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佳慧
对一座城市的印象,往往从它的标志性建筑开始。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随着苏州城市的发展,地标也在不断更替变化着。
从北寺塔、寒山寺、苏州博物馆,到文化艺术中心、东方之门,苏州国金中心……这些历久弥新的城市地标,不仅构筑了历史,承载了记忆,也浓缩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史。
而姑苏古城的老地标,虎丘、石路、盘门、盛家带……也在这些年默默发生着改变。在展示这些变化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关于这两位摄影师与这两次航拍的故事。通过这与众不同的经历,或许我们更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
跨越近三十年的摄影故事缘起于知名摄影家陈健行在上世纪90年代的航拍。那时候,苏州古城正在面临新一轮的改造,收集一些全面的影像资料成为了需求,而陈健行受邀参加了这次“硬核”航拍。
为何称之为“硬核”?因为在无人机尚未出现的年代,这样的高空拍摄动用的是实打实的飞机。那一天,陈健行搭乘上运-5型运输机,从光福机场起飞,在高空经过了太湖、东山、石湖、葑门、观前街、山塘街、齐门外大街等地,拍摄了数百张照片。
时值深秋,山水太湖、古城苏州都有着一种别样风情。“从上空看,苏州古城内河流阡陌纵横,粉墙黛瓦、枕河人家的江南特色民居展现出别样风情,令人赏心悦目。”陈健行回忆说。
在高空,他记录下了苏州最原汁原味的风貌,也遭遇了惊险一刻。在飞机上拍照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飞行高度很高,又要俯拍,需要注意安全。当时为了拍摄,飞机舱门不能关闭,仅仅临时在舱门两侧拉了数道绑带,人蹲着倚在绑带上拍摄。而在返程的途中,原本靠在陈健行身上的一条绑带突然断裂,他下意识地抓住内侧同乘者,如今想来还能感受到惊险万分。好在飞行员经验丰富,飞机飞得很平稳,否则他很可能就被甩出舱外。
进行航拍的这一天,对陈健行来说,永远都记忆犹新。当然,更难忘的是这次航拍的意义。“作为一名地道的苏州人,我为苏州古城的保护性发展感到由衷地高兴。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这种独特的江南风貌已经成为外地人来苏州旅游的首选理由,也是苏州千年文脉的集中展现,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它。”陈健行说。
而许多年后的同一位置航拍,则来自一种机缘。摄影师陈艺在退休前是苏州市少年宫的一名书法教师,平时爱好摄影。他现任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为陈健行十多年的老友,他常常就拍照技术方面的问题向陈健行请教。
2017年秋天的一个傍晚,陈艺来到陈健行家中讨论摄影技术,无意中看到了多年前的那套航拍照片,并且一下子被它们吸引住了。陈健行提议他不如也“翻拍”一套,看看苏州的这些地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陈艺顿感兴趣,此时他已经取得了无人机航拍资格证书,如果拍摄,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毕竟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今天已经跨越数十年,如果有同一地点、同一角度的一组照片,就能够直观反映出古城的变与不变,更能展示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苏州的蓬勃发展。
两人一商量,陈艺决定在火车站、觅渡桥、阊门、盘门、齐门外大街、虎丘等20多处极具苏州古城特色的地方重新进行航拍。
然而,尽管到了今时今日,有了无人机这项技术,但重拍行动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2018年夏天,陈艺前后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拍摄。在炎热的酷暑里,他用了大量时间奔波在古城中。和数十年前陈健行的拍摄方式不同,陈艺首先要寻找到当年照片的地面位置,再利用无人机找准角度。因此,重拍的辛苦不仅仅在于气温,还在于一些地方发生了变化,以至于需要反复寻找和确认。仅仅以齐门为主题,陈艺就前后寻找了四次。
但这次重拍,也让陈艺更加切身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在建设中的变化。以火车站为例,它曾经是苏州的地方标志,如今在老火车站原址上的,是颇有苏州特色,又具现代气质的新火车站,从建筑规模到人流量都扩大了许多倍。旧照片上的公交车站,在新照片中也不见了,今天人们可以通过乘坐地铁、出租车或者直接驾驶汽车来到火车站。
但与此同时,照片里代表情怀的一些“小东西”又还在。以往,人们从上海坐火车到苏州,如果等看到齐门外的那座小石拱桥南马路桥,火车一定已经减速进站了。从陈艺重拍的照片里,陈健行欣慰地发现这座小桥依然存在。
存在的背后,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保护。其中有个细节:当年道前街改造,有一处民居将被拆除,陈健行通过航拍照片,发现该处民居有一座廊桥,非常精美,是苏州枕河人家的典型代表,具有显著的江南特色,他旋即向时任苏州分管城建的领导建议留下这处民居,后来改造绕开了它,至今这座廊桥仍然在散发着姑苏魅力,引得人们驻足欣赏。
事实上,在照片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城市发展再快,苏州古城千百年来“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却依旧没有改变,江南古城的味道还在,姑苏的千年文脉也还在。两组照片,体现的是不变古城轮廓中的细节之变。而正是这两位摄影人,以独特的视角,光影的技术,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最珍贵也最美丽的历史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