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佰德
摘要:本文主要以高中数学专题课中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高中数学专题课中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运用的要求为主要依据,从合理进行变通,对新的结论进行寻求、寻找其中联系,纵向延伸发展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升专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专题课;问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30-0149-01
引言
在高中数学专题课中,应用问题式探究模式是必然趋势。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是指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作为中心,通过对问题发现、分析、解决等步骤,调动学生的探求欲望和创造欲望,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学习,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在专题课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问题时探究教学模式,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针对高中数学专题课中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在高中数学专题课中,教师需要注重把思维动态发展的整个过程呈现出来,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并且还需要对教材以外内容中没有详细展示的教育因素进行深入挖掘。而且教师还需要注重分类和归纳分析问题的策略、思维方法、解题技巧[1]。其次,在专题课中,教师需要结合专题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为学生创建梯度式的问题情境,并设计一些类似知识的探究训练题组。针对专题课的研究设计,教师可以进行4个层次的设计,其一,相同情境的直接問题,主要包括和公式、法则、定理等相同的情境下,可以直接进行应用的问题;其二,在不同情景下,可以直接进行探究的问题;其三,在不同情景下,变式探究问题,主要是包括问题变形、变形应用、图形变形等等;其四,综合性的思维发展问题,主要包括学科横向综合与知识纵向综合。最后,在专题课教学中,教师想要有效应用问题式探究教学,需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并且需要给予解答环节的足够的重视。
在高中数学专题课中,问题式探究教学的主要模式是:营造问题情境-形成解题策略-对解题困境进行分析-对优化方法进行探究-启发和指引学生解决问题-引申和变式探究以及研讨-总结反思和方法归纳。
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就是数学教材,并且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数学教材。在高三专题复习课中,教师需要注重改造和神话教材中的习题,这样不仅可以对题目的训练功能进行扩大,还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得到有效开阔,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可以在大量的习题中进行解脱。下文针对抛物线相关性质为例,对应用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2.1 合理进行变通,对新的结论进行寻求。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变通可以有效击破僵局,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该道理。例如,有这样一道例题:过抛物线y2=2px,其中p>0,的一个焦点的一条直线与该抛物线相交,并且两个焦点的纵坐标分别是。在学生解答出该题目以后,教师指引学生对题目进行变通:在题目中适当的增加条件和删减条件,可以获得哪些新的结论?学生们通过思考与讨论,可以得出新的结论:在证明出y1y2=-p2,x1x2=p24以后,可以得出结论:kOA·kOB=-4。
2.2 寻找其中联系,纵向延伸发展。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涉及到较多具有完美结构、鲜明特点的习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习题,指引学生对其中的联系进行寻找,使学生可以得到纵向延伸发展[2]。这样不仅可以使其应用价值充分展现出来,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想发现能力以及拓广能力,进而实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已知有一条抛物线:y2=2px,其中p>0,过该抛物线的焦点F的直线和抛物线相交,交点为A、B两点,从A和B点出发,向准线作垂线,垂足是A和B,求∠AFB=90°。在学生解答完该道题以后,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引申和深化结论,对其中的内涵进行挖掘,看是否可以得出新的结论?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从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可以得出结论:直径是AB的圆和CD准线相切,通过抛物线的定义可以证明出来。在该过程中,学生利用自身的思维,全面的对问题进行考虑,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复习质量。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在高中数学专题课中,应用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额,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并且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和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可以在情境中积极主动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吕宁.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运用实践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4):81.
[2] 赵凌昆.探索高中数学“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