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瑞全 张沫飞
邹衍出生于战国末期的齐国,是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的创始人及其代表人物。邹衍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卒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邹衍的祖先原本是宋国人,是宋国国君的后裔。宋闵公的后代正考父食采于邹,随着家族世代发展,就以地为氏,成为了邹氏。这一支邹氏后来迁往了齐国,逐渐发展成为齐国的贵族。齐威王时期的大臣邹忌就是这一支的后裔,邹衍也同样出于这一家族。
阴阳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派。阴阳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通过观察自然宇宙运行的客观规律,推演建构出一个庞大的宇宙图式理论,用以推算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并将之推广到人类社会。阴阳家思想的形成最早源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阴阳家观察自然界四季变化的规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制定了一套天文历法。同时,阴阳家的思想也深受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也有很多关于阴阳的论述。这些在观察自然界运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的朴素思想观念被阴阳家吸收过来,成为阴阳五行理论的思想基础。另外,阴阳家思想为什么会在齐国迅速发展起来?这是由于黄老道家思想在齐国流传甚广。田齐的统治者自称黄帝后裔,对黄老之道非常尊崇。在战国秦汉盛行的齐地八神的崇拜中,就有“阴主”“阳主”,可见阴阳思想在齐国的巨大影响。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以阴阳五行为核心,以黄帝以来的史事为依据的阴阳家学说,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
年少的邹衍生活在齐威王和齐宣王统治时期。此时的齐国国力及威望都达到了鼎盛。但很快齐国走向了衰落。邹衍见证了齐国由盛而衰的过程。
邹衍的早年经历不见于记载,相传他十五岁便就学于临淄的稷下学宫。作为齐国的首都,临淄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都市,经济与文化都非常繁荣。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琵、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可以想见当时临淄城的繁荣景象。不仅如此,临淄还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学术与文化中心,来自各国各地的文化学者都聚集于此 ,是当时所谓百家争鸣的重要舞台。这一盛况的形成不仅是因为临淄经济与政治上的重要地位,也是齐国统治者有意打造的结果。在当时诸侯争霸的国际环境下,各国统治者都急于招揽人才,吸引各方游士,以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各国统治阶层纷纷建立起一套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培养人才的学术机构便是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当政之时。因其建于临淄的稷门附近,故而得名“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各地的学者将不同学派、不同地区的学说都带到了这里。无论是哪一家的学说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稷下成为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思想交流融合的中心。齐国的统治者也大力支持稷下学宫的学术发展。很多著名的学者都被封为“上大夫”,由国家供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以学术为业。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大量学说与著作不断问世。
邹衍在稷下学宫,最初颇受儒家思孟学派的影响。在邹衍进入稷下学习之前,孟子曾经在稷下学宫讲学长达八年,留下了大量的学生门徒,对稷下的学术氛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思孟学派提出的五行学说,将五行列为“仁义礼智圣”,在原始五行观念的基础上,赋予了人伦道德的内涵,直接影响了邹衍思想的形成。
邹衍目睹当时各诸侯国统治者荒淫邪辟,不能崇尚德行,于是在观察自然界规律变化的基础上,将自然与人事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完整宏大的思想体系,用以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其推演天地万物,首先从小的事物开始,然后将其推广应用,最后落实到人事之上,以告诫统治者要敬天尚德,重视自己的德行。因为邹衍善于讲天道运行,所以时人称之为“谈天衍”。其谈论天道运行的核心理论就是阴阳五行学说。把这种学说运用于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变化便形成了“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德行相生相克,而自黄帝以来的历代王朝变迁是与之相配合的,这就将自然界的天道变化与人事结合,也就是所谓的“天人之际”。统治者如果想要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就要将自己的德行与天道相统一,这就是对后来历代王朝产生深远影响的“以德配天”的思想。通过这一系统的理论,邹衍为古代理想中的“德治”提供了一套具体的实行方法,因此很快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邹衍因此声名鹊起,很快就成为了齐宣王的座上宾,被封为上大夫。
