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向阳:改革无止境

2019-11-06 03:41许秀莲
廉政瞭望 2019年10期
关键词:广汉乡镇企业向阳

许秀莲

9月12日,记者走进广汉市向阳镇荣升村安置小区时,这里还洋溢着乔迁新居的喜气。按着村民的指引,记者来到村委会办公室,村支书李方贵正取下墙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郑重地交给同事,作为全省首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牌照”,它将在第七届农博会上展出。

村委会所在的综合大楼,集商铺、饭店、办公于一体,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当地统村统改后的安置房小区里的一大特色。在安置小区里修综合大楼实属开创之举,但向阳人谈起却觉得稀松平常。因为从人民公社摘牌到工业发展,向阳人一直享受着开拓创新带来的改革红利。

敢为天下先

李方贵其实不是本村人,12岁时和父母从县城移居荣升村,在此度过了他觉得“最辛苦”的成长时期。“有女莫嫁向阳郎,吃的稀饭浪打浪,住的草房笆笆门,走的泥路弯又长。”如今说起这段民谣,李方贵还是忍不住感慨。

向阳镇位于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旱涝保收,自然条件优越,但在人民公社的20年里,人均分配从最初的68元到74元,只增加了6元。老百姓未能丰衣足食,时任广汉县委书记常光南深感惭愧,下定决心要探索出一个让百姓脱贫致富的好方法来。

1977年10月,广汉县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常光南宣布全县推广西高乡“包工包产到作业组”的管理方法,实行“分组作业、定产奖惩”的生产责任制。李方贵感到了这种方法带来的益处,各个小组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公社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分到每个人手中的粮食也相应增加。

改革仍在继续,1979年小春收割之前,李方贵带领生产队干部们忙着丈量田亩,征求群众意见,商定承包办法。从承包到组、承包到院落、承包到户头的多种形式延伸开来,广汉在全县普遍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

小春收完,李方贵看着堆在家里的粮食,觉得从未有一刻如当下有积极性。“不仅全家都吃饱了,还能有余粮拿去卖。”但全县家家户户有余粮反而造成了卖粮难。

常光南开始在向阳公社试点,成立工业公司管理企业经营,成立农业公司管理农业生产,将供销社改为商业公司负责商业流通,后来合并成立了农工商联合公司,完全取代了公社管委会的经济管理职能。

“那时政府鼓励农民搞自种和农副产品,农业公司采取产供销一体化模式,还免费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李方贵跟着农业技术员学习自种技术,实现了亩产增收上千元,卖粮难问题得以解决。

1980年6月初,常光南以地(温江地区)县(广汉县)两级领导的身份去吉林长春参加“菜油换玉米”的签字仪式。一位国务院领导刚巧也在长春,想要见常光南。在向其汇报广汉改革情况时,常光南提出将“人民公社”改成“乡人民政府”的想法。国务院领导沉吟一会儿,才说:“势在必行呐!”

得了领导“首肯”,常光南立即报告省委省政府,但人民公社是写进《宪法》的。省委扩大会上,大部分领导支持摘牌,也有一些领导持反对意见。经过几番争论,省委常委会形成一个折中意见,不作文字批复,只由省委办公厅电话告知广汉县委,决定在广汉试点,可以给一些特殊政策。

有了省委的答复,广汉正式列为“农村改革试点县”。1980年8月18日,向阳敢为天下先,摘下了“人民公社“的牌子,挂上了“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也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从“吃得饱”到“富起来”

缓缓流淌的青白江边,古朴清幽的向阳镇政府矗立一旁,办公楼、食堂、宿舍楼掩映在绿植间,主楼的旋转楼梯也带着过往的印记。公社摘牌以来,向阳未褪改革基因,循着发展的方向,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

1992年,向阳镇政府建筑群竣工在乡镇企业飞速发展时期,“这是广汉当时办公条件最好的乡政府。”向阳镇人大主席张大洪提及此事,满满的自豪。

家家户户有余粮的景象,让镇办粮油厂等乡镇企业迅速崛起,而工业公司成立,乡政府将乡镇企业承包出去,规定每年包干上交数额,一切生产经营由厂长负责的模式,也让乡镇企业多点开花,冶炼、砂石、纺织、烤酒等涉及多个种类。

