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浙江省特级教师董玉泉,从教30年,教研工作25年。从一个基层的体育教师走上省级教研员的岗位,从一个普通的体育教师成长为省特级教师。回想其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教研的过程。本文着重介绍了董玉泉在参加、组织和研究体育教研活动中的体会、经验和反思。
关键词:学校体育事业;董玉泉;体育教研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10-0023-03
我见证了祖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昌盛,从艰苦奋斗到经济发展于世界前列,从列强封锁欺凌到自力更生全面改革开放欣欣向荣的全过程。我爱我的祖国!
1949年满6岁的我刚入学,如果说从入学那天起就算是进入学校体育的话,至今也整整70个年头了。70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从儿时的喜欢玩耍、中学时代的体育梦想、大学时期的努力拼搏、教学工作的执着、教研活动的精心设计、退休以后的坚守,我把一生都献给了我热爱的学校体育事业,无怨无悔,这是我的骄傲和最大的幸福。
我在学校从教30年,在领导的信任、培养和广大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从一个操作型的教师成长为反思研究型的教师,从一个基层的体育教师走上省级教研员的岗位,从一个普通的体育教师成长为省特级教师。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教研的过程。怀着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无比热爱和情有独钟,在学校教学的30载——学为人师,教研工作的25年——甘当伯乐。想写的内容很多,着重写一下自己在参加、组织和研究体育教研活动中的体会、经验和反思。
一、教研从我开始,自身学习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基石
不少老师跟我说:我们很少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在他们心中只有外出活动才是教研活动,其实教研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的教学中发生,教研从我开始。我参加工作的前20年,几乎没有大的教学研究活动,而且学习的资料也很少,当时只有《体育报》和《新体育》杂志。在教研活动少、资料奇缺的情况下,我采用了剪报、每天写《教学随笔》、自学自练的方法,多年来总结出了教师成长的奥秘,在于学习、积累、反思和创新。我在几十年的教学和教研实践中就是这样做的。学习,使我获得了知识,学会了技能,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修养,明确了方向,学习使我增强了自信,用先进的理念、精湛的技艺、坚实的功底为成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积累,使我充实,使我丰满,几百个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几十本教学笔记,成为我教学和教研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反思,使我获得智慧,变得聪明,常常会使自己在模糊中变得清晰,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寻找出一条有效的捷径;创新,是继承中的发展,是教师成功的生命。我总能在博采众长中提炼,形成自成一家、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和风格。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与时俱进,经常会站在改革之前沿起到引领的作用。毛振明教授在《体育教学论》第五章“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中,曾对我的教师特点和选用教法特点有如下评价:人很聪明智慧,作风活泼而不失严谨,各方面运动技能都不错,特别是体操技能非常突出,音乐、舞蹈、节奏感、身体表现和模仿能力突出,语言幽默且组织能力很强。选用教法特点是讲解生动有趣,教学过程运用语言很多,经常利用各种节奏媒体(哨、掌声、口号等)和身体形态动作帮助学生学习,教学组织多样有趣而严密。
二、教研工作要做到教师的心里,教师的需要就是教研员的责任
1992年當上浙江省体育教研员后,很多朋友对我说,省教研员是宏观的指导,只要在办公室里写写文章、搞搞研究、组织一些活动,到时候下去走走就好了。但我认为教研员首先是一个教师,教师关注的是课堂;作为教研员宏观指导是重要,但没有微观的基础,如何进行宏观的指导?教研员是教师的服务者,不了解他们的实际、不知道他们的需求,怎么为他们服务?因此,我深入基层、走进学校、面对老师,与他们一起学习、交流、上课、研讨,想老师所想、急老师所急、做老师所做。在省教研室的12年时间里,我成为第一个走遍全省各市、县、区的省教研员。下面列举两个与老师共同学习和研讨的小故事。
1992年,我省受教育部委托进行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体育学科改为“体育与保健”课程。为了宣传新思想、新理念,实施新课程,1993年年初,我连续跑了温州市所属苍南、平阳、瑞安、乐清和永嘉五个县,每到一个县,上午上小学三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两节示范课,下午作关于《如何设计一堂好课》的讲座,第二天换一个县。当时交通不是很便利,没有车接送,只能乘长途汽车到达,而且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今天喉咙哑了,明天又继续上课。听课教师非常感动,不但受到了启发、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份爱,传递了一种执着和奉献的精神。我把为老师们上课、作讲座作为一个教研员应尽的责任。事后在我到过的地方,涌现出不少新人和不少有质量的好课,这是对我付出辛勤劳动和汗水的最好的回报和最大的奖赏。
有一年夏天我又去了温州永嘉县给全县中小学老师作讲座。那天天气特别热,会场也很大,虽然用了空调,室内温度还很高,流了不少汗水。讲到中间突然停电了,怎么办?大家都很焦急,因为老师们舍不得我,我也舍不得他们,等待了15分钟,确定不会再来电后,我站起来说:“老师们,如果你们不怕热还想听的话,我们继续开始。”我马上搬来几张桌子叠成了一个三层高台,我站在上面凭着自己练就的嗓音讲完了课程。下课了,场内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这掌声中充满了情与爱,是发自老师们心中的声音,大家互相看着对方衣服湿透的“怪相”,发出了爽朗的笑声。县体育教研员问非正式参加听课的老师:“没有让你们来,为什么来了?”老师们说:“我们是冲着董老师来的。”有一位老师打电话对我说:“董老师,听到您的声音我就想努力。”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您这么大的年龄还在努力,我们还有不努力的理由吗?”
