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珠啦的脸贴在车窗边,中午阳光打在头顶,灰色藏帽下面,脸色有些黑,神情凝重,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什么。他冲着藏族司机丹培次仁嘟囔了一串藏语,目光直射过来,脸隐匿在阴影中,布满血丝的眼珠格外分明。“我就是科迦村的生意人,欢迎来到科边迦村。”
这位自诩“生意人”的欧珠,其实是普兰县科迦村书记。从县城驱车18公里左右,就来到这个四周被喜马拉雅山脉雪山环绕的千年古村。8月的青稞已经抽穗,金黄的油菜花点缀其中。孔雀河沿喜马拉雅山北麓南流,穿过普兰县城,流过科迦村,最后从斜尔瓦山谷进入尼泊尔境内。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阿里乃至整个西藏对外(主要是尼泊尔、印度)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平均海拔3850米,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阿里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峡谷地带,属于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
科迦——藏语“定居”之意——“既来之,则安之”。据史料记载,科迦寺于公元996年由大译师仁钦桑布创建。科迦村是以科迦寺为中心,围绕整个寺庙修建而来的,先有科迦寺后有科迦村,村因寺而得名。
7月22日,十一世班禅大师来到藏传佛教萨迦派重点寺院科迦寺礼佛。时隔5年,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再度法驾iA-,~屋脊阿里。此时的欧珠,刚跟随阿里地区一行30多人的考察团,从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回来。
这是个充满故事的古村,如今,正依赖于三国交界的特点成为阿里地区的典型边贸村。2018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拟将科迦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1月,科迦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科迦村通往斜尔瓦口岸的普兰沟,至今仍有马帮穿越的喜马拉雅千年古商道。当地著名的铁索桥从河谷底部蜿蜒着通向山顶——这是唯一一条通往尼泊尔境内的通道,也是印度民间香客及中尼印三国团队,前往神山圣湖朝圣、朝拜的中转站,以及中尼商人木材和其他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
科迦村村口,几位藏族妇女开着拖拉机呼啸而过,欧珠打个招呼,拉开车门,坐在驾驶员后面,用汉语只说了一句话:“走,先去看看我们的妇女合作社。”
8月5日中午,科迦村村口,几位藏族妇女开着拖拉机呼啸而过,欧珠打个招呼,拉开车门,坐在驾驶员后面,用汉语只说了一句话:“走,先去看看我们村的妇女合作社。”
多吉玛已经拿着钥匙,等在科迦村妇女合作社门口。白色围墙边是两扇简易的铁质大门,墻上挂着一个金光闪闪的牌匾:普兰县妇女联合会颁发的“巾帼创业基地”。合作社的法人是多吉玛,因此合作社总被村民亲切地唤作“多吉玛合作社”。
“其他人都去村里街道上打扫卫生了。”32岁的米玛桑姆穿着碎花衬衣,蓝色的薄羽绒服随意系在腰间,口罩上面的眼神,总有些羞涩的躲闪。她坐在写着“阿里地区水利防汛”的白色包装袋上,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张广告画,写着:科迦菜籽油,纯净、优质、美味,科迦妇女合作社。
