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书法引发的缅怀

2019-11-09 01:39
北广人物 2019年42期
关键词:北京电台广播剧合影

这幅字是当年于是之先生在长春省宾馆写给我四舅的,当年我舅舅孟恩祥是吉林省特级理发师(按摩技术超棒),他虽说为人低调,但是在东三省则是赫赫有名。

当年,我四舅随我姥爷由河北“闯关东”来到长春,十二三岁时学徒从事这个行当,也是吃了很多的苦,遭受了太多人的歧视……四舅的服务水平极高,无论理论、理发按摩样样手艺都精通,无不令人佩服。他生得高大魁梧,风度翩翩,气质与众不同,一言一行,俨然一个文化底蕴厚重之文化人。四舅于1999 年9 月23 日去世,享年八十周岁。这一幅字《戏友》,是于是之先生1994 年到长春参加夏季纪念老舍先生活动期间,老友重逢加上又是票友相聚,于是之先生兴致勃勃,有感而发,欣然运笔写下这两个娴熟,又非同一般的大字,送给我四舅收藏的。

这一照片是我1998年7 月时出差到长春和我四舅的合影,那时的他身体健康,状态精神矍铄,还不顾年事已高,专程陪我们到南湖宾馆游览,一路上谈笑风生,关心备至。万万没想到第二年他老人家就驾鹤西去了。六年后的2005 年7 月,我的母亲孟恩芝也因病不治辞世。

文章写到这里,叫我不由得又一次想起了已经作古,在黑龙江省嫩江县车站工作的五舅孟恩祺。实话实说,五舅的印象在我的记忆中要多于长春的四舅,应该说记忆犹新。究其原因,一个是我小的时候几次见到五舅从遥远的黑龙江省,风尘仆仆,一脸疲倦的来到北京。另一个是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五舅曾经几次从嫩江用大麻袋装土豆托运到北京通县(那时不叫通州)西站,解了我们家吃食短缺的燃眉之急,叫我们得以度过饥荒。

耿秀刚

老张留给我的照片

这张照片算是老张留给我的遗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调到政工部从事宣传工作,1999 年国庆五十周年单位搞庆祝活动征稿,老张说这张照片虽然看不清他的脸,但却是他当铁道兵时的真实写照。

老张叫张世田,从铁道兵转业到我们单位,从档案管理员干起,因为填写、抄写档案材料,练出了一笔漂亮的钢笔字,又由此逐渐演变成单位的笔杆子,后任单位纪委副书记。闲暇时,时常有文章在报刊、电台与读者见面,那个年代,老张在单位里算得上凤毛麟角了。

因为和老张都有写点小豆腐块的爱好,交流自然多些,关系很快融洽。我佩服老张写一手漂亮的魏碑,老张说:“我一个当兵的,在部队就知道带兵修铁路(老张是铁道兵连长)。来咱厂后来调到办公室,人得有一技之长啊,写东西难,就看领导过去写的老材料,总结规律,一来二去,又把自己练出来了。”

老张说他在部队时,和六连的连长处成了好兄弟,都是连长。老张说一次他们团承接了一项地处北京延庆大山里的铁路隧道开挖任务。巧的是二连和六连正好各担负一条隧道的开挖。他说团里动员会那天,他在会议室里心里真跟猫抓一样坐不住,终于逮着一场和六连比输赢的机会了,心里盘算着,得先六连一步了解延庆山区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施工环境。事与愿违,常年的风餐露宿,老张的胃病犯了,必须住院,老张那叫一个急啊!嘱咐副连长连队先行开拔。住了四天医院,他跟医生要求说什么也得出院,部队医院的主治医生拗不过他,骂他张疯子。第二天,等不及团里的顺脚车,老张愣是从北京通州连跑带颠走了一天一宿到的延庆。

那天整理工作材料,偶然在一个老塑料皮笔记本的套封里发现这张照片,老张的音容笑貌一下子又跃然眼前,尤其他那倔强的性格。

王士全

蓝镜头

怀念友情编辑部

从2009 年开始,我们10 位志愿者,在几位北京电台城市广播主持人的支持下,组织了老年之友《友情编辑部》,大家参加了多个广播剧的编辑、表演、制作,并获得北京电台表演奖。

孙兴国

北京电台城市广播广台标

和芳华老师合影

孙兴国、王北明录制广播剧《买文物》

王北明录制广播剧《受聘》

刘晔录制广播剧前练习台词

部分志愿者老师在天坛活动合影

四位友情编辑部成员,经常参加听评月投稿,并在会上合影。

友情编辑部成员积极参加银发达人秀活动

猜你喜欢
北京电台广播剧合影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盛博直播间装了新设备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丝路大V”访问北京电台国际传播传出北京声音
要不要和明星合影
解决实际困难助力精准扶贫 北京电台让淤白村的广播又响起来了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合影无痕
国外无厘头家庭合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