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阿尔比最重要的戏剧作品之一《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主角的婚姻生活状况反映出20世纪60年代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精神空虚的生存状况。本文试从情感结构角度揭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在现实维度和理想维度上的偏离,并且进一步探讨作者对于偏离的态度。
爱德华·阿尔比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曾经三次获得普利策奖,两次获得纽约剧评奖。阿尔比擅长写满腹牢骚的人物,表现人的孤独痛苦,人物对骂时,语言如倾盆大雨一样倾泻而出。他喜欢用象征、暗喻、夸张的手法描写美国社会生活,表示了他对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某些背弃和否定。《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阿尔比创作于1962年的首部多幕剧,于次年获得托尼奖,阿尔比凭借该剧进入当代美国剧作家前列。主角乔治和玛莎是一对中年已婚夫妇,他们的性格互不相容,生活中充满谩骂和互相羞辱。
一、从婚姻情感结构看角色之间的关系失衡
情感结构是雷蒙·威廉斯提出的重要理论范畴。在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传统、习俗机构等占据主导地位的、可以清晰表述与把握的观念形式之外,他用情感结构来描述那些处于活生生的在场状态中的、混杂易变的社会意识、情感、经验等。情感结构饱含着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并且能够明显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因此,一个时期的情感结构就是这个时期的文化。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整个剧情围绕着四个角色,两对夫妻的对话而发展,即作为主人的中年夫妇的乔治和玛莎和作为客人的青年夫妇的尼克和哈尼的对话。凌晨2点,玛莎擅自邀请宴会上认识的尼克夫妇到家里做客。在乔治和玛莎的交流中,玛莎始终掌握主导权,并且时刻争取这种主导权,玛莎抽烟酗酒,满口脏话,乔治寡言被动,喜怒不形于色。玛莎当着乔治面对小她20岁的尼克调情,交谈中从各方面贬低乔治,数落他的无能和不作为。对于玛莎而言,最骄傲的便是自己的大学校长父亲,玛莎本希望乔治能接替父亲校长之位,但乔治丝毫没有晋升的野心,令她失望透顶。乔治的梦想是写小说,却被玛莎和其父亲扼杀。两人已结婚23年,但仍以语言中伤对方为快,不愿原谅对方也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儿子是乔治和玛莎的秘密,两人没有孩子,儿子是两个人共同编造的幻想。两人间的夫妻关系被异化,玛莎对现实失望而逃避现实,选择活在幻想之中,乔治受玛莎的支配跟她一起编织虚假的梦境,玛莎无法再依靠父亲,也无法依靠丈夫,只能依靠幻想中的儿子,最后乔治宣告儿子的“死讯”打碎了玛莎的幻想,两人以互相折磨为生活常态。
另一对年轻夫妻尼克和哈尼之间也存在情感结构失衡的情况。尼克年轻有为,英俊强壮,是新上任的生物学教授,哈尼娇小体弱,温顺单纯。尼克当初和哈尼结婚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哈尼的假怀孕,二是因为哈尼的家境。尼克向乔治透露了他想要“接管大学事务”的野心,办法之一就是通过玛莎上位。因此,尼克深夜赴校长女儿之约,公然在哈尼面前接受玛莎调情,而哈尼对此丝毫没有察觉。按照乔治在他书中的讽刺,哈尼就好比是尼克的行李。尼克想方设法为前程铺路,为了金钱娶了哈尼,甚至不惜采取肮脏的手段上位,而哈尼幼稚且懦弱。
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认为“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共同分享趣味、梦想、憧憬,共同寄希望于未来和共同分担过去的忧愁”。而剧中两对夫妻之间的感情仅仅是利益关系的一层面具,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依靠财富和金钱得以维系,资本主义社会畸形扭曲的家庭伦理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含有悲剧色彩,剧中唯一死去的角色是虚构出来的儿子,但里面纠结的夫妻关系和人物的精神状态都反映了一種现代悲剧——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悲剧。
二、从美国梦的情感结构看人与社会的关系崩塌
美国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美国梦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指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美国梦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远远胜过对物质的追求。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亚当斯认为,“美国梦不是汽车,也不是高工资,而是一种社会秩序,在这种秩序下,所有男人和女人都能实现依据自身素质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与他(她)的出身、社会背景和社会地位无关”。