科迦村妇女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7月29日。当时,政府投资开垦了40亩荒地,鼓励村里需要顾家而不能出去打工的60多名妇女,集中起来成立合作社,在平整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出售,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集清油加工、糌粑加工等于一体的经济组织,亦涵盖日用百货、副食品和茶馆等经营范围。
科迦村妇女合作社充分利用村里无法外出务工女性的零碎时间,促进贫困妇女增收,提高致富的能力。摄影/陈无诤
普兰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登记信息显示,科迦村妇女合作社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6万元,初始股东一共有10位,分别是:普布仓决、曲珍玛、旦增玛、益西玛、巴桑玛、欧珠玛、拉巴玛、多吉桑姆、米玛桑姆和次仁曲吉,每人出资0.6万元,各占10%股份。
“地里一半种的油菜,一半种的豌豆。”欧珠挺满意妇女合作社出品的菜籽油,“很香的,纯天然,全是她们自己榨的。小瓶75块,大瓶100块。”
合作社成立当年,米玛桑姆就成为了其中一员。“来合作社打工,每天都有80元收入,去年赚了2000多元。”她因为照顾家人没法远出打工,甚至连去普兰县城都不太方便。“之前只能打零工,有时撞运气到施工队里干些粗活,又脏又累不说,收入还不稳定。”
妇女合作社在新开垦的平整土地上,隔年种上油菜和豌豆,深加工后出售。油菜籽榨油装到贴有标签的桶里出售,豌豆通过水泡、翻炒、磨粉等工序,制作成豌豆糌粑,都很受市场欢迎。米玛桑姆坐的那些包装袋里,则装着喂牛的饲料。
“目前还没办法大规模营销,我们正在申请商标。”欧珠指着糌粑的包装说,“身穿阿里普兰古典服饰的科迦妇女,就是我们的代言人和模特。这种从内地定制的布袋,9元一个,上面用汉藏两种文字写着:来自古城科迦的豌豆糌粑。
科迦村妇女主任多吉桑姆,仔细地算了一笔账。如果种油菜,40亩地一年能收8000多斤油菜籽,榨油大概能有4000斤,一斤油平时15元,赶上物资交流会时,还能卖得更高些。种豌豆的话,一亩地产的豌豆,可以磨300多斤糌粑,10元一斤,供不应求。“村里就能销售很多,普兰县也有不少人买。”
“去年,我们种的是豌豆,除去种子、人工等各项开支,一亩地净收入有1300多元。”多吉桑姆说,“更重要的是,合作社里60名成员,全部都是需要照顾家的女性,没法出远门,这种在家门口挣钱的工作,很受欢迎。”
“你可要说话算话啊,我们可都憋着一股劲。村里还有400多名妇女呢,就等着妇女合作社扩大规模了。”摄影/萧秋菊
丹培次仁在路边停好车。“孔雀河谷的那个砂石场,就是旦赤的了。他这会儿不在,去普兰县城,忙着谈业务去了。最近有几个公路施工的招标,他想能拿下一两个。”
藏族小伙扎巴开着卡车,不停地打着方向盘,左拐、右拐,从省道边的简易公路盘旋而下。“今天我已经拉了10多车了,这次主要是细沙,县里建筑工地用。科迦村这里位于孔雀河下游,细沙比较好,工地上都争着要。”
相比吉让的砂石场,旦赤的规模确实不算大。这一段孔雀河谷,距离科迦村大概两公里。宽两百米左右,长估计也就三百米。两辆卡车,轮流装沙。靠近河边,堆着一个巨大的沙堆,一辆挖土机正在清理滑落下的沙子。
“今天拉的这细沙,加上运费,也就100元左右吧。”扎巴司机坐在驾驶室,点上一支烟,狠狠抽上一口,“我们挣的就是个辛苦钱。老板是旦赤啊。一般用量比较大的沙子,是从吉让砂石场拉,科迦村这边,配送得比较多。”
“旦赤老板看似腼腆,不太爱说话,总是喜欢笑笑,谈业务还是一把好手。”扎巴记得一年前,普兰国际边贸市场扩建时,旦赤单枪匹马就搞定了一个砂石供应项目。据普兰口岸管委会主任蒲东介绍,普兰唐嘎市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西藏和平解放后,普兰口岸边贸市场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
1995年前,普兰县边贸市场只有70间至80间无屋顶的建筑,市场条件十分简陋。1995年,普兰县政府新建了1800平方米的商業铺面房,改善了唐嘎市场的设施。2003年,县城中心地带新建了边贸市场,也就是现在赞达热·瓦迪店铺的所在地,该市场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包括219间土木结构的房屋。目前,总投资约1.94亿元人民币的普兰唐嘎国际边贸市场建设项目正在开工建设。该项目总用地面积72403.2平方米,分三期进行建设,新建总建筑面积约48266.2平方米,包括商铺506间、公租房172间等。
