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建磊
流光溢彩的黄金王冠、栩栩如生的象牙浮雕、精美绝伦的山羊塑像……30余件(套)阿富汗珍宝,璀璨夺目,描绘出阿富汗悠久灿烂的文明图景,向世界展示出阿富汗作为东西文明交汇中心的独特价值,也诠释了古丝绸之路上文明交融互鉴的历史渊源。
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亮相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览的主题“器服物佩好无疆”语出中国古代典籍《穆天子传》,书中记载了周穆王曾经巡游西方,邂逅西王母,得见诸多奇珍异宝,遂以“器服物佩好无疆”来形容各种器具、服饰和物件的精美,此次展览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一、文明的十字路口
阿富汗,地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被东方的帕米尔高原、南方的南亚次大陆、西方的伊朗高原和北方的中亚草原地带所包围。阿富汗属中亚国家,沟通东西方,连接中亚、西亚和南亚,在历史上被称为通向南亚大陆的“锁钥”,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波斯王国、突厥、蒙古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印记,这也让阿富汗成为诸多文明的“大熔炉”,滋养了伊斯兰教、印度教,亦是佛教圣土。玄奘大师也踏上过阿富汗的土地。
历史上,曾有各种文化在阿富汗地区碰撞、融合。居鲁士大帝远征时曾将它并人波斯;亚历山大东征在这里建立过希腊化城邦;大约公元前250年前后,还建立起曾经显赫一时的巴克特里亚王朝,也就是中国当时所称的大夏国,是亚洲最富饶的地区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中段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阿富汗同中国的渊源可追溯至两千余年前。据《史记》、《汉书》记载,月氏人(古代游牧民族)原本居住于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被匈奴人打败后,便一路向西迁移,经过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征服了大夏,在妫水(阿姆河)的北岸设立王庭。约公元前139年至130年间,月氏人来到阿富汗北部,灭掉塞种人的旧“大夏”,建立了新“大夏”。公元前129年,张骞到访,首次在阿富汗这片土地上留下中国人的足迹。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还来到了大月氏首都蓝氏城,也就是如今阿富汗的瓦齐拉巴德。到了唐朝时期,中国与阿富汗间的往来更加频繁,借由丝绸之路频繁的贸易往来,两地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也從经济、贸易领域扩展到文化、艺术等层面。
鉴于阿富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价值,使其在中西方文化、贸易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曾孕育出璀璨夺目的特色文化,也使阿富汗得到“文明的十字路口”的美誉。
二、熠熠生辉的多文明交融
本次展出的230余件(套)阿富汗珍宝,按四个出土地点,即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古城遗址、蒂拉丘地和贝格拉姆古城遗址划分单元,分别展示了青铜时代、希腊化时期、月氏人人侵至贵霜王朝建立之前、贵霜王朝四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古代多文明互融交汇的见证。
法罗尔丘地
1965年,据说与青金石原产地相邻的巴格兰省几位农民在一处叫法罗尔丘地的地方,发现了一批制作精美的金银器。农民们为了均分和变卖,将这些金银制品切割成大小不一的碎片,经喀布尔国立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努力,共追讨回5件金器(计940克)和12件银器(计1922克)的残件。这批金银器的纹饰,可以分为几何纹、动物纹和素面三类。这批金银器揭示了中亚早期文明中十分常见的纹饰,它们或隶属于中亚地区青铜时代的一个定居型文明——阿姆河文明,或来自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显示阿富汗地区在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就是多文化交汇之地。
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900年的黄金杯,是此次展览中最古老的展品,虽然器形残缺,但精美的纹饰依然清晰可见。据负责讲解的中国人民大学蒋瑞霞博士介绍“这些纹饰中,带胡子的公牛形象,显然是受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影响,而其它几何图案,又是典型的中亚风格。”这为青铜时代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佐证。
阿伊哈努姆古城遗址
公元前4世纪后期,古希腊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波斯,将希腊文明带到巴克特里亚(今阿富汗)境内,在这里建造起很多希腊化的城市,阿伊哈努姆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突厥语的意思是“月之新娘”,被认为是一座阿姆河边的“亚历山大城”。有考古证据显示,阿伊哈努姆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是一座高度国际化的都市,牧师、工商业者、知识阶层云集,几乎“拥有希腊化城市的所有标志”。
