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宜都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湖北 宜昌 4433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主要为肺泡表面活性物生成不足导致的肺部弥漫性损伤,多见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以进行性呼吸困难直至呼吸衰竭为表现[1]。通过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可显著改善患儿通换气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但长时间的机械通气,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肺出血等几率明显增加[2]。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的促进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与分泌,并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促使萎陷肺泡复张。本研究则主要探讨肺表面活性剂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80例,入组前签署入组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新生儿均以第4版《实用新生儿科学》为诊断依据,均为初次诊治,预计生存时间≥24h;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脓毒血症、对使用药物过敏、拒绝呼吸机治疗、先天性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胎龄32~43周,平均(35.3±1.4)周,出生体重1500~3000g,平均(2800±30.0)g;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胎龄32~42周,平均(35.4±1.5)周,出生体重1500~3200g,平均(2850±35.0)g,两组性别、胎龄及出生体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行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德国史蒂芬Sophine新生儿呼吸机),其中PEEP4~6cmH2O,FiO2为29%,调节血氧饱和度88%~95%,并根据患儿呼吸情况结合血气分析结果调节FiO2时撤机;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2128),以INSURE技术给药,剂量为100~200mg/kg,将其注射入气管分叉部位,并在给药后4h内避免吸痰。
比较两组使用呼吸机治疗、吸氧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使用呼吸机治疗、吸氧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使用呼吸机治疗、吸氧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min)
表1 两组使用呼吸机治疗、吸氧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min)
n 使用呼吸机治疗 吸氧治疗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 40 2.5±0.3 5.4±0.5 9.8±1.0对照组 40 4.3±0.6 6.9±0.7 12.4±1.3 t 16.971 11.028 10.026 P 0.000 0.000 0.000
观察组发生肺出血、脑出血及气胸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并发症比较(例)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主要因患儿肺部发育不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分娩过程的胸部挤压、肺内液体未及时排出等引起[3]。研究证实,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不足是引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将导致肺泡表面张力的增高,肺泡的萎陷,导致肺不张,甚至窒息而引起死亡。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显著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促进肺复张,改善机体氧供。
本研究观察组在使用呼吸机治疗基础上,应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比较两组使用呼吸机治疗、吸氧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发现,观察组使用呼吸机治疗时间、吸氧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发生肺出血、脑出血及气胸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证明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应用呼吸机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可缩短使用呼吸机治疗时间和吸氧时间,促进患儿早期出院,且治疗不良反应少,对提高治疗安全性有积极意义。
观察组应用的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的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促进萎陷肺泡复张,维持通气/血流比、确保机体通换气功能,提高肺泡氧合功能,达到改善肺顺应性,改善机体氧供的目的,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达到促进肺发育,保护呼吸功能,减少肺损伤,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联合使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可缩短使用呼吸机治疗时间和吸氧时间,促进患儿早期出院,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