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伟勋 王 玺
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是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经济和社会财富。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相关部门政策的引导下,在数代传承者不懈努力下,中华老字号正焕发新的生命力。
日前,本社记者走进北京二商集团采访,集团高管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70年间,作为中华老字号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集团始终未忘老字号拥有的精湛技艺,秉持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使命。现在,企业已是拥有“王致和”“六必居”等17个中华老字号,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型国有食品产业集团。
拥有“中华老字号”、“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诸多荣誉的“王致和”品牌,始创于清康熙8年(公元1669年)。
王致和在调味品行业具有“国料”的地位。它不仅是民间百姓的佐餐佳品,也是宫廷美味佳肴。据史料记载,王致和的臭豆腐进入皇宫还有一段趣闻。当年,御膳房为吃遍山珍海味的慈禧,每日三餐绞尽脑汁,宫内一位太监偶得坊间盛传的臭豆腐,便经御膳房稍作加工后进献给慈禧,结果她胃口大开,连声称赞,每日的饭菜少不了王致和。慈禧不但喜食臭豆腐,还特为这四四方方、灰中透青的臭豆腐赐名“青方”。自此,王致和臭豆腐身价倍增,成为百料之王,为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费者所青睐。
近年来,王致和公司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面对日趋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找准定位,明确战略目标,创新管理模式,采用多维度、系统化的管理方式,以内控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强化执行力为手段,全方位传承与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50年的沧桑岁月,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王致和已从手工式作坊发展成为,以生产酿造调味品为主的科工贸一体化跨行业公司。作为腐乳行业的领头羊,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形象,王致和公司不断自主创新,提升传统生产的自动化、机械化水平,进一步促进工业化、现代化和规模化,真正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同时,面对市场挑战、食品安全标准的持续提升等问题,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增长。
350年的风雨历程,一代代王致和人都在为维护“王致和”品牌做着不懈的努力。上世纪80年代,王致和领导班子决定重新叫响“王致和”,并在1985年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王致和”商标,使“王致和”获得新生,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品牌。1995年,王致和公司导入CIS工程,重塑品牌的形象,快速提升了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科技文化含量,增加了竞争优势。
随着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引出了著名的中国知识产权第一案——“王致和”商标侵权案。1992年,北京王致和腐乳厂发现顺义县李桥中学创办的校办企业——致和腐乳厂存在商标侵权嫌疑,为了维护权益,企业通过法律程序,经过2年3审获得终审胜诉。在败诉方支付49.6万元赔偿金的情况下,王致和腐乳厂主动放弃巨额赔款,只接受了对方1元钱的赔偿费。“王致和”也因“舍财取义”而名声大噪,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与“1元钱官司”相比,王致和公司在与德国欧凯公司跨国官司的道路上走得则是步履艰辛。2006年,王致和公司在向欧洲拓展市场时,发现商标已被1家名为“欧凯”的德国公司抢注,双方协商未果后,王致和公司在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对欧凯公司提出起诉,追讨商标权。面对国别、地域、法律程序等诸多困难,王致和公司开始了一场艰难的跨国官司。在经过了2年的诉讼“长跑”后,这起被称为“中华老字号海外维权第一案”——王致和德国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案,终于以王致和的胜诉画上圆满句号。此案是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在海外被侵犯的典型案例,不仅反映了王致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和日益国际化的知识产权视野,也为国内其他老字号企业商标维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洋洋六必,酱香馥郁;上下数百年,蜚声海内外。北京二商集团麾下的六必居,是京城久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
