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乐伴红楼

2019-11-07 02:31金雅茹
牡丹 2019年27期
关键词:葬花林黛玉原著

《葬花吟》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模仿了初唐时期的歌行体,表面上是在咏花,实则诉说了林黛玉的凄凉心境,暗喻林黛玉这一人物的悲惨命运。1987年,在电视剧《红楼梦》中,王立平将《葬花吟》这首诗进行了谱曲,使用原诗内容作为歌词并进行了略微调整,全曲婉转动人,如泣如诉。诗与音乐的结合,奠定了浓烈的悲伤基调,诠释出林黛玉内心的苦闷,深刻表现出林黛玉清高孤傲、坚贞不屈的个性。

一、《葬花吟》的创作背景

歌曲《葬花吟》由国家一级作曲家王立平作曲。王立平在中央音乐学院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有着扎实的音乐功底,创作过如《驼铃》《大海啊故乡》等脍炙人口的音乐。在1987年首播的电视剧《红楼梦》中,王立平揽下了剧中的影视音乐创作工作。《红楼梦》全剧总共有13首配乐曲,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量。在剧中的音乐创作中,王立平共耗时四年之久,首首都堪称精品。这首《葬花吟》更如同一个“难产儿”,耗时1年9个月才创作出来,可谓是“慢工出细活”。

王立平幼时便读过《红楼梦》,只是因为年少,读不懂其中的内涵。而长大有了阅历之后,他再次阅读,便立即深陷其中。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为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而《葬花吟》在原著中既是经典的诗,又能够代表林黛玉的心声,揭示了林黛玉的命运。为了能够创作出既贴合原著人物形象又能符合观众欣赏品味的音乐,王立平一遍又一遍地细读原著,考量人物的性格,思索人物的命运。在创作的过程中,王立平总会被《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情愫感动地痛哭流涕,甚至伏在钢琴上泪流不止,也正因王立平对《红楼梦》的深刻理解,才会让音乐具有强烈感染力,从而将听众深深地打动。

在原著第二十三回,黛玉葬花的场景中首次出现。当时,贾宝玉躲在大观园内桥边的一株桃花树下偷偷看《西厢记》,黛玉正巧在一旁葬花。她背着布囊,拿着花帚,将凋零的花瓣扫入布囊,用花锄将布囊埋入土中,后与宝玉一同阅读《西厢记》。

《葬花吟》一诗在原著第二十七回出现,道:“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宝玉“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得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便是《葬花吟》出现时的场景了。

二、《葬花吟》音乐分析

《葬花吟》的原诗较长,歌曲《葬花吟》选取了其中的20句作为歌词,全曲为简单明晰的二段曲式结构,分为规整的A、B两段,A段是工整的七言句,低吟婉转地诉说着现实的苦难与压迫;B段从“天尽头”处开始,仿佛对命运不公的呐喊,歌词虽在写花,实际上是以花喻人,暗示了林黛玉的凄惨命运,也诉说了她内心苦闷,体现出她不愿随波逐流的孤傲心性。

歌曲的演唱方式丰富,主要为女声独唱,同时配以女生齐唱、男生合唱、混声伴唱。歌曲的开头处先是女生齐唱,之后才进入女生独唱,男生伴唱多用于构筑低沉的低音声部。在歌曲高潮处,又加上混声合唱加重了音乐饱满的情绪。在歌曲的最后,则是用交替的男女齐唱,营造一种似梦似幻的凄凉意境,最后又突然出现高亢的女生独唱作为整首歌曲的收尾。

在歌曲的伴奏上,则创造性地使用了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了二胡为主旋律伴奏,低音提琴演奏低音部分,古筝弹奏部分和声织体,同時配以古琴、磬、三弦、琵琶和大鼓等传统民族乐器。歌曲旋律主要围绕了1-7-6-5-6五个音进行展开,高低反复的音程爬行也正代表着主人公林黛玉起伏波动的心境。

三、《葬花吟》音乐形象阐释

《红楼梦》中最为精彩的便是对不同女性形象的塑造,而林黛玉则是作者曹雪芹最为偏爱的女主人公之一,曹雪芹使用了大量的辞藻去描写她,她也是最为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她的形象符合整个作品所表现的悲剧性特征。《葬花吟》是阐释林黛玉人物内心独白、暗示林黛玉人物命运的主题诗之一。在创作这首歌曲时,作者王立平也致力于刻画一个贴近原著、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一)孤傲清高的才女形象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清高孤傲的人。她从不圆滑,而是直白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哀愁、嫉妒等情绪,因而看似十分孤僻,让人难以接近。“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写出林黛玉的苦闷心境,纵使鲜艳美好,却无人怜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暗示了她凄苦无依的命运与疾病缠身、泪尽而亡结局。

(二)漂泊无依的悲剧形象

在原著中,林黛玉的前世是一株绛珠草,受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今生要以一生泪水还报。她体弱多病,性格多愁善感,父母早逝,只得寄人篱下,正如诗中所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低沉悲伤的音乐与诗句相结合,一名弱柳扶风、孤苦无依少女形象便浮现在眼前了。她身世与境遇的悲惨,使她郁郁寡欢,遇上懂她的宝玉却由于现实的压迫无法与宝玉走到一起,爱情的失意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林黛玉是一个经典的悲剧形象,这个悲剧形象并不是单薄的,而是具有强烈的精神内涵,那就是她的叛逆精神。她的忧愁、伤感从来都不是无病呻吟,她的忧愁与当时黑暗的封建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在那样阶级严明的封建体制中,林黛玉失去了双亲的庇护,在贾府寄居,她与贾宝玉的爱情是封建社会下一个注定的悲剧。林黛玉尖酸刻薄的性格与葬花等行为代表着她对黑暗封建社会的反抗。

(三)坚贞不屈的形象

王立平在钻研过原著人物形象之后,挖掘出了林黛玉的另一面。林黛玉不是只会哭哭啼啼的姑娘,虽然她命运悲惨、体弱多病,被黑暗的封建社会所笼罩,但她始终保持着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坚贞不屈精神,“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四句便是对林黛玉葬花行为的解读,也是对她坚贞不屈精神的最好写照。她如飘泊无依的落花,虽然绚烂美好,但却生命短暂。她不愿被地上的污泥所污染,而坚持要“质本洁来还洁去”。在歌曲中,前面的部分一直是缓缓的叙述,而全曲的高潮部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开始,便是林黛玉对上天的呐喊与质问,是她对于命运不公的抗争。歌曲通过展现林黛玉向封建社会的拷问,突出了她不愿屈服、坚贞不屈的形象。作者王立平采用了大跳、附点音符等使歌曲旋律、感情表达更加激烈,节奏感鲜明的锣鼓也同样增强了音乐中的慷慨激昂的情绪。

四、结语

《葬花吟》作为一首情感真挚的优秀音乐作品,将《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凄苦境遇与不甘心声从原著中立体化地展现了出来。王立平的音乐形象塑造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他以动人心魄的音乐展现出林黛玉多愁善感、身世凄凉的孤女形象和清高自傲的才女形象,表现出她不随波逐流、坚贞不屈的性情,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贴合原著的经典形象。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作者简介:金雅茹(1998-)女,河北邯郸人,本科,研究方向:音乐史。

猜你喜欢
葬花林黛玉原著
读原著学英语(三)
漂流瓶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红楼梦》里的三次葬花
拔牙
红楼戏的滥觞
红楼梦插曲《葬花吟》词曲浅析
水家乡
背诵《葬花词》的丘成桐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