“这可是个大活,我们就等着旦赤老板发个小财了。”扎巴掐灭烟头,爬上高高的驾驶舱,开着卡车走了,留下一团浓烟,在孔雀河边缓缓散去。
扎巴的卡车,缓缓经过科迦寺门口,停车,几位妇女嬉笑着过来,卸下一些沙子,用于科迦寺的维修,这个千年古寺滋养出来的,还有阿里小有名气的唐卡画师米久。
1976年,米久出生于阿里著名的艺术之乡——普兰县科迦村。当地因大译师仁钦桑布主持修建、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科迦寺而闻名,这里还特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天服饰。科迦寺的殿堂内有大量珍贵的唐卡、佛像和壁画。
“米久可是科迦村难得的艺术家,如今唐卡事业也做得很不错。”像欣赏旦赤一样,欧珠书记也很为米久自豪,“25岁前独自摸索,37岁获象雄文化节大赛头奖,最终在狮泉河镇建起了自己的藏传古格画室”。
小时候,米久常常跑到寺庙里玩耍,用懵懵懂懂的眼光,好奇地打量着墙上那些精美的艺术品。“这孩子从小就爱涂涂画画,聪明得很呢。”看着米久长大的欧珠书记,记得他儿时很多有趣的事情。
米久的舅爷土登,当时就在科迦寺画壁画、刻雕塑、做面具,米久从小就跟随舅爷泡在科迦寺,经常吃饭都忘记回家,陶醉于寺内大量的唐卡、佛像、壁画等艺术珍品中,同时也得到了舅爷的指点和启蒙。
童年的艺术熏陶,激发了米久的绘画天赋,让他深深爱上了唐卡、壁画。舅爷土登也为米久买来颜料和画笔,将自己的技艺,手把手地倾囊相授。米久的唐卡画艺进步非常迅速,附近的村民经常慕名找米久给家具、房檐、天花板画些装饰画。但米久并未满足于此,他越发感到自己的绘画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和提升。
2001年,25岁的米久生活中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与相恋多年的女友曲珍结婚,另外一个就是得到安多县著名的唐卡绘画大师桑吉的垂爱,成为他的关门弟子。
2001年,25岁的米久生活中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与相恋多年的女友曲珍结婚,另一个就是得到安多县著名的唐卡绘画大师桑吉的垂爱,成为他的关门弟子。
这一年,普兰县贤柏林寺请桑吉来修缮寺里的唐卡、壁画,由于大师年事已高,一个人难以完成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寺里的僧人便找到爱画画的米久,以每天25元的工钱请他帮助桑吉大师。这可乐坏了独自摸索却始终得不到名师点拨的米久,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即使不给工钱,我也愿意跟着桑吉大师学画画。”桑吉引领米久,进入更广阔的唐卡艺术世界。2003年,米久第一次远离家门,来到拉萨拜访名师,在勉唐派画师克珠嘉措门下开始学习勉唐派唐卡的画法。
勉唐画派又译“门赤画派”。是藏区近代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以拉萨为活动中心,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该画派的创始人是勉拉·顿珠嘉措,他出生于洛扎勉唐(今山南地区),勉唐画派由此而得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克珠嘉措治学严谨,看了米久的画作之后,拿出一本名家的著作,让他照着书,从最基础的画线条开始练习,一练就是三个多月,最后才教他绘画唐卡。从释迦牟尼佛、绿度母到金刚手,逐个内容地开始教授,由于米久有藏文基础,老师在教绘制唐卡的同时,还给他讲解唐卡的历史。
“当时老师很忙,白天上班,只有中午和晚上教我们画画,还从没收过一分钱的学费,连生活费都是由老师解决的。”说起克珠嘉措老师,米久至今仍是感激不尽。
