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蒙
张氏景泰蓝传承人、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 张旭
耳濡目染的童年时代让张旭越发的爱上了景泰蓝,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即使几次被迫与景泰蓝疏离最终也让他们在一个点上不期而遇。父亲与景泰藍的情分,几乎每时每刻都感染着他,他说:“父亲十六岁的时候就进入了景泰蓝的行业,如今已经七十七岁了,他仍然在这个行业坚守着。”六十一年的坚守,只有他亲密的人是见证者,而张旭就是其中一位。张旭说:“上初中的时候,父母就带着我去工艺美术厂上班,也是从那个时候才知道父母是做景泰蓝的。父亲做设计,母亲是点蓝工人。”
初中开始,在父亲的带领下,张旭开始接触画画,学习了素描、速写和水粉,为此后设计景泰蓝打下了绘画的基础。他说:“我最初参加工作没有直接进到工艺美术厂,而是在一家图片社上班,喜欢摄影,在图片社学习了摄影技术,当时都是黑白照片直到后来有了彩色技术又学习了彩色印刷、彩色放大,所以那个时候就对色彩、调色方面有了_一定的了解。”直到1989年,张旭正式进入了工艺美术厂,最初他被分配到供销科。他介绍说,那是一个生产和销售衔接的科室,因为要核算工艺上的一些东西,包括工期、用料等等所有制作过程中需要的东西,所以必须要熟悉每一道工序。如今回忆起来,他依旧感谢那几年的工作经历,让他为今后的景泰蓝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5年,因为市场原因让他被迫离开了景泰蓝,开始自主创业,失败后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做到了总裁助理和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事业可谓是风生水起,但一波三折或许才是命运的特性。都说分开是为了更好的相遇,与景泰蓝再次相遇则是在2010年。他说:“父亲在厂子倒闭之后用安置费开了一间自己的工作室,继续做自己的景泰蓝的工作。2010年的时候父亲的身体状态不是很好了那么大岁数还可以对一件事有着这样的执着,这一点我有颇多的感触。作为子女,也的确有这个责任去帮助父亲,所以就辞了职,来到了父亲身边帮他打下手同时照顾他的身体。”自己弄了工作室,要对这里面的所有的东西负责任,需要更好地去了解每一件作品的创意、设计工艺等等。在辅佐父亲的那几年也让张旭更加细致、系统地重新学习了景泰蓝甚至是参与制作了一些作品,也得到了父亲的认可。
父亲是张旭与景泰蓝结识的贵人,因为父亲的引导让他走上了这条道路。2012年的时候,张旭向父亲提出了拜父为师的建议,他被父亲这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神感染着,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这门手艺。于是在2014年正式拜了自己的父亲为师,成为了张氏景泰蓝的传承人。张旭说:“其实拜师之后,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拜师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真正的起点,拜了师就真的需要自己为这个行业去奉献、去发扬、去传承。”拜师之后,张旭从最开始的合作创作到最终的独立创作,每一次的作品都会拿到全国的工艺美术大赛上去参加比赛,收获了不少金奖、银奖,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
张旭认为,自己在景泰蓝的这条道路上是幸运的。他说:“有一个大师级的父亲和做点蓝的母亲,更重要的是自己很喜欢这个行业,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爱好当作职业,而我做到了这一点,我觉得真的是上天的眷顾。尽管之前对于景泰蓝工艺的学习都是断断续续的,但是其实—直没有脱离这个行业,并且在—点点的跟进,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现在,在设计的问题上我可以跟我的父亲研究,点蓝的问题上也可以让我母亲给我做指导,这样的坏境真的很难得,我们一家人都和景泰蓝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十八大之后,国家对于工艺美术事业加大了扶持和宣传的力度,所以每次有重要的国家活动选用的礼品大多都会有景泰蓝。张旭说:“2015年,我们国家向联合国大厦总部赠送了景泰蓝,这也是我父亲所创作的。我作为护送队中的一员,参与了组装和揭幕仪式感到非常荣幸,因为中国的景泰蓝终于登上了世界的最高舞台,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有一门手艺叫景泰蓝。”
任何事情的第一次可能都会让人印象深刻,对于张旭而言也不例外。拜师之后第一个独立创作的作品拿到了全国工艺美术评比的金奖,这样的荣誉对于张旭来说意义重大,这是对他的一种激励和肯定。
张旭说:“既是传承人,就要追随父亲的艺术风格。”异形作品是张旭父亲的艺术风格。张旭介绍到:“我设计《祥瑞》的时候正好是生肖羊年,所以就想设计一个羊。我设计的这个作品除了图案上比较新颖之外,它的角也是它整个的亮点,一般大家看到的羊角都是比较小巧的,但是要设计一个小的羊角的话会让整体这个羊的气势大打折扣,所以我就运用了_一些现代的手法,把这个羊角进行夸张、放大。”