向阳镇江南村原村支书师用全回忆,公社摘牌前后,向阳的乡镇企业从两家迅速增长至三十多家,为方便管理,因江南村交通方便,乡镇企业均集中安置在村内,形成了早期的工业区。

彼时乡镇企业的火爆程度,从口号上可见一斑。“做大做强,力争上市。”拥有九千多人的向阳乡也无法满足用工需求,还有不少外地人来向阳务工,让师用全印象深刻的是,连江浙一带的人都常到向阳来学习取经。“路灯照得四处亮堂堂。”年轻的师用全和好友相约,一起去看夜场电影,散场回家路上,还能听见卡拉OK里传来的歌声和欢笑声。在娱乐业尚未时兴的当时,灯火辉煌的向阳被外地人称作“不夜城”。

张大洪也是向阳工业发展的受益者之一。1983年,为了免除参军者的后顾之忧,乡政府和部队联合创新了征兵方法,试行征兵共育安置一条龙,将退伍军人安置到工厂乃至政府工作。“之前退伍军人只能返乡务农,还不如一些在家中的直接进厂务工,很多人都不愿意参军。”新方法一出,征兵难题迅速解决,向阳经验再次在全国推广。张大洪就于1983年10月入伍,因在部队表现优异,退伍后直接进入政府工作。

工業迅速发展,老百姓的收入也大幅上涨,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大部分人家都修起了小洋房,“那时候向阳人走出去别个都觉得很洋盘,一听是向阳的,结媳妇都更容易。”

后来随着市场化程度加大,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开始显现,为了解决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落后问题,乡镇干部入企业挂职扶持,向阳镇原副镇长李阳修就曾去广汉第二铁厂兼任厂长。但大势所趋,1998年,工业产权制度改革,乡镇企业全部转为私有。李阳修们只能到处去招商引资,希望重新盘活向阳经济。好在“中国改革第一乡”的名头响亮,招商效果良好。2000年左右,向阳的企业集中区入驻企业达300多家,一些知名民营企业也慕名而来。此后,向阳镇域经济综合实力走到了德阳全市的前列,还被列为四川全省首批百镇行动试点镇。

股份改革的甜头

荣升村安置小区的综合大楼是村民们的骄傲,这里除了有村民们休闲娱乐场所以外,各类生活日用品店也一应俱全,人们不出小区就能“一站式购齐”。这个全省首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又让向阳镇“火”了一把。

2010年,因德阳高新区建设,荣升村实行了统征统转,集体资产拆迁补偿款200多万元到账,时任村主任的李方贵坐在家中思考了数日,与村组干部商量这笔巨额补偿款的用途,“集体资产不用于投资,那就只能坐吃山空,怎么盘活才是关键。”

李方贵多次开会和村民们共同协商,方才确定下具体方法。他出面和高新区协调了一亩五分地用于阵地建设,整合补偿款和集体积累资金493.5万元,请施工方在安置小区旁修建一栋三层2850平方米的综合大楼,用于发展物业经济。

2018年,安置小区交房,村民们陆陆续续搬入新家。同年底,荣升村依托综合大楼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李方贵从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秀彬手中接过全省首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证书,这标志着四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终于有了自己的、合法统一的“身份证”,获得了应有的市场主体地位。

荣升村一跃成为集体经济强村。既是集体资产,又如何让每个村民受益?“我们就量化股份。”李方贵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清理核算村集体资产总额505.43万元,将经营性收入342.49万元按1元1股量化,总人口为2465人的荣升村,每人1390股,年底进行分红。

去年底,荣升村每人领到了50元的分红。“钱虽然不多,但有奔头。”李方贵觉得更重要的是,股份改革让村民们更团结了,人人都是股东,发展愿望也更强烈了。

“摘牌”以来,向阳再次站上了改革先行台,探索出四川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的历史起点。从过去到现在,从农业到工业,向阳改革之路从未断绝,一直在路上。

猜你喜欢
广汉乡镇企业向阳
浅谈《乡镇企业法》废止的理由
乡镇企业成为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新年话“福”
字海拾“贝”
发明告密筒的西汉名臣
Sunny Side Up 向阳而生
红向阳
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分析
赵广汉治理盗贼
政绩毁于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