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固定资产投入模式变革出路何在

2019-11-07 01:56叶邦银吴雨亮
会计之友 2019年21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

叶邦银 吴雨亮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固定资产作为商业银行重要支撑性资产,其投入模式也应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加以变革。对2010—2017年国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与其业绩指标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14—2017年银行固定资产规模与业绩相关性趋弱,传统固定资产投入效用正在降低。行业竞争模式的改变、宏观政策调整正在削弱存量固定资产吸存以及生息能力,致使固定资产与银行业绩相关性下降。新形势下,固定资产投入模式应匹配银行新金融技术应用、服务质量提升以及轻型化变革的需求。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固定资产投入; 存贷款规模; 银行业绩

【中图分类号】 F8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9)21-0140-05

一、固定资产投入模式变革需求的形成

(一)商业银行行业环境变化

随着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新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商业银行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银行的盈利能力、盈利模式、市场地位均受到影响,致使行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行业系统风险,2018年2月5日财政部印发了《国有金融企业集中采购管理暂行规定》,取消金融业集中采购需向主管财政部门报备、报告、审核等环节,财政部“放权”增加了金融企业采购决策的灵活性,便于其应对资产采购环节的风险,发挥集中采购的价格与效率优势。新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竞争环境和战略布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银行进行“轻型化”变革,正在逐步优化我国银行业的结构[1]。从竞争环境来看,新的金融技术催生了大批互联网金融企业,导致银行业跨界竞争日趋常态化,加剧了行业竞争[2],但第三方支付等技术的兴起同时也给传统银行支付方式的变革以及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等带来了新的机遇[3]。从战略布局来看,商业银行不仅要适应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润增速放缓,而且要把人工智能的开发与中间业务规模的提升作为新时代背景下银行战略布局选择[4]。新时代在给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银行外部经营环境日趋复杂,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固定资产投资的精准度和前瞻性有待加强,固定资产投入模式变革需考虑其效率及效益[5]。

(二)成本压力倒逼固定资产投入模式转型

固定资产作为银行高效运转、正常履职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一般价值较高、种类较多[6],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固定资产投入与银行营业收入[7]、银行EVA[8]等银行业绩关键指标呈正相关,但固定资产投资比率与银行业绩呈现明显负相关[9]。从其对银行业绩的影响来看,Lee[10]发现银行固定资产与代理成本呈现负相关,银行固定资产的合理投入可以降低代理成本,从而促使银行业绩提升。刘怀珍[11]指出固定资产占比越低,资金使用效率越高,对固定资产的合理采购与配置可以降低银行运营成本。李硕等[12]认为,固定资产占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较大部分,合理投入固定资产能提升银行经济效益,增加银行核心价值。综上,固定资产合理配置有利于提升银行业绩,但目前其投资效率正在下降,投入模式亟需变革。

同时,商业银行固定资产作为非信贷资产,其配置模式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13],导致部分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固定资产利用效率低[14]。新形势下,银行经营思维、业务模式和内外部经营环境都处于变革期[15],固定资产作为银行发挥职能作用的载体,其投入模式应与行业发展趋势相匹配[16]。具體来说,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利差收入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17],银行利润增速近年来不断下降;金融科技的发展在降低银行营业成本的同时,也带来行业内部负面网络竞争效应(Negative Network Competition Effects),银行同业竞争的阵地正在逐步转向互联网,这降低了银行原有固定资产如ATM机等对银行业绩的贡献,成本压力与新的竞争模式正在倒逼银行固定资产投入模式转型[18]。

国内相关文献对于新形势下银行业变革方向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行业整体,常洁[19]2013年结合2008年金融危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分析了银行固定资产投入的下一步趋势与重点,但其研究时间较早,政策环境也与目前有所不同,此外国内文献对于固定资产投入在目前行业环境变化情况下模式变革方向尚鲜有研究,本文结合目前行业趋势,对新形势下银行固定资产投入模式的改革提出对策与建议。

二、案例分析与验证

(一)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提出的新古典投资理论引入边际分析法研究企业资产投入行为,该理论认为企业总是不断重新审视和评价投资项目,追求最优的边际收益,以达到最优的资本存量,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本文通过计算银行投入固定资产对营业收入增加的影响程度,即回归分析中的可决系数R2,来评价银行存量固定资产投入的效率。可决系数越大,表明固定资产与银行业绩指标的关系越密切,其投入的固定资产对银行营业收入增加的影响能力越强,反之则其投资效率越低。据此,本文通过计算历年银行固定资产与其业绩相关指标的可决系数,分析银行业固定资产的投入效率变化,结合新时代行业背景对其固定资产投入模式变革提出相应建议。由于本文逐个研究单一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宜选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故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设计如下:

Yi=α+βXi+μi  (1)