鄒衍不仅在齐国受到重视,在各诸侯国也都受到了礼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他到魏国,梁惠王亲自迎接,与他行宾主之礼。到赵国,平原君侧着身子,亲自为他拂扫座位。到了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为他开路,并且以弟子的身份拜邹衍为师,可以说名重一时。
齐宣王死后,齐闵王昏庸无道,齐国开始走向衰落,稷下的学者们纷纷出走。邹衍也在此时离开了齐国,来到燕国。此时燕国的国君燕昭王一心招贤纳士,以求恢复燕国的国力。他对邹衍非常重视,不仅以弟子自居,拜邹衍为老师,而且还为其修建了一座碣石宫供其居住。燕国位于中原的边陲,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学术文化都相对落后。邹衍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其擅长天文历法的才能,将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农业技术带到这里,留下了“邹衍吹律”的传说。
《艺文类聚》卷九引刘向《别录》记载:“邹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而谷生,今名黍谷。”燕国有谷地,但因为天气太过寒冷而无法耕作。邹衍吹响律管,暖气随之而至,当地从此便可以耕种黍谷了。这则发生在燕国的佚事虽有些许荒诞,但由此也曲折地证明了邹衍曾运用天文知识指导农业耕作,对燕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过一定贡献。
事实上,以律候气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门学科,其方法是用十二根竹管或铜管(按照一定尺寸比例制成)定出十二律,作为候气的仪器。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引司马彪《续汉书》记载:“候气之法,于密室中,以木为案,置十二律管,各如其方,实以葭灰,覆以缇縠,气至则一律飞灰。”也就是说将葭莩的灰塞在律管中,当特定的季节或月份到来时,和它相应的律管里的灰便会飞动出来。燕国属地纬度较高,气候寒凉,作物生长的季节与黄河流域不一样。邹子吹律,显然是为当地确定种黍季节,使不毛之地也能够适应气候的变化,开始农业生产。
由于邹衍的卓越才能,百姓都视其为神异。除了“吹律生黍”之外,关于邹衍,民间还留有很多传说。在《淮南子》中记载,燕国破齐之后五年,燕昭王驾崩,燕惠王即位,此时的邹衍继续留在燕国事奉燕惠王。然而燕惠王却不信任邹衍,在左右近臣的诽谤之下,燕惠王将邹衍捉拿下狱。邹衍仰天大哭,当时正值夏历五月,天上却下起了霜,人们认为这是邹衍的冤屈感动了上天的缘故。后来,燕惠王释放了邹衍,邹衍也便离开了燕国。此时,齐闵王早已去世,齐襄王即位,邹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齐国。其后,邹衍曾前往魏国,以尊贤强国之道游说魏王,又曾经担任齐国的使者前往赵国,与当时同在赵国的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发生过辩论。在此之后,邹衍的事迹就不见于记载了。
在现存的文化典籍中,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学说并没有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但作为战国末期的显学,阴阳家学说适应了战国后期社会国家发展的需要, 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核心思想在《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等书中也有或多或少的反映。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阴阳家的思想也渗透到战国时期经典文献的成书过程当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易传》(十翼)诸篇的问世。《庄子·天下》说“《易》以道阴阳”,明确将易学与阴阳学说相联系。在天人关系方面,《易传》受到了阴阳家的影响。在《易传》之中,《系辞上传》记载:“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这里明确提出如何去象“四时”,并且指出“四时”的意义即变通,其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人们遵守四时之序。故而《革卦·彖传》中有“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与阴阳家所提倡的“顺之者昌”是相通的。看到四时的规律,并且认为人的行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这在阴阳家学说和《易传》中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由此可见,阴阳家的思想是《易传》整体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僅如此,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思想也对儒家思想的成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阴阳家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为儒家提倡的道德伦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和论证,因此很快就被儒家学者纳入到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刘汉政权建立后,董仲舒等人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儒家思想,建立了汉代儒学的理论体系。由此建立起来的汉代经学体系也被深深地打上了阴阳家的思想烙印。特别是汉代儒家中盛行的谶纬之学,直接是由阴阳家学说推演、衍扩而来的,可见阴阳家思想的巨大影响。于是,阴阳五行也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当中的基础性架构,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之一。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