米久很欣慰自己能成为勉唐画派的传承人之一。2009年,米久在绘画方面已经小有成就,但一件小事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使他最终走上了创新创业的道路。
科迦寺的殿堂内有大量珍贵的唐卡、佛像和壁画,小时候,米久常常跑到寺庙里玩耍。这是科迦寺内的坛城。摄影/萧秋菊
当年9月,米久送大儿子到阿里地区上小学,恰逢刚创办的阿里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得知消息后,米久非常激动:“我当时画唐卡虽然有了一点基础和成绩,但在这么多年学艺的过程中,越发感觉到文化知识的重要,同时也很想学一点国画、油画、素描方面的知识。”就这样,米久报名工艺美术专业。实践课上,米久参观了古格王朝遗址。数百年前的古格王朝吸收和融合各地的艺术精华,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古格壁画艺术。在遗址的红殿和白殿,一幅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格壁画带给米久深深的震撼。
在那一瞬间,米久感觉自己数十年来学习的各种派别唐卡绘画艺术、各种类型的绘画技巧都有了方向,他希望自己的画笔不仅仅只是追寻艺术的精进,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西藏的唐卡和壁画不仅仅是藏在千年古寺里,更要变为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载体,我觉得自己有传播民族文化的责任。”
2013年3月毕业后,米久多方筹集资金,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古格艺术有限公司,将创业与发扬古格文化结合起来,同时还带动了许多有绘画梦想的当地青年就业。
23岁的达瓦格桑是阿里地区改则县人,2014年来到公司,跟着米久学习了4年的绘画。“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但是因为没有就业的地方,自己只能在家放羊,现在画画技术进步很快,每个月还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
与此同时,米久开始想办法扩大唐卡的销售渠道。“销售渠道打开了,公司规模就可以扩大,带动更多人就业,近几年阿里各县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我觉得可以通过网络扩大古格特色唐卡影响力,从而增加销量。”
面对阿里如火如荼的旅游,米久还积极创新,创造性地制作出手工艺品“古格木版画”,荣获2017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希望西藏的唐卡和壁画,不仅仅是藏在千年古寺里,只能拿着手电筒观看,还能放在更大、更明亮的展台上,让所有人都能欣赏到。”从科迦村走出的艺术家米久,梦想越过雪山,投射到更远的远方。
欧珠的梦想同样投射到雪山的另一边——和科迦村近在咫尺的尼泊尔——在普兰县城东南56公里处的尼提山口,孔雀河由此出境,河东是科迦村斜尔瓦组,河西是尼泊尔胡木拉县的雨莎村,口岸以斜尔瓦组的名称命名。
“作为科迦村村委书记,我不能仅仅像旦赤和米久一样,还是要考虑大家如何集体富起来。”出生于尼泊尔的欧珠,很了解雪山那边的情况,“随着西藏边境地区逐渐富裕起来,也带动了尼泊尔边境地区的发展,靠近科迦村这边尼泊尔的几个村镇,商机很大啊。”
普兰县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东南部,与印度、尼泊尔接壤,是中国12个三国交界县之一。作为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边民往来交流的重要通道,普蘭自古以来就是边贸重镇,199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沿边开放口岸。而科迦村,更是处于中尼边贸的最前线。
