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是对整本书阅读途径和方法的尝试,尝试将课内外小说阅读联系起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活着》;整本书阅读;碎片阅读;读好书
一、整本书阅读的选择与思考
1.选择经典,保证阅读的质量
余华的《活着》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最高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韩文和日文等,是享誉海内外的经典作品。
2.选择具有可读性、适读性的作品
《活着》是一部现实意义极强的作品,主人公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时期。虽然小说讲述的这些时期,对00后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遥远的,但这部小说所表现的人在生存中的求生欲望,与命运抗争的品质,忍受苦难的意志力,又是容易引起这些00后的好奇心,给他们震撼力,具有可读性。
3.选择篇幅适中,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书
《活着》全书共12万字,篇幅适中。《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对生活中接踵而至的苦难所表现出的“硬汉精神”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有助于学生精神的成长。
二、整本书阅读交流与写作结合的教学实施与思考
实施步骤:
第一步,利用假期时间自读《活着》。
第二步,开学后,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旨在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对整部书情节的把握能力,检验学生的阅读态度和阅读习惯。
第三步,学生分享阅读中喜爱的或令人震撼的文字,体会作家叙事语言的风格。例如《活着》作者用近乎冷漠的文字来描写福贵的生活苦难,余华这种类似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零度介入的方式展现了《活着》的悲剧美。客观中立的叙事立场、温情深沉的情感基调在小说中的运用,令小说更具真实性和震撼力。作家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拉开了叙事的时空距离,让福贵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生活。这种叙事策略能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福贵的内心,感受福贵的温情,感受福贵的苦难。
第四步,分组讨论学生关注的问题。首先让学生用纸条的方式,写出自己在阅读中思考的问题,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对《活着》这部小说,从四个方面进行分组讨论:
1.标题的含义
A学生:小说的题目是“活着”,而小说中福贵的亲人却一个个离开了他, 本书一直伴随着死亡的内容,用‘活着,反衬这个死亡的主题。小说中一系列接踵而至的死亡,是为了表现那些动荡年代带给人们的痛苦和折磨。”
2.人物形象的分析
B学生:福贵经历了苦难之后,仍可以用一种淡然乐观的心境来看待世界,当他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度而死时,他的反应从起初的愤怒、悲恸,到得知县长是昔日与自己患难与共的春生时,他选择了宽容,面对自己经历的种种变故,他却有了超然平静的心境,面对自己充满不幸的人生,他没有去抱怨、控诉这个世界,而是选择在晚年平静地与这个世界相处。这是一个为活着而活着的人。
3.小说主题探究
C学生:家境贫寒却偏偏妻儿患病,无权无势却又遭人冷眼;靠己己无力,靠家家无人,靠国国动乱。比起肉体上的折磨,精神的摧残更令人痛苦:一家人衣食不得安,而福贵却又不得不在夜夜合眼前遥想明天的口粮……在毫无希望的时代下,活着到底还有什么意义?本书的主旨意在告诉人们:人活着并不容易,它需要经过多重灾难的洗礼和净化,也许只有人到晚年时才能感受到人活着的真实意义。就如小说中福贵对老黄牛说的一番话一样,“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头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
4.小说结尾的特色
D学生:小说在福贵的歌声和夜幕的降临中结束,“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不正是福贵一生的写照吗?福贵年轻时荒唐败家,中年时为家庭全身心付出,感受到了天伦之乐,也遭遇了生活重创,老年孑然一身,形单影只。这样的人生况味岂是个例,那是小人物共同的情感呀!戛然而止的结尾,却是余音绕梁,耐人寻味。
第五步,联系教材中的小说,进行比较阅读。如(1)比较福贵和《祝福》中的祥林嫂各自是以怎样的情节来表现人物对命运的抗争?(2)比较福贵和《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在面对人生的挑战时的态度,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3)比较《活着》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尾写法的异同。
第六步,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
几点反思:
通过《活着》整本书阅读教学和读后感的撰写,可以训练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思考,避免以既定的“参考答案”让学生先入为主,教师要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通过原生态的阅读,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保障整本书阅读的时间,是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前提。学生学习任务重,加之部分教师和家长观念上认为名著是“闲书”,与考试没有直接的关系,似乎“刷题”更易操作,见效更快,整本书阅读时间不能保障,使得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开展举步维艰。师生和家长转变观念是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展的关键。
引導学生深度阅读,对语文教师的素养要求更高,是对语文教师的挑战。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读书、广泛读书,这样才会有独到的眼光,才能有驾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能力。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推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探索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目的是引导学生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
张鹏先,1962年5月生,男,彝族,大学本科毕业,云南省楚雄州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和中高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