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一幅油画的诞生

2019-11-06 01:26于小冬
西藏人文地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马帮茶马泥塑

自己在西藏有十三年的生活经历,三十年来,西藏一直是我的创作题材。那些难忘的日子是我最重要的创作积累。川藏和滇藏两条茶马古道会合处的甘孜,又是自己非常熟悉的区域,是我常年采風写生的工作点。我对将要进行的创作内容有直接的生命体验(图1)。

通过阅读史料,研究路线,将这幅画表现的时间设定在1840年前后的清代,位置定在甘孜境内,人物是以康巴汉子为主的马帮。

搜集到相关的影视资料:国内和日本拍摄的两部纪录片,一部电视剧和一部纪录片电影。

又找到《喜马拉雅》《西藏七年》等影视作品,相关道具资料的电影截图也成了有用的资料。

落实到画面,一切问题都是具体的。所有构成这件作品的形象、物件、环境都要一个个落实。比如说茶包啥样,刀、枪、器具都什么样。包括人长啥样,是怎样的故事情节,怎样的个性,怎样的人物关系,再一个个制造出来。创作的前期是最关键的,勾草图的同时,所有画面的问题想充分,所有资料都要找充分。这个阶段的工作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时间。

人物穿的藏袍是我这些年从牧区买来的,选的都是穿过的旧袍子。牵马人身上的红衬衣,原本是一件白衬衣,是我的好朋友藏族画家阿扎送给我的,是他穿过的旧衣服,带着他的气息。他就是一位标准的康巴汉子,他的父亲年轻时候就是马帮成员。阿扎从父亲那里知道许多马帮的故事和这个特殊人群的生活习俗,阿扎又讲给了我。

这三年来,每年至少跑两次藏区。在拉萨的一位民俗文物的收藏家那里我有最重大的收获。画面上出现的武器和马具几乎都来自他的收藏(图2)。

(图1)

画家于小冬和茶叶包

(图2)

茶砖的包装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域有很多变化,我需要的是百年以前远途运输的生牛皮包装,结实古朴的造型本身就是有力量的。真是老天帮我!无意间,从朋友微信里见到古茶包图片,想让大伙猜是什么东西。我当然认得,那就是我需要的。最终,马背上的茶包都来自这件实物。这是我与古茶包实物合影(上页题图)。

我想象的地貌是在海拔较高的路段,不见草木,只有远处的雪山和眼前的巨崖。我不断回忆这些年在西藏走过的相似路段,推演选择雄伟的地貌环境,搭建骏马硬汉表演的舞台。

西藏老照片上的人物形象和我熟悉的西藏朋友精神面貌没有太大差别,相比之下老照片里的西藏更加粗粝沧桑,那该是接近我要表现的时间段特有的质感。破旧的服装和脖子上的圣物都发生了变化。我搜集到的数百幅西藏老照片对于这幅画是最直观的参考。前期构思当中,为了丰富茶马古道宗教文化双向交流的内容,有与马帮同行的天主教传教士(被专家否定,取消改为汉族)。

在最初的构思阶段是头脑风暴,电影一般在脑中上演。勾大量想象的小稿,几乎把马帮一路可能出现的画面都勾了一遍(图3)。

草图阶段进行得十分艰辛,画多幅成形的素描稿和完整的色彩稿,最初是画一队人马很累很疲惫,只表现艰辛的,这不行。我要营造动荡的画面,表现昂扬的生命力,这个19世纪的浪漫主义传统。往前追溯就是鲁本斯时代的巴洛克样式,巴洛克的浪漫倾向已经很强了。

那怎么才昂扬,才有生命力呢,得生龙活虎,马在叫,人在喊,一定是这样的。希望画出鲁本斯和德拉克洛瓦那样的气势。康巴汉子和大马都是好题材,一旦想这样画我该怎么办,起初想的是土匪来了,遇到劫匪,后来觉得这个构思不够好。要把动荡感画出来。平衡的画面肯定不行。画面表现的路段应该是惊险的,必须上坡拐急弯,这起伏就出来了。我想象出有一匹马要惊的情景,最终,构思出“古道惊马”这个戏剧性的紧张情节。怎么才雄强有力?比如《雅典学院》靠建筑实现恢宏。三省交界的甘孜州地区,高原和雪山的地貌没有建筑可以利用,我设计了个巨大的山崖在画面中顶天立地成为中景,也为古老的藏文石刻的六字箴言提供了合理的位置。

最终的素描稿是在一张正开的纸上演练出来的,像是眼前的一幕戏剧,人喊马叫,烟尘飞扬。这一对人民生动活跃起来了。色彩稿画的很小,我的经验是大画的整体关系只有在最小的画面里才会看得更明晰。一百多年以前的西藏高原上的顽强生命在浪漫主义和鲁本斯的启发下有了石雕铁铸般的质感。素描稿和色彩稿送审通过。