其中,Yi为被解释变量,即本文选取的银行业绩相关指标;Xi为解释变量,即各行固定资产,α、β为回归方程的参数,μi为随机扰动项。

本文选取银行吸收存款规模、发放贷款规模[20-21],以及营业收入[22]作为衡量银行业绩的指标;选取2010—2017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2010—2017年财务报告提供的固定资产数额反映其固定资产规模。鉴于各银行年报中固定资产下设二级科目不尽相同,其中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把在建工程计入固定资产,而在建工程一般未实际参与运营,其增减对营业收入影响较小,为统一数据口径,本文收集数据时将在建工程从这三家银行列报固定资产数额中剔除。

综上,以固定资产FA作为解释变量,客户存款CD、客户贷款BL以及营业收入OR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可决系数R2以及Adjusted R2反映固定资产与其他项目相关性,探析其相关性逐年变化情况。为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FA、CD、BL以及OR进行以e为底的对数变换,得到的数值以LFA、LCD、LBL、LOR表示。调整后各银行固定资产数据见表1。

(二)模型应用与回归分析

以2010年数据相关性分析为例,建立固定资产与银行存贷款以及营业收入回归方程模型,同时进行稳健性检验:

LCD2010=α1+β1LFA2010+μ1  (2)

LBL2010=α2+β2LFA2010+μ2  (3)

LOR2010=α3+β3LFA2010+μ3  (4)

利用Stata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LCD2010=6.858+0.8LFA2010    (5)

其中R2=0.797,Adj.R2=0.729,SIG=0.042,通过F检验与T检验;

LBL2010=8.047+0.654LFA2010  (6)

其中R2=0.806,Adj.R2=0.741,SIG=0.039,通过F检验与T检验;

LOR2010=3.976+0.758LFA2010  (7)

其中R2=0.783,Adj.R2=0.711,SIG=0.046,通过F检验与T检验。

以同样方法分析2011—2017年数据,结果汇总于表2—表4。

(三)固定资产与银行客户存款相关性变化

存款吸收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性业务,吸存能力的提高可以为银行带来必需的资产基础,推动其他业务发展,保障总体经济效益。表2显示,2010—2014年固定资产规模与客户存款的相关性不断增加,直至2014年其可决系数为0.93,呈现显著的正相关;2014—2017年相关性大幅下降。2017年SIG为0.293,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结果不能很好地代表真实情况,2016年SIG为0.123,但鉴于回归检验为双尾检验,可以认为回归结果尚有一定参考性,因此相关性分析基于2010—2016年结果。

2010—2014年数据表明,固定资产的规模与银行吸存能力一直保持较强的相关性。如果忽略地区性差异,银行投入更多的固定资产,设置更多网点以及配套设备,意味着其可以更好地发挥实体银行特有的线上线下联动效应,同时展现其资本实力,降低储蓄存款的风险,形成“存款优势”,这也是商业银行最传统的吸存手法。

但2014—2016年,银行固定资产与客户存款相关性开始减弱,至2016年末,固定资产与客户存款调整后可决系数下降至0.471,统计学上相关性已不显著,传统吸存手法对提升存款总量的影响力度下降。2014年,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圈的热点,阿里巴巴的“余额宝”规模达到5 741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货币基金,各种P2P网贷发展迅猛。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这些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受央行管控力度小,且其在提供高效金融服务的同时,不需承担庞大的固定資产维护费用以及相应的人员薪酬,通过提供更高的存款利率抢夺社会资本,降低了客户对实体网点的需求。

(四)固定资产与银行客户贷款相关性变化

客户贷款作为银行资本生息的主要来源,是衡量银行业绩的重要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发现,2016年各行固定资产与客户贷款的的可决系数为0.68,调整后可决系数为0.573,呈现较弱的相关性。表3显示,2014年之前固定资产投资与客户贷款相关性逐年递增。但同样从2014年开始,固定资产投入与客户贷款的相关性开始大幅下降,表明2014—2017年增量固定资产边际效益不断降低,固定资产对银行业绩变化的解释能力趋弱。鉴于客户贷款是银行产生息差的主要“商品”,也是目前国内银行业收入与利润的主要来源,其相关性趋弱原因也应结合固定资产与营业收入关系进行分析。

(五)固定资产与银行营业收入相关性变化

国内银行营业收入主要表现为利息收入,中国工商银行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71.1%,交通银行占65%,中国银行占70%,营业收入是反映银行业绩最直接的指标。固定资产作为银行运营的支持性资产,通过影响银行整体业务流程对营业收入产生影响。2017年固定资产与营业收入的回归方程未通过F检验,2016年SIG为0.101,同样由于本文回归分析检验为双尾检验,可以认为其回归方程具有一定代表性,数据分析取2010—2016年数值。表4显示,固定资产与营业收入相关性变化趋势与固定资产与银行存贷款相关性趋势一致,但同期可决系数都小于固定资产与客户贷款可决系数,这一现象通过调整后可决系数反映得更加明显。数据分析结果符合目前国内银行收入构成现状,即国内银行营业收入严重依赖生息资产,其受贷款规模影响大,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弱。