六必居酱园始建于明朝嘉靖9年(公元1530年),至今已有480多年历史,是京城最悠久、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老字号六必居的发展历程,也是全国著名商号由明清传承至今的缩影。
在数个世纪的发展长河中,十几代六必居人前赴后继,恪守“忠义信业为本”的文化传统,遵循“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炽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的“六必”古训,厚德务实、薪火相传,使六必居从“前店后厂”经营传统酱菜的小作坊,一步步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长为全国调味品领域响当当的知名品牌企业,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六必居博物馆
作为享誉中国的知名品牌,六必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并被寄予殷切期望,特别是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国家领导人重点提及老字号六必居品牌,给予六必居极大地鼓舞和鞭策,更加坚定新一代六必居人“铸造诚信、活力民族品牌”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六必居”曾经盛极一时,然而也饱经风霜。据史料记载,庚子年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义和团火烧卖洋货的商店,“六必居”所在的前门外粮食店街遍地火海。当大火殃及门店之际,伙计张夺标冒生命危险,从浓烟中把店家大匾抢救出来,藏于崇文门外一带的临汾会馆。之后,东家返回被焚的店中,得知大匾幸存时,喜极而泣。有匾就有生意,“六必居”继续经营。相传抗战时期,蒋介石请客设宴,也曾点名让店里的伙计送“六必居”的酱菜。“文革”期间,店匾被当成“四旧”再度惨遭破坏,店名也被改为“红旗酱菜厂”。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来华访问,询问到了“六必居”时,经领导特批,被送进北京展览馆得到保护的老店牌匾,重新挂回六必居。
六必居酱菜的传统制作技艺,通过口口相授而世代相传。六必居酱菜制作技术一向以选料独特、制作复杂严谨而闻名。六必居生产加工注重品质,经营管理讲究诚信,经营品种丰富多样,产品包装新颖独特,服务态度热情周到,在广大消费者中享有良好的信誉,是六必居能够延续数百年,保持长盛不衰的最重要原因。
作为北京历史悠久的著名老字号之一,六必居还拥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恪守“六必”的经营理念,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选料加工技术,这套传承了数百年的酱菜加工技术,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精华。
近年来,借着怀旧之风,传统老品牌迎来新一波的发展浪潮。其中有不少传统商品曾经被外资收购消失后,又重回市场。例如,众人熟知的北冰洋汽水与百事合资,被“雪藏”停产15年后,重新面世;京华茶叶被联合利华收购后,也有相似遭遇,最终回归北京二商集团。
曾经的北冰洋红极一时,北冰洋汽水、双棒、小豆冰棍等是许多老北京人儿时的回忆。上世纪90年代,北冰洋寻求与外资合作,最终选择与全球饮料巨头百事公司合资,但是好景不长,北冰洋产品衰落之势不可逆转,随后被合资公司“雪藏”,品牌淡出市场。
2007年,北冰洋品牌被北京一轻控股集团购回,2011年底北冰洋借势回归市场后大获成功,现在超市、饭店、街头随处可见北冰洋汽水的身影。
有同样命运的还有北京二商集团旗下的京华茶叶。曾有“京城第一茶”美名的京华茶叶,1999年被拥有全球最大茶品牌“立顿”的联合利华收购。收购1年多,“立顿”品牌便顶替了“京华”茶叶市场的地位。2007年,京华茶叶品牌被重新购回,回归北京茶叶总公司。
在遭遇8年“雪藏”后,京华茶叶复出。虽然脱离市场8年,当时品牌影响力衰落,但这未影响京华茶叶重塑辉煌的决心,在张一元和吴裕泰2大企业的竞争下,京华茶叶仍打造出北京茶叶市场的一片新天地。
业内人士认为,复兴一个老品牌并不比创立一个新品牌容易,老品牌有文化沉淀的优势,但是重新进入市场需要资金、经营、推广等诸多条件,虽然前有北冰洋汽水的成功案例,但是仍有不少传统老品牌的复兴之路面临坎坷。
北京二商集团党委书记陈方俊认为,在现代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老字号确实遇到了一些情况和问题。一些老字号观念比较滞后、规模比较小,还有保护老字号发展的措施不是很有力、支持措施也不够,导致老字号的事业传承后继乏人。
北京二商集团工会主席贾燕宁对记者表示,老字号应该忘掉自己的年龄,即老字号应该年轻化,找回创业时的激情,在战略上要有前瞻设计,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经营,时刻保持年轻的心态和年轻的商业年龄,这是向现代品牌转换的关键。
陈方俊表示,近年来,北京二商集团正深度挖掘老字号文化宝藏,提升文化力和品牌价值力,不断强化老字号文化的培育、传承和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向建设中国食品产业强势集团方向迈进。
回顾与展望。中华老字号拥有精湛的技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塑造中国品牌的一支重要力量。保护和发展中华老字号,对于推动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中华老字号不是故纸堆里的典籍,它们鲜活而充满生命力,是中国的常青企业。
中华老字号品牌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