“2017年,全县边民互市贸易总额为2000多万元人民币。边贸市场内的外籍商户现在有357户,大多数来自尼泊尔,从业人员超过1000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边贸市场越来越兴旺,每年6—11月能吸引大量的游客,这也带动了普兰本地的商业繁荣和充分就业。”普兰县商务局局长强久卓玛说,与1995年前后只有几十家商铺、零零散散的边民互市相比,现在的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
8月正是边贸市场最旺的季节,看似简陋的市场,虽然规模不算大,但鳞次栉比的店铺,充满异国风情的服装鞋帽、纱巾披肩、香水香料和木碗等工艺品,加上往来其间的香客、背夫和各地的旅游者,使这里颇有国际化小城的风情。
欧珠说到激动处,手不由挥动起来。“这个事情我考虑很久了,绝对不是一时冲动。如果我个人挣钱,早就挣了,目前考虑的,还是如何带领科迦村村民一起挣钱致富。”
巴琼的家乡在尼泊尔胡木拉区扎木斯县,从1993年到普兰后,他就一直以边贸为生,生意从小做到大,在普兰县城颇有名气。“虽然去年经济不太景气,店里的利润有几十万元,房租一年只要数千元。每天进口的商品总值不超过8000元就可以免税,即使超过的话纳税比例也不太高。在尼泊尔,像我这样做边贸生意富起来的人可多了。”
来自西藏自治区商务厅对外贸易处(边境贸易管理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西藏自治区边民互市贸易货物总值9995.17万元,同比增长1.7倍。其中,亚东口岸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6503.3万元,同比增长8.3倍;普兰口岸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2259.3万元,同比增长0.87%;吉隆口岸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1232.6万元,同比增长59.3%。
随着亚东、吉隆、普兰试点边民互市贸易便利化政策的成熟,2018年西藏自治区批准设立亚东、吉隆、普兰三个边民互市贸易区,在迈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的同时,也为边境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市场资源和产业支撑。
这无疑是特别打动欧珠的利好消息。“我今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成立科迦村集体边贸公司,目前普兰镇已经批了,我这两天到县里再跑跑,争取尽快批下来。”
7月14日,欧珠特意跟着阿里地区的考察团,去了一趟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真的是开了眼界,华西村的集体公司,搞得特别好,非常有启发。华西村的书记吴协恩,特别有魄力。”
俯瞰科迦。摄影 / 刘蜀雯
口岸以前只能做点盐羊交易,现在经营的是藏红花、木碗、毛毯、铜器、珊瑚、蜜蜡、绿松石等,生意越来越好。摄影/萧秋菊
华西村隶属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位于江阴市区东,华士镇西。从2001年开始,华西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帮带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建成了一个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达30340人的大华西,组成了一个“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机场”的乡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曾经备受关注的华西村,如今却低调很多。在2017年时,华西村就被传出负债已经高达400亿元,钢铁产业、纺织业等各种产业都有所下滑。华西村目前正从原来的钢铁、纺织、旅游、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向新能源汽车、医疗、教育等新兴产业转型。