具体来说,2010—2014年固定资产与营业收入的相关性快速增加,各国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规模也快速增长。这一时期交通银行固定资产年均增幅甚至达到了21.46%,增幅最慢的中国农业银行也达6.27%,行业平均年增幅为13.65%。高额的固定资产投入源于其高额的回报,2010—2014各行营业收入年均增幅平均值为14.63%。这一时期,利率市场化尚未全面实行,高水平贷款利率使得银行息差收入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互联网金融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跨界竞争压力较小;2011年中间业务的兴起为也银行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点。这些因素都使得银行可以通过粗放的网点扩张维持高水平营业收入增长,收入的增加反过来促使银行投入更多的固定资产,维持较高的运行成本,形成一种自洽循环。

然而,2015年10月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利率管制的取消导致行业内部竞争加剧,各行为争取资金来源各行纷纷调高存款利率,但由于贷款客户更具议价能力,存款利率比贷款利率上升更快,致使行业整体息差不断缩小。我国银行利润来源长期依靠存贷款利差,且在资金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利率市场化下利差缩小也很难再带来存贷款总量的提升。同时,新技术的应用导致金融脱媒现象加速发展,商业银行在融资中的中介作用不断被弱化。2015—2017年间,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平均增速迅速回落到0.99%。虽然同期固定资产平均增长率仍然保持9.58%,但已无法再带来高额的营业收入,固定资产规模与营业收入的相关性迅速递减。新形势下,银行提升利润的主要手段已经从传统的扩张转变为变革业务模式,寻求跨界合作。到2016年,固定资产与营业收入的可决系数为0.647,调整后可决系数为0.529,固定资产投入对营业收入影响下降。银行业依托增加线下网点提升营业收入的方法效用越来越低。鉴于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初期利差持续缩小,技术的进步具有不可逆性,固定资产的投入与银行营业收入增加的相关性递减趋势预计将继续保持。

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投入模式变革对策与建议

当前中国银行业正在经历经济结构调整,金融监管政策收紧,金融技术变革迅速,行业机遇与危机并存。新时代背景下,银行业固定资产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种类日益多样,结合上文分析,银行固定资产投入应匹配新技术发展以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服务小微及个人客户以提升贷款规模,顺应轻型化改革以应对息差收入下降带来的经营风险。总之,银行固定资产投入应结合新时代趋势,支撑银行可持续发展。

(一)匹配金融技术的发展

新时代银行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了银行的盈利模式。传统依靠粗放扩张提升业绩的方法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目前,银行ATM机的使用率已经大大降低,而且ATM机的运行耗费大量人员维护工时,其带来的维护成本已远大于收益;信贷业务方面,建立在网络大数据模式上的线上审贷颠覆了传统银行线下风险评测模式,抢占了大部分急于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以及个人客户,给银行信贷部门业绩带来了相当的冲击。新形势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催生了互联网金融产业,客观上分流了部分传统银行业的收益。但同时,银行与新技术的结合具有天然优势,国有商业银行实体网点与网络业务的联动、国家信用带来的资金安全性保障降低了其发展互联网金融以及投入前沿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合理利用新技术可以更好地促进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商业银行线上线下网点的投入都应结合银行智能化转型趋势,招行为其线下网点投入智能柜员机以及远程服务窗口,同时在线上配套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建行在上海设立的第一家无人银行都是固定资产投入智能化转型的体现,网点智能化转型有利于商业银行低成本扩张以及人员结构调整。

(二) 提升感知服务质量

新形势下,客户对银行传统业务的需求度大大降低,银行提供的服务成为客户更为注重的方面。更优的感知服务质量可以提高银行与客户的交互质量,同时提高业务的结果质量,从而为银行带来更多收益,固定资产投入应更加注重于服务客户的新设备与新技术。以银行普遍存在的排队问题来说,李华敏等[24]研究发现,银行大部分客户可容忍最长排队时间为8分钟,30分钟后86.97%的客户会愤怒离去,目前许多银行仍然无法在30分钟内服务所有客户。固定资产投入应更倾向于如远程柜台、智能化自助设备等提升银行服务效率的设备,以招商银行为例,其网点智能化设备投入大大缩短了网点客户等待时间,其营造的“一对一”私人银行概念也满足了客户差异化的需求,这一过程中固定资产的支撑不可或缺,固定资产投入模式转型应匹配银行服务质量的需求。