我想,我们有时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说了些应该说的话,为什么会在老师们中间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 那么受到老师们的尊重和喜爱呢?我想,除了让老师们信服的专业水平外,人格魅力的力量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吧。
三、与时俱进,深化改革,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
2001年,浙江省体育教学改革已近十年,在深入改革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挑战,对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功能提出了质疑,对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价值提出了新的想法。对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形式、教学方法上萌生了许多新的思考。特别是在内容的改革、生活的结合、文化的渗透、能力的培养、兴趣的激发等方面有了新的尝试。因此,在创意课教案评比的基础上,组织了一次极其深刻和具影响力的全省创意体育课展示活动。挑选了12节课进行展示,内容有传统项目的跑、跳、投和体操,有民间乡土项目高跷、腰鼓,有新兴项目的软式排球、定向运动、滑板运动,有情境趣味项目的绍兴酒、拼图、钱江潮。年级的跨度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只从内容上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形式、方法、组织、能力、兴趣、效果,让听课教师耳目一新,大开眼界,深受启发,对体育运动的内涵、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如:初二年级《高跷》教学时,不光是简单的来回走动,而是结合生活中的上坡下坡、风雨中的低走高走和旋转跨越能力,结合足球运动进行足球比赛。初一年级的《滑板》课,设计了个人自由发挥、飞跃障碍、集体图形变化等环节,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的个性和技能,培养了孩子们的运动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小学二年级《仰卧推起成桥》更胜一筹,开始时看图示,把我国五千年的桥文化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自由组合模仿造各种桥,在此基础上引出拱形桥,然后学习仰卧推起成桥,学会动作后让每个小组造不同形状的拱形桥,最后全班40个人共同建造一座完整的拱形桥。想象力、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审美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孩子们既较好地完成了仰卧成桥的教学目标,同时得到了教育,享受了乐趣。小学一年级的《投掷:套圈》课,运用儿童化的语言,采用情境教育的方法,巧妙地把走、跑、跳、爬能力设计在情境之中,老师亲切地叫小朋友一句“小浪花”,小朋友回答“海妈妈”时,把课堂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全体学生全神贯注地围着老师转,加上老师在套圈时运用了分层递进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都成了胜利者,最后在欢庆中结束。高一年级《定向运动》也别具一格,设计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室内进行,主要内容是设计多种障碍,提高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体能。第二部分在户外进行,看图定点打卡,培养学生识图、耐力和定向能力,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介绍。总之,这次创意体育课堂展示是最深刻、最难忘的一次教学研究活动,对提高广大体育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研究要落实到实处,让每个教师受益
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后,对课堂教学的价值作出判断,并对增值的途径进行探索的过程。因此,课后评课实际上也是一次教学研究活动。这就需要明确两个问题:(1)教学评价评什么?我认为是价值判断,是如何看待真实发生的课堂教学。(2)要让听课的老师说话。这样才能找到每个老师增值的途径。2000年,我曾经尝试过一次专家和老师对话,让听课老师参加评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是采用两个话筒,一个话筒是教师评课发言,另一个话筒是专家对教师发言的点评。开始时还担心会不会冷场,结果老师们发言非常踊跃,话筒快速轮转,老师对老师的发言进行辩论,专家对老师的发言进行分析,呈现出民主、热烈、研讨的场面,使教研活动的目标更明确、方法更有效、过程更优化、人人受益。这次教学评价活动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五、新形势下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再思考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体育教学到底干什么、如何育人是体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社会已进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高科技智能化时代,人们的思想、理念、价值观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新精神、新目标、新起航的新形势下,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将会有怎样的思考?当我们心中有纲、目中有人,把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从文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充分认识体育教学的精髓在于它传授的是健身之道而不是运动项目,真正传授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时,当我们充分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学校体育的方向和目标时,课堂教学研究也更明确了方向和抓手。如课堂教学要处理好:一堂课与一个单元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技术与技能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等。
这就是我在体育教研工作中发生的故事和做過的事,到现在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割不断、情未了,经常还会有参加体育教研活动的冲动。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抒发一下一个老人对学校体育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