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垚垚
摘 要: 亚历山大的希腊身份问题是大家争论的一个焦点。古典作家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作为最重要的亚历山大史料,为探讨此问题提供了一种途径。亚历山大将泛希腊主义宣传实践化,将血缘谱系追溯至神话中的泛希腊英雄,在文化上追求希腊化,在官方层面常常以希腊人的口吻行事,表明他存在希腊认同,但当他的希腊认同与马其顿认同发生冲突时,往往更强调自己的马其顿认同。
关键词: 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远征记》 希腊认同
一、阿里安与《亚历山大远征记》
古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二十岁继承王位,几年征战之后缔造了一个从多瑙河到印度河,从利比亚沙漠到帕米尔高原,疆域空前辽阔的帝国,开启了希腊文明新的时代,被称为“亚历山大大帝”。古往今来,亚历山大的事迹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然而,现存最早的关于亚历山大的主要史料产生的年代距离亚历山大时代已经近三百年,不仅如此,这些亚历山大史料大部分被归类为“通俗传统”或“道德传统”“混杂着较多的臆想成分”[1],很多记载受到现代历史学家的质疑。
距亚历山大时代约450年的古典作家阿里安(Arrian)所著的《亚历山大远征记》(Anabasis,以下简称《远征记》)在流传下来的亚历山大史料中被认为是最好的[2]。阿里安出生于罗马帝国早期的一个希腊城市,做过大官,是著名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得意门生。阿里安的史料主要来源于托勒密和阿里斯托布鲁斯,前者是国王亚历山大的“伙友”(Hetairoi),后来他也当了国王,在亚历山大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后者据说是一位随亚历山大参加了远征的工程师和建筑师。无论是托勒密还是阿里斯托布鲁斯,都参考了亚历山大的御用史官卡利斯提尼的著作,可能还有亚历山大的随驾日记作家攸美尼斯和狄奥多德记录的王室日志。可惜的是,这些一手资料和二手著作早已失传,我们只能通过阿里安的《远征记》才能“接近”一个相对真实的亚历山大。
二、亚历山大的希腊认同
亚历山大是希腊人吗?这涉及希腊民族认同的问题,希腊民族认同的外在表达是泛希腊主义。泛希腊主义是古代希腊一种广泛流行的意识形态,被学者定义为“所有的希腊人——无论来自哪个城邦或部落——彼此之间存在诸多方面的共性和共同利益的观念、言论及与之相关的活动”[3],在公元前四世纪,以伊索克拉底为首的演说家提出希腊人应当团结起来,停止内争,进行反波斯的战争。这种泛希腊主义的宣传在当时十分盛行,不仅是伊索克拉底等少数希腊知识分子的想法,而且能说服普通希腊民众。演说者们以回顾希波战争的历史记忆宣扬希腊人的文化优越感,论证以复仇和征服波斯为目的的侵略战争的正义性。亚历山大利用这种宣传,不管他内心真实的意图和情感有没有受到影响,都把泛希腊主义宣传实践化,打着清算波斯在希波战争中的罪行、解放亚洲的希腊人的旗号,代表希腊人发动了一场反波斯的泛希腊远征,部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亚历山大的确是一个泛希腊主义者。
在亚历山大所处的时代,血缘谱系仍是希腊认同的一种重要凭证。亚历山大踏上亚洲土地后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祭祀活动,他一登陆就筑起祭坛向赫拉克勒斯献祭,然后前往特洛伊古城,在阿喀琉斯的坟墓前献上花圈[4]。希腊神话人物赫拉克勒斯是亚历山大宣称的父系祖先,特洛伊战争中的著名希腊英雄阿喀琉斯与亚历山大母亲也有谱系上的亲缘关系,且据神话传说,赫拉克勒斯和阿喀琉斯都曾征服过特洛伊。亚历山大将自己的血统溯源至两位希腊英雄,以此作为自己是希腊人的凭证,祭拜他们是想展示自己欲效法希腊人祖先征服亚洲的决心。除此之外,本书中至少还有两处有亚历山大自称是赫拉克勒斯后代的内容,至于他在东征途中对赫拉克勒斯的献祭活动,更是不胜枚举。
远征路上亚历山大经常向宙斯、雅典娜、狄俄尼索斯和波塞冬等希腊诸神致敬,找希腊预言家占卜,举办希腊式的体育、文学、音乐、艺术等领域的竞技大会。一批优秀的希腊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学者陪伴在他左右,有著名的随军历史作家卡利斯提尼和预言家阿瑞斯坦德等。在进军到伊朗高原东部时,亚历山大特许当地的一个部族阿瑞阿斯皮亚人保持自由实行自治,原因之一是他认为这个部族实行公正的统治,“可以和最好的希腊城邦媲美”[5]。身为亚里士多德的弟子,亚历山大非常热爱希腊文化,他使希腊文化在遥远和广泛的地方传播,说他是一个希腊文化的仰慕者和认同者一点都不为过。