欧珠并未考虑这么多,他还沉浸在自己的美好愿景中。“其实去华西村之前,我们村委会已经讨论好了,成立科迦村集体边贸公司,是今年的头等大事。去年下半年,尼泊尔工作组过来考察,我会说尼泊尔话,还见了他们的财政部部长。尼泊尔经济和中国相比,至少差20年,目前商机实在太多了。”
8月5日下午,欧珠站在科迦村妇女合作社的院子里,说到激动处,手不由自主挥动起来。“这个事情我考虑很久了,绝对不是一时冲动。如果我个人挣钱,早就挣了,目前考虑最多的,还是如何带领科迦村村民一起挣钱致富。”
2013年6月1日,欧珠成立了施工队,当时是5.7万元的注册资金。2017年因为当选科迦村书记,就退出不做了。“我转接的时候,现金还有80多万呢,我负责施工队的时候,3年起码挣了有100多万元。”
“公司还没成立,市场已经联系好了。”欧珠对自己的商业头脑和挣钱能力,还是颇为自信。“我已经充分调查到市场需求了,科迦村集体边贸公司成立后,绝对一开始就能赚钱。”
在欧珠的规划中,科迦集体边贸公司,最开始的客户,就是边境的尼泊尔村镇。“目前尼泊尔的边境村镇在中国经济的带动下,发展也很迅速,尤其对基建材料的需求很大。钢筋啊,水泥啊,钢材啊,之类的,特别需要。这些我都已经在拉萨找到货源了。我去拉萨开会间隙,到处去做调研,收集了差不多300~400张名片,有啥需求,一个电话就能搞定。”
对于公司具体的落地,欧珠亦是了然于胸。“场地、货运、市场都没问题。资金也没事,科迦村有150户,693个人。召集个村民大会,即使每户出一万元,公司也能成立,之后每年都能分红了。哪怕有几户不参加,也不影响。目前关键就是县里能尽快审批下来,拿到营业执照。”
近水楼台先得月。欧珠自信的核心,还是科迦村的这个斜尔瓦口岸——地处普兰边贸的最前沿。斜尔瓦口岸距普兰县城25公里,距离科迦村的斜尔瓦组,仅仅一河之隔。位于中尼边境的9号界桩处,由北向南的孔雀河把大山一劈两半。
按照时任普兰县委书记,如今阿里地区区委书记高宝军的说法,这是个老口岸,开放于1954年,1962年设立海关,1962年因中印关系恶化口岸和海关一起关闭,1991年恢复通关,并恢复和设立海关、动检、边检、边贸服务管理等机构,1992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一类口岸。
高宝军坦言这个口岸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货物贸易。每年,尼泊尔商人用马驮人背羊群捎的办法,把当地产的藏红花、木碗、铜壶、装饰品等土特产和手工艺品运到这里,再雇车运到普兰县城市场上销售;返回时,又把普兰市场上的羊毛、羊绒等初级牧业产品和烟酒百货、食盐等日用品用车辆运送到这里,再用马驮人背羊群捎的办法运回去,在当地销售。
二是劳务输入。尼泊尔有大量富余劳动力,且苦力好,工价低,深受普兰备用工单位欢迎,大批的尼泊尔人被雇过来,大大地缓解了普兰当地工人少、工价高的问题,降低了建设成本。
三是游客的出入境管理,每年有大量的印度和尼泊尔香客和商人,从这个口岸入境。
在边境住了这么多年,尼泊尔人也好,印度人也罢,从家门前进进出出,对他们说已经十分习惯了。普兰县城人看到尼泊尔人、印度人,就像看到自己的邻居一样平常。
今年刚好80岁的科迦村斜尔瓦组贡觉老人,家就在山道旁,经常会看到喝得醉醺醺的尼泊尔年轻人,从他们家庭院路过,带着在普兰县城买的生活用品,回到山谷另一侧自己国家的自己的村子里。
贡觉的老伴名叫仓决,比他大一岁。在边境住了这么多年,尼泊尔人也好,印度人也罢,从家门前进进出出,对他们来说已经十分习惯了。像他们一样,普兰县城人看到尼泊尔人、印度人,就像看到自己的邻居一样平常。普兰边贸市场的门口,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一起打台球,几乎是每天常见的一幕。
普兰人文学者周文强介绍说,西藏阿里地区边境、边界线长达1116公里,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目前只有普兰县才开放通商口岸。普兰县边境、边界线长达400多公里,而且是阿里唯一的三国交界县,科迦村是其最重要的边境、边界通道。