(三)投入轻型化以提升固定资产效率

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常态下唯一可持续的增长动力是要素生产效率,解决新时期矛盾的路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10—2014年国有商业银行平均固定资产周转率为3.74,而2015—2017年为3.00,下降19.7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周转率受固定资产净额与营业收入两方面影响,近年银行对于固定资产投入增幅已经显著降低,因此各行这一指标下降主要受营业收入增幅下降影响。

从“开源”方面考虑,收入下降倒逼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对比发达国家银行,同样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其固定资产周转率却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美国银行2017年固定资产周转率为10.87,摩根大通银行为7.94,这与其银行收入构成的多样性分不开。多样性的营业收入构成意味着银行抗风险的能力较强,息差收入的减少可以通过表外业务来弥补,保证银行的业绩增长。图1分析了国外主要大型商业银行与我国综合排名前三的商业银行主要由中间业务产生的非利息收入比例。

2012—2017年间,美国银行、摩根大通与富国银行非利息收入比例基本保持在50%左右,为其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提供了较高的灵活度。中国工商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内商业银行,其非利息收入最高仅达到30%,与国外大型商业银行仍有较大差距。在固定资产的投入与银行营业收入关系趋弱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的投入应更倾向于支持中间业务部门,包括中间业务赖以发展的现代化支付系统以及银行内部转账网络的优化。

从“节流”角度看,银行应合理定位线下网点功能,细分网点类型,合理划分成本利润中心,淘汰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部门,实现“轻型化”转变。同时,管理部门不实际产生利润,且占用大量固定资产。臃肿的管理机构会造成内部信息传达不畅,弱化银行内部控制,削减了银行人均利润。银行应把管理机构与线下网点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比例,在不影響正常运营的同时,减少固定资产投入。

四、结语

新时代金融技术的发展、客户需求的变化、银行职能与定位的变革正在弱化存量固定资产对银行业绩的影响,进而降低固定资产投入的边际效益。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化,利差空间不断缩小,监管政策日益严格,跨界竞争日趋常态化,银行收入增长驱动因素正在变革,未来银行单纯依托利差以及线下网点扩张将难以为继。

新形势下,固定资产与银行业绩相关性不断下降,传统固定资产投入模式变革应配合银行“轻型化”战略,发挥其基础支撑性功能;保障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升银行服务质量;服务中间业务拓展,促进银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晓静,闫玉欣,郑迎飞.“一带一路”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发展趋势[J].上海金融,2016(12):84-87.

[2] 梁绮利.新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核心要素浅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7(11):28-32.

[3] 汤瑜,曹鼎新.互联网+背景下银行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J].时代金融,2017(23):112.

[4] 徐兴明.新时代商业银行战略思考[J].银行家,2017(12):39-41.

[5] 姚明德,柳清颉,陈强.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转型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8(5):21-24.

[6] 叶梦明.国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7(15):76-77.

[7] 华桂宏,周茂彬,成春林.银行体系、股票市场与固定资产投资——基于三元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J].财贸研究,2008(1):90-94,146.

[8] 陈宣.浅谈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与改进建议[J].中国外资,2012(14):38.

[9] 孔宁宁,唐杰.中国上市银行的经济增加值及其驱动因素[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0(4):79-88.

[10] LEE E S.Non-performing loans and operational fixed-assets of main bank and agency costs of borrowing firms[J].Korea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ssociation,2012,12(3):1-21.

[11] 刘怀珍.商业银行固定资产配置现状及效率提升研究[J].金融会计,2014(5):26-30.

[12] 李硕,李国良.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绩效审计思路探讨[J].价值工程,2017,36(9):19-20.

[13] 刘琳,李琼.国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金融会计,2003(4):52-52.

[14] 温捷,黄晓艳.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影响因素分析[J].商情,2012(52):53-53.

[15] 於小勇.浅谈商业银行开展流量经营的一些思考和建议[J].农村金融研究,2016(9):56-58.

[16] 王玲.商业银行固定资产风险的形成和对策分析[J].新金融,2013(10):32-35.

[17] 彭建刚,王舒军,关天宇.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利差缩窄吗?——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6(7):48-63.

[18] HO S J ,MALLICK S K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banking industry.[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2010,61(2):211-221.

[19] 常洁.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固定资产资源配置绩效提升研究[J].金融会计,2013(5):25-28.

[20] 林晓敏.浅谈精益管理在商业银行存贷利差优化的运用[J].现代商业,2018(18):122-123.

[21] 王帅林.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4(5):15-17.

[22] 张强,陶江,吴敏.中国商业银行网点布局绩效研究——基于主要商业银行的比较[J].金融研究,2012(5):123-135.

[23] 杜雪芳.感知服務质量与顾客满意、行为意愿的关系研究——基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4] 李华敏,张辉.顾客等待容忍度与银行排队服务系统的优化[J].金融论坛,2011(2):29-34.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迎来发展新契机
“商业银行应主动融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关于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国有商业银行软件开发项目组合风险管理模型探索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