为国博的草图观摩展览,方便社会各界和历史专家观看,又专门制作一件放大至一米五的草图。是大画开始之前的一次具体的演练。

为了更直观地看到这些人物和马匹在真实空间里的合理位置,我的研究生制作了3D环境人物关系的电脑示意模型。高原地貌里出现僵硬的裸马和英国兵显得可笑,但是画面的空间关系的“真实的”,我得以像面对一组雕塑,各个角度想象我的画面。

设定了几个核心人物:1.有过出家经历性格镇定的马帮头人,俊朗短发如僧人;2.制伏惊马的精壮青年;3.经历丰富身体疲惫的老马帮;4.吃苦耐劳一脸沧桑的中年人;5.高大威猛的牵马人,最典型的康巴汉子;6.马帮里智慧沉稳的汉族商人;7.同行的出家人的背影等。

(图3)

我让天津美院的模特穿上从藏区买来的旧藏袍,在画室里打上光线,用相机拍出了一大批“演出资料”。又把这些资料里选出的理想形象画成速写草图,进一步整理造型,加强绘画性,去掉影像感。

根据选定的人物形象图片资料,把这五个核心人物的头像分别做成小泥塑(图4)。对照泥塑写生,得以自由地安排人物的角度和光线,成了最配合我工作的写生“模特”。当年鲁美读书时跟着曲乃述老师上过的一周雕塑课,到今天助我完成了最艰难的工作环节。其实这样的工作方法在前辈画家那里已经有人实践,陈逸飞和魏景山在创作《占领总统府》的时候,就曾经通过小泥塑演示光线动态和空间关系。我的目的则是通过泥塑呈现最佳角度,让人物形象坚实可信生动感人。这个办法是非常有效果的。这里的人物形象是自己常年在藏区生活的真实印象,是我见过的几个最难忘的阳刚汉子。

马头的雕塑资料有准确的形体解剖特征。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自己也成了马的解剖专家,童年时代对画马的特殊热情在四十多年以后得到最为酣畅淋漓的释放(图5)。

这些年,我搜集了很多摩崖石刻上“六字箴言”的资料(图6)。但是直接使用都不理想。我只能自己用泥塑做一个微缩版。到了画面上成了巨型的摩崖石刻,信仰的符号在这幅画里是非常重要的,是精神力量也是文化高度。今天藏族同胞的着装不断地趋向现代,服装文化消失和改变的速度惊人。最先被淘汰的往往是藏靴。与廉价的胶鞋皮鞋相比,藏靴不方便、不舒适。我很难找到资料,买到的新藏靴是旅游纪念品,款式、颜色、材质都过于现代。我又要做泥塑了,那是被穿旧了的一双鞋。画里的所有藏靴都来自这双泥鞋,只需要改变图案和颜色。

(图4、5、6)

(图 7、8、9)

前期准备几乎用去一年多时间,草图终于投影到大画布上,开始用大刷子画底层画。茶马古道也一点一点地从画面里显现出来。今天跑出一匹马,明天走出一个人,画室里是一个人孤寂的漫长日子,西藏牧歌的古老吟唱伴着我体验劳作过程当中的饱满、快乐、痛苦、得意。历史画创作完全是无中生有,体会不断攻克难关的艰苦历程。像是走上自己一个人的茶马古道(图7)。

三年多的寒暑,七次重上高原,數千张图片搜集(图8),三大箱旧衣物,一堆雕塑头像,掉了八斤体重。这些数字就是大型创作必须经历和应当付出的。我竭尽全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没有攻不克的难关。我体会到:雄心有多大画面的张力就有多大,付出的心血有多少画面的感染力就有多少,生命体验有多深作品的生命就有多持久。这幅画也是有遗憾的,限于规定的尺寸,自己的雄心还没有发挥到极致,我总想,画幅再大出两倍才是更理想的尺寸,壮汉骏马就与真实等大了,视觉张力可想而知。概括这幅历史画,我要表现的情节是:古道勇士,险路惊马。要传达的情绪是:威猛、阳刚、震撼、激情。是明确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茶马古道》实现了我的构想,圆满完成了国家托付给我的创作任务,了却了我长久的夙愿(图9)。收获是巨大的,积累的创作经验将助我完成更好的大型创作。

《茶马古道》油画 200cm×370cm 于小冬 2014年—2016年

猜你喜欢
马帮茶马泥塑
踏寻马帮的足迹——云南香格里拉空心树古道考察记
泥塑玩具
多彩泥塑
泥塑师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民间美术——泥塑
马帮“驮起”脱贫路
茶马古道
骑行“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