亚历山大有时在官方文件、书信和演说中明确地以希腊人自居。格拉尼库斯河战役得胜后,亚历山大给雅典的帕特农神庙送去波斯盔甲作为向雅典娜的献礼,在献词中称“腓力和全希腊人(斯巴达人除外)之子亚历山大敬献”[6],他把自己说成全希腊人的儿子,将胜利归功于希腊女神雅典娜。亚历山大在回复波斯国王大流士的一封信中说:“虽然我国从来都未曾侵略过你们的祖先,但你们的祖先却侵略过马其顿和希腊其他地区。”[7]亚历山大的意思是马其顿是希腊的一个地区,和希腊其他地区构成“我国”,他认为自己的国家就是希腊。波斯军队中有大量希腊雇佣兵,亚历山大多次责骂他们“违背了希腊的公众舆论,和东方的敌人一起打自己人”“跟着外国人打希腊人”[8]。在他眼中,这些希腊雇佣兵与马其顿军队作战是“希腊人打希腊人”,违反了希腊的传统,是一种严重的罪过。伊苏斯战役前夕亚历山大对联军诸指挥官发表动员演说:“波军人数虽多……都不是希腊人的对手……战争只要是在希腊人内部进行的,我们就缺少这一条正义的道理……至于我们的外籍部队——由色雷斯人、培欧尼亚人、伊利瑞亚人、奥格瑞亚人组成的部队。”[9]首先亚历山大将马其顿人视为希腊人的一个分支,其次他把马其顿与希腊城邦之间的冲突定性为“希腊人内部的战争”,相反,他认为反波斯战争是希腊人对外的战争,马其顿军队在这场战争中为全希腊人而战,具有正义性。关于希腊内部纷争与对外戰争的比较,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希腊人之间是天然的朋友,希腊人和蛮族是天然的敌人,希腊人现在对自己的同族所做的恶事,如劫掠村庄和烧毁房屋,应当施行到蛮族人身上。可见亚历山大所说的话跟希腊知识分子如出一辙,所做的事正是他们大力鼓吹的。最后亚历山大没有把联军中的希腊人归入外籍部队,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他的希腊认同。
三、亚历山大的希腊认同服从马其顿认同
身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自然是马其顿人,如此他就具有希腊和马其顿双重认同。当时,普通马其顿人和南边的希腊人普遍认为马其顿人不属于希腊人,尽管马其顿人的语言和风俗与希腊人相似但还是有较大差异。从现实角度考虑,亚历山大的马其顿认同是高于希腊认同的,毕竟他直接依靠和统治的臣民是没有希腊认同的马其顿人。《远征记》中有这样几个例子可以说明,当亚历山大在马其顿军官面前谈到提尔的战略的重要性时,他口中的希腊仅指雅典和斯巴达等城邦,并不包括马其顿,“得到埃及之后,即不必再担心希腊和我本国”[10]。此处他没有像上文那样把马其顿归为希腊的一部分,以“我国”指称全希腊,而是把马其顿和希腊并列,以马其顿为“本国”。亚历山大在另一篇演说中提到“仅仅降服边界上的色雷斯人、伊利瑞亚人或特利巴利人,甚至对我们可能并无多大用处的希腊人”[11]。当时马其顿军队在希发西斯河畔发生了骚动,不肯渡河继续远征,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亚历山大说这番话肯定是为了讨好马其顿人,他从马其顿人的本位出发,给希腊人贴上“无用”的标签,称希腊人和马其顿边境上的其他民族一样是马其顿人降服的对象。后来在欧皮斯,亚历山大对马其顿部队讲到自己的父亲腓力二世开通了“你们家乡(指马其顿)通到希腊的道路”,降服了雅典和底比斯,把伯罗奔尼撒搞得服服帖帖,说腓力做这些“主要是为了马其顿”[12]。亚历山大再次把马其顿和希腊区分开来,又一次提到了对希腊城邦的强力控制,表示为了马其顿的利益制服希腊是他父亲的一项丰功伟绩。这反映了当亚历山大的希腊认同与马其顿认同发生冲突时,他往往更强调自己的马其顿认同。
四、结语
亚历山大通过追溯血缘谱系声明自己的希腊性,在文化上追求希腊化,以希腊人自居,被希腊同盟任命为征讨波斯的全希腊统帅,我们有什么理由完全否定他的希腊认同呢?不过也能发现亚历山大的希腊认同弱于马其顿认同,希腊人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仍是马其顿人制服的对象。随着征服的不断推进,亚历山大的认同在更宏大的背景下建构:公元前330年夏天大流士死后,亚历山大宣称自己是波斯国王的正统继承者,并推行一定程度的东方化,努力把希腊、马其顿和东方元素结合起来以创造一种新的帝国文明。
参考文献:
[1]陈恒.亚历山大史料的五种传统[J].史学理论研究,2007(02):64-75.
[2]Paul Cartledge. Alexander the Great: The Hunt for a New Past [M]. New York: Overlook Press, 2004:267-287.
[3]徐晓旭.古代希腊民族认同中的各别主义与泛希腊主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4):63-72.
[4][5][6][7][8][9][10][11][12][古希臘]阿里安,著.李活,译.亚历山大远征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6-27,114,33,67,110,57,71,187,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