在图案组成上张旭说:“这个作品在图案设计上有诸多和羊有关的艺术元素,比如:三‘羊开泰、‘羊‘羊得意等等。羊的谐音为祥,所以就将吉祥寓意的工艺纹饰融入到了设计里。像三‘羊开泰,我就把三只比较抽象的羊头放在身体的两边,包括羊的胸前用吉祥的吉字组成的图案。”
张旭说:“整个作品来说,羊角是非常有质感的,因为我设计的羊角很长,所以我就把羊角运用錾刻的形式设计出来,因为本身设计的是藏羚羊,和中国动物保护相关,所以在颜色的选择上也遵循了藏族服饰的颜色,由深入浅填充在了羊角上,整体也凸显出了民族特色。我把我设计完的作品拿给父亲看,我父亲说整体上还是不错的,但是也给了我一个建议。当时我设计的东西出来之后羊的脑门儿是光的,只有图案,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有点突兀,所以我父亲就让我把脑门儿和角之间加一个錾刻的小刘海儿,这样可以让作品整体看起来更生动,可以更好地增强艺术表现力。我父亲的一句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的确做出来成品之后效果非常好。所以这个作品也拿到了全国工艺美术评比的金奖。”
无论设计任何东西都会有一个瓶颈期,张旭介绍说自己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艺术借鉴,这也是传承了父亲再造图案的设计特点,所以也就意味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的图式和应用。张旭说:“我父亲教导我们再创的东西一定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才是对景泰蓝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一个好的方式。所以我们在做東西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是传承,器型是不是传承,纹样表现形式是不是传承,创新的地方就在于图案,不能有现代的,因为这样会和传统不吻合。所以就要把现代的往传统的身上靠,把现代的变成弯曲的线条,去接近传统,这样才能让东西看起来现代又不失传统。”
目前张旭有两个学生,一个是70后,一个是90后。他说:“她们真的特别喜欢景泰蓝,景泰来的每一个环节出徒的标准是三年。我有一个学生,特别喜欢掐丝,她很用心,两个月就可以独立掐一个盘子。去年的首届景泰蓝京津冀大赛,我就推荐她们两个人去参赛,拿了_一个三等奖。现场制作,三天之内完成一件作品。选学生,首先就要有一颗踏实的心和有耐心的状态,不能受现在大环境这种急功近利的影响。淡泊名利,就想一心一意踏踏实实的学习一门技术和手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鲜血液。”
对于景泰蓝的发展,张旭认为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这项工艺美术是不可能用机器生产的,必须是手工制作。第二个就是这个行业出成绩的周期时间太长,有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在这个行业里坚持。七八道主要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学习三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学生来学习,身为老师就要做好榜样,让他们对这项工艺有信心,也算是为工艺美术传承做—点贡献。
张旭说:“景泰蓝之所以走下坡路的原因是因为有很多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的产品充斥着市场。大师的作品在我看来都是国宝级的作品,因为他们设计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可能是几十份手稿甚至上百份手稿之后才做出来的。当然现在每一个收藏者也是理性的,他们会选择一些大师的作品,会选择用精湛的工艺表现出来的作品。所以现在这个市场还是有很多的期望值的,毕竟越复杂的工艺、越复杂的作品它的工期越长。所以大家也很期待大师的这种传世精品的面世,对于市场来说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
张旭对景泰蓝的未来有足够的信心,他说:“我们参加活动,做产品的宣传,给大师做一些专业性的展览,可以看出各行各业对于景泰蓝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在宣传的时候也很有动力。对于景泰蓝来说我们也是只有北京和河北周边才有。南方对于北方这种特有的东西并不了解,所以我们给他们讲工艺的复杂性,我们现场表演,他们才觉得这个东西不愧是皇家御用的东西。这么坚持几年下来,很多人都对景泰蓝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在行业内也做了很多事情,我觉得景泰蓝行业将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进来,同时国家现在也在大力推广我们的文化遗产的宣传,我相信景泰蓝的未来会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