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担当作为 以永续债助推银行补充资本

2019-11-11 02:27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
紫光阁 2019年10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信用商业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

8月30日,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复兴门支行员工在展示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

自2018年以来,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一度出现了信用收缩的不利局面。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经济金融形势,2018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了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工作方向。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要求。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在人民银行党委领导下,货币政策司本着“干事创业敢担当”的工作原则,主动出击,抓住关键问题,在以银行永续债为突破口,缓解银行体系信用约束、增强银行体系信贷投放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抓住约束银行信贷投放的关键

银行是信用创造的主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中枢。2018年经济下行和社会信用收缩压力一度加大,信用收缩成为制约经济金融运行的主要矛盾。商业银行普遍反映,资本不足对信贷投放造成较大约束。一方面,银行行为是前瞻的,商业银行对能否及时补充资本存在疑虑,信贷投放意愿降低。另一方面,当时国内外形势较为复杂,尤其是考虑到监管加强导致影子银行收缩、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等因素,仍需必要的信贷作为支撑,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问题亟待解決。

银行资本补充工作一直较为缓慢,渠道有限。商业银行可通过利润留存补充内源资本,但受到分红比例限制,很难通过降低分红的方式增加利润留存;而发行可转债、优先股、二级资本债等补充资本途径又涉及多个主管部门,审批流程复杂、协调成本很高,我国资本市场承受能力也有限。因此,以永续债作为突破口解决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难题,是较好的选择。永续债是一种无固定期限债券,债券持有人可按期获得利息,但并不清偿本金,发生清算时,受偿顺序在普通债权之后。永续债的这种特点,使其具有了权益的性质。

货币政策司牢牢抓住资本这一关键环节,积极推动发行银行永续债,为缓解信用收缩发挥重要作用。国务院第39次常务会议明确,由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相关政策。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尽快启动永续债发行。按照人民银行党委统一部署,货币政策司从2018年末即开始着手研究推进银行发行永续债。考虑到资本补充涉及信用扩张这一重要问题,货币政策司提出应抓住时间窗口,积极推进银行永续债发行,并及早筹谋各项准备工作。一是广泛开展调研,通过走访调研、开展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银行资本金补充政策与困难,为推动银行永续债发行奠定扎实基础。二是吃透国际经验,先后查阅美国、英国、荷兰、新加坡、韩国等多个国家发行资本补充工具经验,为我国银行永续债发行积累了充分的国际经验。三是主动与商业银行沟通,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难点。经过广泛调研、细致讨论和深入思考,以永续债为突破口,缓解商业银行资本约束问题的思路初步形成。

精准破解银行永续债发行难题

在推动银行永续债发行过程中,存在各种困难和问题,涉及到监管、财政、税务等部门,跨部门、跨领域特点十分突出。货币政策司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的要求,多次主动登门向监管、财政和税务部门阐明银行永续债的作用与意义,推动解决了银行永续债计入一级资本、银行永续债利息税前列支等关键问题。最终在各方合力下,稳妥有序地推动了银行永续债的顺利发行。

找准症结,创新永续债方案。发行银行永续债一度面临与我国现行公司法有冲突、无法得到国际金融监管组织认可等障碍。货币政策司提出将永续债到期日设为银行的存续期,解决了永续债既要符合公司法关于债券有期限的要求、又不能有固定期限以符合作为一级资本的监管规定之间的矛盾。一套既符合国情又得到国际认可的银行永续债发行方案应运而生。

多方协调,推动永续债方案切实落地。货币政策司在找准关键环节的基础上,与银保监会、财政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等部门反复沟通永续债发行方案,与巴塞尔委员会多次沟通,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做法在中国的可操作性,在现行法律、监管和会计框架下探索出一套可行模式,为永续债方案落地营造了政策环境。债券利息能否由发行方税前列支并抵扣,是影响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意愿的重要因素,货币政策司多次赴财政部协调该问题。2019年4月,财政部正式发文明确了这一事项,银行发行永续债动力进一步增强。

推出央行票据互换(CBS),破解银行永续债流动性障碍。明确银行永续债不存在法律障碍,只解决了能不能发行的问题,但还存在能否发行成功的困难。国内非金融企业发行的永续中期票据普遍流动性较差,银行永续债也面临类似难题。货币政策司借助多年丰富的操作经验,从央行职能及可供选择的政策支持途径出发,创设了央行票据互换,允许金融机构将符合条件的银行永续债与央票进行互换,精确破解了流动性障碍,确保首单银行永续债顺利发行。

主动发声避免政策意图异化。推出央行票据互换后,货币政策司密切跟踪舆论动向,积极做好舆论引导,通过官方网站新闻稿、负责人接受采访等形式主动发声,明确阐述工具目的,解释政策意图,避免政策“被曲解”,影响实施效果。各方对央行票据互换关注度很高,市场反响较好,普遍认为给进一步提高银行永续债流动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结果看,中国银行首单永续债认购踊跃,发行利率也处于较优区间。

银行永续债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社会、市场与银行预期总体稳定。成功发行首单永续债明显改善了银行预期,使其不用再“担心”资本补充进展缓慢而放缓信贷投放。截至2019年9月底,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渤海银行、交通银行、广发银行九家银行已合计发行4550亿元永续债,另有18家银行拟发行超过4500亿元永续债。大部分银行表示,若监管和市场条件允许,希望在2019年将授权额度全部发行完毕,尽快实现资本补充。随着银行永续债发行稳妥有序推进,社会预期进一步企稳,市场预期得到改善,对缓解金融市场信用收缩压力有较大帮助。

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2019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呈现“预期比现实领先”“金融比实体领先”“中国比全球领先”的“三个领先”特征。尽快补充银行资本,有助于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银行资本的杠杆效应,提高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缓解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实体经济可持续平稳发展。反过来,实体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微观主体活力提高,也有助于增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提升金融机构盈利和效益,实现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信用商业银行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