这里出土的二神驾车图像饰板,饰板上的画面十分鲜活,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头戴光芒之冕在空中凝视,大地女神西布莉与胜利女神尼姬驾着一辆狮子拉的中亚式战车,她们的服饰有鲜明的东方特征。这件文物融合了希腊神话中的形象与当地风格的图式。
蒂拉丘地
蒂拉丘地的字面意思是金色的丘地或土墩,原本是一座青铜时代的拜火教神坛,后被当作墓地,遗址位于阿富汗北部。1978年,由苏联和阿富汗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此地发掘了6座竖穴土坑墓(1男5女),出土了约21,618件金、银、铜、象牙、宝石等各种材质制作精美的文物。这批数量惊人的宝藏,将多种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表现出独特的跨文化特征,是迄今为止丝绸之路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墓中出土的安息银币、罗马金币、希腊神像、中国西汉铜镜与丝绸、叙利亚或埃及的玻璃器皿、印度象牙雕件以及草原风格黄金饰品等,无疑进一步证明了公元前后的阿富汗作为文明十字路口的国际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从琳琅满目的金器上可以看出明显的游牧民族的特质,这只纯金打造的公羊,体格健硕,栩栩如生,弯曲的羊角让人感到满满的力量。
阿芙洛狄特是希腊女神,展品中的阿芙洛狄特中眉心有一点,这是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为女神加上翅膀,则属于当地文化的元素。
在一柄金制剑鞘和饰件上,出现了典型中国元素——双龙造型,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对当地也有重要的影响。
贝格拉姆古城遗址
贝格拉姆位于喀布尔市(阿富汗首都)以北60公里两条河流交汇处,靠近兴都库什山脉南麓的萨朗山口,乃沟通山南与山北最便捷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尤其重要,如今仍是贝格拉姆空军基地的所在地,外人难以踏足。亚历山大大帝时代要塞中驻扎了大量的军队。传统上这一区域叫卡比萨,644年唐僧玄奘路经此地,在《大唐西域记》中称其为“迦毕试”。公元125年以后,月氏人征服这里,建立“贵霜帝国”,成为与东汉、罗马、帕提亚并立的四大强国之一,从此阿富汗的历史掀开崭新一页。
贵霜帝国地理位置特殊,东邻中国,南括印度,北靠草原,西接波斯,与罗马帝国的东部边界相去不远,便于同周边各种文明进行交流,丝绸之路在这个时期得到蓬勃发展。在20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考古发现的约2000件珍贵文物中,无可置疑地再次证明了阿富汗作为东西文明交汇中心的独特历史价值:出土了希腊罗马风格的青铜铸像和石膏浮雕、印度的象牙雕件、叙利亚的玻璃、埃及的银器和石制器皿等——甚至,还有9件中国汉代的漆器。
贝格拉姆出土的文物中不乏印度风情十足的物品,一块块制作精美的象牙饰板表明这座城池曾经流行过“南亚风”。
三、文化不灭,国家永生
很难想象,这些琳琅满目的异域珍宝,都来自于近2000年前的阿富汗,更难想象,这个曾拥有如此辉煌文化的国度,他的人民竟然饱经沧桑和苦难。很多文物也在连年的战火中被损毁,包括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国家博物馆等等,让人唏嘘不已。
在展厅的出口处我们看到许多大箱子,每个箱子上都贴满通关标识。蒋博士告诉我们,正是这些箱子,载着这批珍宝“跑”遍了法国、意大利、荷兰、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国的20多座博物馆。
回顾我们的近代史,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文物也曾被西方侵略者大肆盗窃和毁坏,圆明园的遗址、莫高窟中的无头佛,都在诉说着曾经苦难的日子,我们能懂得阿富汗文物保护者的心情,因此,我国的各大博物馆开始了接力赛,北京、敦煌、成都、郑州、深圳、长沙……各地全力为这批珍宝办展,让它们在中国这片安全的土地上得到庇护。文物的尊严,背后其实是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强大了,才谈得上尊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祖国的不断强大而深感骄傲、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而倍感自豪。
“A nation stays alive,when itsculture stays alive.”(文化不灭,国家永生)这是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门口上所镌刻的铭文。文化——让我们感受到祖先的脉搏,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发展延续的血脉,也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作为全国对外友协文化交流部的一员,我深深感到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也希望世界上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能够广泛、深人地交流互鉴,超越冲突、打破隔阂,让人类文明薪火相传,讓多彩文化在世界文明百花园里群芳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