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近些年,面塑作为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渐被引入小学校本课程中,本文就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面塑材料;面塑工具;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7-0051-02
引 言
面塑,俗称面人儿,它以面粉调色为泥,捏制而成。面塑材料色彩鲜艳,可塑性强,可培养学生手指精细动作能力、细致观察能力、立体造型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深受学生的喜爱。
一、面塑材料
传统的面塑需要使用专门配制的面团,但面塑面团不易制作,因此可使用其他材料替代。经各种尝试,笔者选择超轻黏土和软陶作为面塑教学的替代材料。
1.超轻黏土
超轻黏土的主要成分是膨化纸浆和胶,其表面干燥后,可以用水彩笔、毛笔等在作品上绘制图案,用于表现细节。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降低制作难度,对于小学中年级学生,教师可增加难度,要求表现出复杂的色彩变化[1]。超轻黏土色彩鲜艳,制作完成后晾干即可,适合小学生日常课程使用。超轻黏土易膨胀,即使压出凹陷,也很容易膨起。超轻黏土的膨胀特性也可以用来弥补制作中出现的凹陷、手印等瑕疵。但超轻黏土表面不能进行开眼、挑鼻、开嘴唇等雕刻动作,一旦雕刻,就会出现破损,破坏作品美感,只能使用揉搓、压点、粘贴等技法,因此适合中低年级学生制作外形概括、夸张的卡通形象。
2.软陶
软陶的主要成分为树脂和油脂,它易于购买、价格便宜;定型后易于保存;易于塑形,不会膨胀。软陶的表面不会变干,可以在作品表面使用传统面塑手法(扎、挑挖、切)进行细节雕刻,因此,更适合高年级学生制作精细作品。但软陶不能制作出衣物飘逸轻柔的效果。软陶制品若想长期保存,需在烤箱中进行定型。使用烤箱烤制时温度不宜过高,大约在120~150度之间。根据作品的大小、厚度不同,在温度、时间上也需要调整,在实际操作时需有一定经验。尽管面塑面团可以使用超轻黏土和软陶这两种材料进行基础性学习,但学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使用面团了。否则,有些制作效果将不可能完成。
二、面塑工具
不论是制作简单可爱的十二生肖,还是制作精致复杂的传统故事人物,都需要用到扎、挑、切、拨、搓、压、点、推等基本技法。这些技法大多都需要使用工具。实践证明,使用工具制作出的面塑作品更加精细,并能降低制作的难度。
传统面塑最常用的工具叫拨子。过去,面塑艺人都是自己手工磨制拔子的。笔者的面塑老师给笔者上的第一节课,就是把一条长方形的亚克力板,用砂纸打磨成一头尖细、一头扁薄的工具。经过几个小时的打磨,笔者制作出的拨子和面塑老师相比仍有差距。打磨拨子,对于笔者这个有手工制作基础的教师而言都存在一定困难,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那么怎么解决工具问题呢?
1.面塑工具巧替代
拨子在制作精细的人物面部时最常使用,俗称“開脸儿”。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只要“不开脸儿”,常见的铅笔、牙签等工具完全可以胜任平时的制作。在后来的学习中,笔者和学生发现在制作面塑时可以使用很多物品,并能展现更多、更有趣的效果。例如,吸管斜铲可制作鱼鳞、龙鳞;圆珠笔芯的圆头可压出莲蓬上的莲子;胶条圈能切出规则圆形;烤肠签子可以扎出鼻孔、扎滚耳孔、压碾花瓣;尺子可以切衣片、搓泥条等。现在,每位学面塑的学生都备有一个面塑工具盒,里面放满了他们收集的各种千奇百怪的工具。
2.专业工具巧制作
面塑学习到高一层次后,就必须准备专业工具了。笔者尝试用亚克力板、竹片、竹签等材料磨制了几种常用的面塑工具,并在传统面塑工具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例如,传统的面塑主刀——拨子,是扁而尖的,这件工具前后左右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功能作用。但这种工具的磨制难度较大,于是笔者尝试把拨子的不同部分分解成多件用具,有的工具尖,有的工具扁,有的工具能挑、切,有的工具能压、搓。低年级学生有了尖尖的工具,在制作中基本够用;中年级学生可使用挑、切工具;而高年级学生就能使用多件工具进行制作了。这样,学生在循序渐进中选择工具,化解了制作工具的难点。
三、制作技法
在面塑制作中,最常用的是各种手法技巧。有些学生一看到复杂的面塑作品,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通过几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在制作中,不仅可以教授给学生面人艺人的传统制作手法,还可以使用一些适合小学生的方法,让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
1.概括形体,练好基本功
在面塑教学中,笔者发现,任何复杂的制作都是从基本型开始的。类似画素描时要把物体看成球体、圆柱、棱锥。不论制作面塑的哪个部分,都要从圆球这个形体开始。于是,笔者让学生练习双手手掌揉大球,拇指、食指、中指揉中球,两个指尖揉小球,每个球都要光滑圆润、大小均匀,这是每节面塑课开始时必须进行的练习。
接下来,我们可以把球体搓揉变成水滴形、圆锥体、枣核形、圆柱体。另外,压片、搓条等都是以球体为基础的。在制作中,手法的使用也很重要,每种形体的制作都有标准。学生掌握了基本形体后,很快便能制作复杂形体。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功的前提下,把多种基本形体进行恰当的排列和组合,再加上多种工具的辅助,制作出的作品自然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
2.编出口诀,趣味学手法
面塑的制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手法看着简单,制作起来难度却较大。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总结经验,研究出了一些化解难点、适合小学生的方法。例如,在面人制作中,最难制作的就是人物的面部,其不但要有脸部的凹凸变化,还要注意大小位置、比例恰当。因此,教会学生简单易行的制作和定位手法非常重要。
抓特点,大胆做,基本型,巧组合;
小拇指,连一线,压眼窝,挤鼻翼;
拿面团,力度小,手指尖,轻轻揉。
这些简单好记的口诀都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随口念出的,能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面塑的基本手法,并能将人物五官快速准确定位。
结 语
在面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堂教学中,还有如面塑制作的专业手法、面塑工具使用技巧、面塑创作的题材选择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进行研究,让面塑校本课程继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袁红梅.小学中高段劳动技术“面塑”的教学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06):83-8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的一般课题“开发小学面塑课程,探索民间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传承与创新的研究”(课题编号:CDDB16189)的结题成果。本文作者为课题负责人。
作者简介:王莉(1974.10—),女,江苏徐州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面塑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