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中担任特定职位、履行特定职责的一种特殊身份。以往较多学者研究了学生干部身份与其社会资本对于学生职业获得的影响,但是对于干部占有大量资源以及干部身份背后的社会、文化意涵则是学生干部研究的一个空白。文章基于一项关于D校学生组织干部的质性研究,从个体化的视角对学生干部的产生及资源占有进行解读。
关键词:学生干部;学生组织;个体化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9-0016-02
学生干部是校园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在社团或学生组织中担任重要的领导角色,并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具有其社团特色的社团活动,同时帮助社团良好地运行并服务于学生和校园[1]。
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的方法,针对D校内部的学生组织进行了走访,并访谈了来自不同学生组织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干部,最终共计15名被访者。对于个案研究能否以及如何实现从独特个案走向概括的问题,常见的处理方式分别是以费孝通为代表的类型学研究范式以及人类学者提倡的“个案中的概括”两种[2]。
一、个人主义与学生干部
现实中学生干部的“干部色彩”已然不断消解,干部的身份、干部的标准及干部的责任与职责正在发生着变化。此外学校中的社团成为学生开展课余活动的重要场所,存在于学生组织中大大小小的学生干部又承担了其自主决定的一些职责与任务,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学生干部?从这些被访者对于学生组织与学生干部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干部的身份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这种身份?我觉得功利一点说,我觉得就是给自己简历上添了比较光辉的一笔,也不是光辉吧,反正是挺有用的一点。”
王同学是人文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当初他在面试学生干部时,接受了多个方面考察,但是他认为成为学生干部最重要的还是“背后有一定的能力”,有一定的特长与强项,这是他脱颖而出的必要条件。而干部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在简历上多添一笔,使他能在就业上获得一些优势。干部眼中“光辉的一笔”显然更加侧重个人的能力与获得。事实上,人文学院对于学生干部的评选标准中更加注重“团结同学、热爱集体、乐于奉献”等,即传统意义或价值层面的班干部。
干部身份重要性在于它嵌入中国特色的“官本位”文化构型之中,干部开始从集体中脱离出来,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选拔了个体主义强烈的“肉食型”学生,“养生型”的学生干部则仅仅是体现了干部的平台与圈子。学生干部的背后是集体精神的变迁,甚至王同学也提到了,干部是一种为简历而生的机制,所以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可是真正具有强大资源附着的社团又有多少,因而也出现了理性化主导的选择性问题。
“你对社团的定位应该要搞清楚,我们社团就是一个大家在一起玩的社团。所以说在这里你和你关系好的人,你交到的朋友肯定是有共同的兴趣,你说的那些功利性的东西肯定是比较少的。”
二、异质性的团体
我们的访谈中一些学生提及用人单位并不特别在意简历上是否具有学生干部的工作记录。一方面在于简历的可靠性与真实性,用人单位在短时间内无法确证,另一方面如前文提及大学校园内存在大大小小的社团,也就存在大量潜在而冗余的学生干部,这无法真实反映个人能力与素养。
此外,学生组织除去功利性,很多被访者提及的“养生性”究竟为何意,养生性社团与养生性干部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文化意涵?
“所以就我来说,我觉得社团里的同学和自己专业的同学确实有很大的区别,社团的同学说话比较随意,想象力也很丰富。和他们在一起,感觉很开心!当然了玩模型的人也有很多都是奇葩。能够接触他们,我觉得也是社交网络的一种拓展……我自己也是一个奇葩。”
崔同学喜欢模型和摄影,对于他来说“回社团就像回家一样”,他尤其强调了在社团中可以“说话随意”并且可以认识不同类型的人,在访谈中“养生”社团的内部似乎具有很大的异质性。
在个体主义盛行与追求效用的社团氛围中,除去各院学生会与一些院直属学生组织,大量存在的却是很多小型社团。理解这些社团干部意涵的关键仍然在于校园内部存在的功利——非功利所展现的张力,很多社团表现出的异质性,正是对个体化的一种弥补,如崔同学所讲,无数个“奇葩的”个体走在了一起,基于崔同学对于自己同样是“奇葩”的认识,异质的个体在社团中找到了自身的位置。
社团成员愿意在社团中分享自己的计划与目标,并被认为是相对“真实”的一面,这种倾向在另一个被访者中也有提及。
“我们的关系可能淡一些,但是因为我们都是兴趣相同的人,这个是很纯粹的东西,不涉及其他事情。而你刚才问我的那些,有很多福利的社团,你觉得那些社团是不是也像我们这么纯粹呢?”
社团的异质性也在另一方面为社团的干部提供了很多便利。在这些社团中,干部显然并不具有极大区别于普通成员的资源与权威,干部會和指导教师更加熟悉,会先获得一些上级下发的信息,当然这些信息会在之后传达给社团。事实上,在这些社团中确实不存在如学生会、校部门直属社团、竞赛类社团等所具有的庞大社会资源,但是异质性的社团由于成员的专业、背景等都不尽相同,也存在着隐性的社会资源。
“起初我认为学生会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就像是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下‘家家酒;但是当你融入这个环境中以后,你会发现这不是‘过家家酒这么单纯和简单,这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可以映射出社会中的一些东西。”
显然在很多大大小小的社团中都具有一些社会资源,这些资源正是零散的社团成员、松散的社团制度创造出来的,正是在这些松散却又大量存在的小社团中,出现了弱关系的强势,渐渐变为个体主义校园文化的一个侧面反映。
三、反思与不足
本研究从解读学生组织的干部出发,分析干部背后内涵的变化,分析了部分社团的异质性及内部资源。干部评选、评优的落实过程中,强烈个人主义的推崇已然成为一种倾向,否则便出现另一种相反的倾向,社团为兴趣而生,成为个体的聚集地,在其中个体可以表现得非常“纯粹”并分享来自不同领域与专业的信息与知识。
对于这种倾向,由于一些原因,本研究仍然显示出很多不足,如个案在收集过程中为了研究者的便利存在一些失误,此外本研究未能很好地解释教育文化的个体主义与社会个体化进程倒逼之间的一些关系,关于干部群体及背后文化意涵,本文是在探索的基础上展开的,仍然值得做大量的经验研究。
参考文献:
[1]潘文庆,李溢航.学生干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作者简介:尤宇轩(1994—),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