科迦村全村分三个作业组,其中两个组守着科迦寺,另一个就是贡觉家所在的斜尔瓦组,建在半山坡上。从贡觉家再往前走200米,就是中尼边境的铁索桥了,铁索桥下,孔雀河水,从中国静静地流入尼泊尔,千百年皆是如此。
“科迦村斜爾瓦组做边贸生意,简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在普兰工作生活过几十年的“藏二代”周文强眼里,贡觉老人家对岸光秃秃的荒山上那一条清晰可见的羊肠小道,就是尼泊尔境内通往科迦的唯一通道,相当于尼泊尔的“茶马古道”。
目前尼境内交通不便,除了国境边有两个小村子外,多数商品需要通过马匹、骡子或人扛肩挑的传统方式,要走两天路翻越两座大山才可到达科迦村。“一些印度客商交易量大,比较有钱,他们会采取顶级的交通方式——租用私人直升机,直接将货物运到中尼边境线上。”周文强说。
1993年,巴琼和父亲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普兰县。“赶着40多只羊,驮着红米和一些木制品到普兰交易,再从普兰驮回盐,这也是尼中之间自古就有的‘盐羊古道。那时普兰口岸的路还没有修通,尼泊尔商人得赶着羊翻山越岭,走许多天才能到普兰的边贸交易点,晚上只能住在山洞或帐篷里。”
“近几年,中国这边路也通了,电也有了,条件越来越好,中国政府还把边贸交易点搬到新县城。现在从口岸到县城拉货,可以随时雇到车子。”对于边境口岸的变化,巴琼尤其感同身受,“以前只能做点盐羊交易,现在经营的是藏红花、木碗、毛毯、铜器摆件、珊瑚、蜜蜡、绿松石等,生意越来越好了。”
46岁的尼泊尔商人木贡多吉,在普兰县城边贸市场,开的就是珊瑚店。他家乡在尼泊尔的藏族村庄木贡村,妻子和4个孩子目前都住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每次回尼泊尔进货,都是先从加德满都坐小飞机到雨萨,再乘直升机从木贡到斜尔瓦旁的村庄降落,然后入境。“小飞机价格人民币1060元左右。直升机一次一般4个人,每人人民币312元左右。”
每天8点左右,多吉会雷打不动地起床拜佛磕长头。8月5日晚上10点左右,妻子打过来视频电话,多吉还羞涩得不好意思接,然后拿出手机,展示在加德满都的漂亮大女儿的照片。“我在普兰没有亲戚。不过有个世交次仁,也经常会照顾我的生意。经常一个人在普兰,和家人聚少离多。每年能挣几十万元,已经心满意足了。”
普兰县虽然海拔高,但因为一条孔雀河穿城而过,小气候相对湿润、降水丰沛。从县城出发10公里左右,就来到了边境上的斜尔瓦村,中尼9号界桩的另一侧就是尼泊尔的雨莎村。隔河望去,雨莎村里一排排屋舍正在建设中,从普兰采购的空心砖等建筑材料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建筑工地。
近几年,中国这边路也通了,电也有了,条件越来越好,政府还把边贸交易点搬到新县城。从县城出发10公里左右,就来到了边境上的斜尔瓦村,中尼9号界桩的另一侧就是尼泊尔的雨莎村。 摄影 / 陈无诤
“那里也正是科迦村村民致富的希望所在。”欧珠书记现在担心的是,目前已经8月份了,距离年底只有4个月,科迦村集体边贸公司,能否顺利批复下来。“虽说截至目前科迦村有24户96人建档立卡群众如期脱贫,如何巩固却还是大问题。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要缩短贫富差距,差距,差距。”
科迦,在藏语中便意为“依附于此地,扎根于此地”。科迦村的孔雀河边,还流传着仙女雍卓拉姆的故事。相传,她是八大藏戏之一《诺桑王子》中的王妃,由于与王子恩爱有加,引起其他后妃忌妒。上千名后妃与巫师便用计支开诺桑王子,并趁机向仙女发动进攻,迫使雍卓拉姆飞向天庭。
孔雀河现在岸边古宫寺院的山坡上,有处山体呈现开裂状,当地人认为那就是仙女飞天之处。有一种说法是,仙女飞天后,孔雀河的索桥上便布满了美女,她們中有藏族人,也有尼泊尔人、印度人,各自穿着奇装异服,身披多彩沙丽,彩云一般地在桥上飘来飘去。
或许,这也正是欧珠和科迦村村民们的美好愿望吧。他黑黢黢的脸庞,更加映衬出布满血丝的眼珠,红得像多吉商店的珊瑚。欧珠突然沉默下来,目光越过斜尔瓦口岸,久久地停在远处连绵不绝的珠穆朗玛的雪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