伴更加尴尬:约3350万公民中,约52%赞成“脱欧”,48%赞成“留欧”。“脱欧”似成不可置疑的多数民意。
可是一旦触及细节,人们发现,已经结合了那么多年,想分手有多么麻烦:关税怎么安排?在欧陆的英国人和在英国的欧陆人怎么办?还要不要人口自由流动?尤其属于英国的北爱尔兰和欧盟成员国爱尔兰之间要不要设立边境,更是触碰到敏感的政治议题。
于是,在怎样“脱欧”的问题上,“留欧派”尽量爭取“能留多少是多少”,“脱欧派”则争取“能脱多少是多少”。双方将党争发挥到极致,为了一个细节往往要挖掘出几百年前的先例,来为自己寻找法律证据。首相的方案,左也不是,右也不行。首相请辞,或以“不如死在阴沟里”威胁,都不能改变议员们的铁石心肠。
英国的犹豫和斗争被人一览无余,但另一“当事人”欧盟其实也颇为摇摆:英国“脱欧”,自然导致欧盟财政的巨大损失,也让欧盟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分量有些受损,但对欧盟制度颇为挑剔(经常要求欧盟改革)的英国出走后,欧盟内部也将更团结,同时其他中小成员国也有更多出头机会。
种种因素,让欧盟时常表现得非常坚决,没有商量余地,有时又突然主动让步,表示“这个可以继续谈”,欧盟高官甚至还暗示英国可以回心转意,欧洲法院在2018年12月还裁定英国可以单方面撤回“脱欧”请求。
可见,不仅“尴尬的伙伴”英国尴尬,欧盟似乎也比较尴尬。如此尴尬的局面,英国人纠结一点,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