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华, 李红梅
(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 妇瘤科, 河北 秦皇岛 066000)
卵巢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器肿瘤,根据性质可分为良性或恶性2种类型,近年来,卵巢囊肿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高达10%~15%[1-2]。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是育龄期女性卵巢囊肿的主要治疗方法[3-5],该治疗方法具有其他治疗手段所没有的优势,如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但是该治疗方法在临床运用中仍存在如对患者的卵巢功能造成不同程度损伤,术后止血时间过长等缺点。电凝止血和缝合止血是卵巢囊肿剥除术中的主要止血方式,目前的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卵巢囊肿剥除术中不同止血方式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6-8],而关于不同止血方式对患者激素水平及术后月经恢复情况的研究较少。因此,寻求一种止血效果好且对患者卵巢功能损伤较低的止血方式对于卵巢囊肿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对120例卵巢囊肿患者在行囊肿剥除术中采用手术缝合止血或双极电凝止血,比较2种止血方式对患者卵巢雌激素水平、卵巢功能及月经恢复情况的影响,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妇瘤科收治的120例卵巢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卵巢良性肿瘤的诊断标准[9],且均采用腹腔下镜囊肿剥除术治疗,临床资料齐全,无激素类药物使用史,无其他疾病或器官功能障碍发生。在患者术前自愿的原则下,根据所用的止血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电凝组和缝合组,每组60例,电凝组患者采用电凝止血,缝合组患者采用镜下缝合止血。电凝组患者27~42岁、平均(32.1±5.6)岁,囊肿直径4~6 cm、平均(5.21±2.13)cm;缝合组患者25~43岁、平均(33.4±5.2)岁,囊肿直径3~6 cm、平均(5.21±2.13) cm。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囊肿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本研究的所有参与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4~6个月。
表1 两组卵巢囊肿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及卵巢功能早衰发生率;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采集2组患者静脉外周血5 mL,室温静止2 h,3 000 r/min离心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及促黄体生成素 (LH)水平;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卵巢功能恢复情况,卵泡刺激素水平为2~8 U/L判断为正常,血流速度峰值≥10 cm/s判定为正常,卵巢横切面最大直径≥2 cm判定正常,术后1月及6月随访患者月经恢复情况。
如表2结果所示,缝合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电凝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电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术后2例发生卵巢功能早衰,发生率为3.33%;电凝组3例发生卵巢功能早衰,发生率为5.0%,2组卵巢功能早衰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卵巢囊肿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注:(1)与缝合组比较,P<0.05。
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前血清E2、FSH及L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月时,缝合组E2水平显著高于电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SH及LH水平显著低于电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卵巢囊肿患者手术前后血清E2、FSH及LH水平
注:(1)与缝合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结果显示,手术后6个月时,缝合组卵泡刺激素处于正常水平患者比例、血流速度峰值处于正常及卵巢横切面最大直径正常的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电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术后两组卵巢囊肿患者部分卵巢功能指标异常情况(n,%)
注:(1)与电凝组正常比较,P<0.05;(2)与电凝组异常比较,P<0.05。
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及6个月时,缝合组患者月经总异常比例显著低于电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卵巢对于女性十分重要,具有生殖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其功能可直接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研究显示,影响卵巢功能的因素除了年龄、环境、遗传因素外,临床各类妇科手术操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功能[10]。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术后止血方式各有利弊,给临床工作人员造成巨大的困扰。本研究旨在探讨2种不同的止血方式对接受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治疗后卵巢激素水平、卵巢功能的影响,希望能为临床上止血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缝合组的手术时间较电凝组长,术中出血量较多,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电凝组在术中止血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缝合止血术操作繁琐,耗时,加重了患者的出血量,因此在临床运用上电凝止血的效果能更加直观。此结果与他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1],因此,在术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方式。卵巢功能早衰是卵巢囊肿剥除术中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12],研究表明,卵巢功能早衰的发生与诸多因素密切相关[13-15],本研究结果显示,这2种止血方式对患者术后卵巢功能早衰的发生并未造成影响,说明这2种止血方式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不大,这可能与本研究的观察时间较短或者样本量相对较少有关,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卵巢激素水平,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前的卵巢激素E2、FSH、LH水平无明显差异;而在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激素水平则发生明显变化,并且电凝组E2水平明显低于缝合组,FSH、LH水平显著高于缝合组(P<0.05)。提示电凝止血虽然在耗时、控制出血量上的效果优于缝合术,但是该方法对卵巢造成的损害及对激素表达水平的影响远远大于缝合术,这可能是因为电凝止血会对卵巢术的血液循环造成影响有关[16]。卵泡刺激素水平、血流速度峰值、卵巢横切面最大直径是常用的评价卵巢储备功能几个指标[17]。本研究通过分析上述指标在2组患者中的变化,结果显示,卵巢储备功能在治疗后均发生明显变化,其中电凝组的功能下降明显(P<0.05)。提示缝合止血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卵巢功能的保护,与大多数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8-19],提示缝合止血方式对卵巢共能的影响较小,值得临床应用。最后,本研究通过对2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6个月时患者月经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发现,术后1月电凝组有19例患者出现月经异常现象,缝合组5例;术后6月缝合组患者月经均恢复到正常术前情况,电凝组仍有9例患者仍存在月经异常(P<0.05),研究结果与王俊芳等[20]的结果一致,提示缝合止血有利于患者月经恢复正常,即更有利于卵巢功能的保护。因此,再次提示临床上选择何种止血方式还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并结合其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方式,使得所选用的治疗手段既能有利于患者的疾病治疗还能不影响患者恢复以后的卵巢功能,以便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表5 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6个月时月经恢复情况比较(n,%)
注:(1)与电凝组术后1个月比较,P<0.05;(2)与电凝组术后6个月比较,P<0.05。
综上所述,在卵巢肿瘤剔除术中手术缝合止血和双极电凝止血对患者的卵巢功能均会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其中,缝合止血对患者卵巢激素水平、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较小,能够对患者的卵巢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且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的月经恢复到正常术前情况,但是该止血方式手术时间耗时长、术中出血量多,而电凝止血在操作上又具有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