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身上的美国梦的情感结构却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美国梦的情感结构的变化,即现实维度和理想维度的分化。美国梦的理想图景是以男人为中心的、幸福的核心家庭模式,其中父亲是勤劳的养家者的形象,母亲是家庭主妇,孩子们活泼可爱。而剧中的两个家庭都不那么美满,乔治和玛莎生活在玛莎父亲的权力阴影之下,乔治事业的不得志和两人结婚多年没有孩子的现实使他们的婚姻和感情陷入混乱和绝望,两人选择逃避现实,活在自我编造的幻想中。而另一个家庭,哈尼惧怕生孩子,迟迟不愿长大。孩子在两个家庭关系中都占了很大比重,这与当时男性将女性视为实现其美国梦的一部分,并且女性自己物质和精神上都依附于男性而非真正独立不无关系。
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玛莎看似掌握家庭主导权,其实一直活在父亲的庇护下,即便玛莎受过高等教育,也没能跳出当时的社会眼光,她从没想过自力更生,丈夫的无能令她感到没有未来,无法生育就感觉人生失去意义。在父亲的影响下,玛莎完全被男权社会的价值观同化,沦为牺牲品还不自知。实际上,玛莎和乔治都被玛莎父亲所统治,玛莎尊敬仰慕她的父亲,时刻不忘自己校长女儿的身份,同时她又惧怕父亲,怕自己达不到父亲的期望。乔治憎恨岳父,因为他扼制了自己成为小说家的梦想,同时乔治也惧怕岳父,害怕丢了学校工作。两人从某种程度上都在物质或精神上依靠着父亲,而不是像美国梦里描述的那样,依靠自身,这恰恰反映了当时社会真实的一面,而不是经过粉饰和雕琢的美好画面。这直接挑战了家庭环境内外的社会期望,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人们尤其是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精神上的空虚、麻木与自我欺骗,同时也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虚假乐观。
情感结构由现实维度和理想维度两个层面构成,美国梦的理想维度被虚假架空,给人们以念想却无法真正实现。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主角都是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消费主义和官本位思想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也改变了自我、身份的概念,主角玛莎和乔治因权力而结合,因无力改变现状而逃避现实,浑浑噩噩地活在游戏和幻想中。而新生的一代,尼克和哈尼因金钱和谎言而结合。主角的精神空虚和逃避现实体现了美国梦情感结构中现实维度和理想维度的断裂,是一出现代社会的悲剧,更是人性精神空虚的悲剧。
三、结语
剧中,阿尔比呈现了一幅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真实的画面,揭露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隐藏的矛盾。威廉斯认为,情感结构作为一种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的东西,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并且集中反映了一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意义和价值。家庭层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夫妻关系上的情感结构;社会层面,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体现在美国梦上的情感结构,二者都有所破坏。剧中人物乔治和玛莎彼此不相容,他们精神空虚,逃避现实生活中来自婚姻关系、社会压力等方面的痛苦,在游戏和幻想中混沌度日。主角们在互相羞辱和谩骂中消磨生命,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孤独、脆弱和难以沟通,女性成为男性实现其美国梦的一部分,其缺乏自我和精神追求。阿尔比批判了当时美国社会弥漫的空虚、急功近利且盲目乐观的精神状态,但同时阿尔比相信揭露伤口是为了未来更好地成长。结尾乔治不再被动配合玛莎的幻想,而是安慰绝望的玛莎并和她一起面对现实,不再选择逃避;哈尼主动提出想要个孩子,而不再逃避责任和现实。《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带有现代美国悲剧的色彩,它揭露了20世纪60年代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空虚和逃避现实的生存状况。它还在结局中孕育着一种希望,鼓励人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现实的挫折。
(南京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李晶(1994-),女,上海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