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17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 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70年峥嵘岁月,他们坚守爱国心、心怀报国志,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卫兴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25 年10 月生,山西五台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原主任、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他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教育家,长期从事《资本论》研究,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作出重要贡献,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材是全国影响力和发行量最大的教材之一。他提出的商品经济论、生产力多要素论等,在经济学界影响广泛。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一、二届论文奖。
卫兴华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经60 余年,在我国经济学界地位和学术影响力非同一般。
1925 年,卫兴华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小学时,老师给他取名“卫显贵”,希望他将来荣华富贵。从小目睹日军暴行的他,在读中学补习班时,把名字改为“卫兴华”,立志抗击日寇、振兴中华。
1946 年,卫兴华参加了党的地下工作,1947 年在解放区正式入党。后被捕入狱。他在狱中严守党的秘密,出狱后转到北平继续从事地下工作。此后,卫兴华先后在华北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52 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工作中,卫兴华提出了诸多前瞻性的理论观点:较早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较早系统研究和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理论,较先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卫兴华始终认为,自己的研究工作要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上世纪50 年代,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分析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地租形态和土地报酬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规律理论,分析我国的价格体系、按质论价等问题。改革开放后,他转向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并系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问题。
60 余年来,卫兴华笔耕不辍,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等文章1000 多篇,出版《走进马克思经济学殿堂》等著作40 多部,成为中国最多产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材是全国影响力和发行量最大的教材之一。
王蒙,男,汉族,中共党员,1934 年10 月生,河北南皮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文化部部长,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作为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文学创作者,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之路。其作品《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活动变人形》《这边风景》等具有代表性和开拓性意义,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发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作家,为中国当代文学繁荣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王蒙1934 年出生在北京,正如小说《青春万岁》中充满理想和信念的年轻人一样,11 岁那年他遇到共产党人李新、何平,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王蒙与北京的地下党建立了组织联系。1948 年,年仅14 岁的他加入地下党,成为一名对共产主义有坚定信仰的“少年布尔什维克”。
在15 岁的王蒙眼中,文学和革命是他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1953 年,19 岁的王蒙开始构思《青春万岁》,1957 年,《文汇报》连载刊登《青春万岁》部分章节,王蒙以这种方式永久地记录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最为激情和浪漫的岁月。
1956 年,时任共青团北京市东四区区委副书记的王蒙,长期在基层工作,看到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创作了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青年人》,在《人民文学》发表,因小说中对官僚主义的批判描写,引发社会争鸣和文化大讨论。
1978 年,他把在新疆的16 年生活经历写成了长篇小说《这边风景》,记录新疆伊犁地区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展现了新疆独特的风土人情,并通过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于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个人与历史关系的思考。
1979 年,中国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和外来文化思潮的涌入,再次激发了王蒙积蓄已久的创作热情,他进入了创作的“井喷”时期,在几年的时间里先后发表了《夜的眼》《活动变人形》和散文评论集等产生巨大社会反响的作品。
王有德,男,回族,中共党员,1953 年9 月生,宁夏灵武人,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带领职工大力推进防沙治沙,营造防风固沙林60 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有效阻止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呈现出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探索形成“宽林带、多网络、多树种、高密度、乔灌混交”的防沙治沙模式,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奋斗目标,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治沙英雄”“改革先锋”等称号。
王有德出生在宁夏灵武市马家滩镇一个回族家庭。曾经水草丰美的家乡是他儿时的乐园,可随着过度放牧,土地植被退化,风沙一天天逼近家园。十几年里,先后有20 多个村子、3 万多人被迫迁移……
“从那时开始我心里就跟沙漠较上劲了,一定要把毛乌素沙漠侵吞的土地夺回来。”王有德说。1976 年,王有德进入林业系统工作;1985 年,他调任白芨滩林场副场长,面对的却是一个尴尬的开场——林场生产已多年徘徊不前,职工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三分之二的人要求调走。
先治穷,让职工富起来;再治沙,让沙漠绿起来!深入调研后,王有德大刀阔斧实施改革:精简后勤、实行工效工资、林业生产任务包产到人……改革当年,林场造林5093 亩,创收17 万元,实现了大逆转。
随着林场“自我造血”功能增强,治沙造林事业揭开了新篇章。王有德开始带领职工在流动沙丘固沙造林,向沙漠宣战。白天,他们顶着50 多摄氏度的高温推沙平田、挖坑种树,晚上就住在沙窝中搭建的帐篷里点着蜡烛找问题、想法子;寒冬腊月,为了抢抓树苗灌冬水的时机,他们日夜吃住在水渠边……
在人与自然的抗争中,王有德和职工们营造防风固沙林60 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有效阻止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实现了人进沙退的伟大壮举。
王启民,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 年9 月生,浙江湖州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助理。他发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敢于挑战油田开发极限,研究并提出了“分阶段多次布井开发调整”理论,其中表外储层开发利用技术突破了国内外认为不能开采的禁区。他主持的油田高含水后期“稳油控水”项目研究,为大庆油田实现27 年5000 万吨以上高产高效持续开发作出重要贡献。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
从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到原油5000 万吨以上27 年高产稳产,再到建设百年油田新实践,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各个时期,王启民始终奉献在石油科研一线。1961 年,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的王启民来到大庆,37 年后被授予“新时期铁人”称号。每一个油田技术开发的关键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无止境攻关科研,无禁区挑战极限。
王启民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怎么开发好大庆油田。”人民楷模、改革先锋荣誉称号获得者、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王启民,是又一枚闪光的“大庆名片”。如今已经82 岁的他,依旧照常上班,继续为寻找最新的高效驱油技术而奔忙。
油田开发是一门科学,大庆油田一开始就采用注水开发。国外流行的理论是:“温和注水,均衡开采。”但正是遵循这条思路开发,出现了地层压力下降、产量递减的负效应,一半油井被水淹、采收率仅5%。摆在王启民面前的,似乎是一片茫然不可知的世界。但他并没有气馁,下决心从实践中找答案。
王启民和同志们一起,在阴冷潮湿的帐篷中反复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油田开采的关键是保持压力,不能怕见水就不注水。王启民带领试验小组选了一口含水达60%的油田进行试验,发现该井日产量由原来的30 多吨增为60 多吨,含水量却下降了。这口井的经验立即得到推广,大庆油田涌现出一批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
这就是王启民的“高效注水开采方法”,一举打破了当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温和注水”开采方式,开创出中低含水阶段油田稳产的新路子。王启民称这为“不破不立”。一条中国式注水开发的新路被王启民立起来了。
近50 年来,王启民先后主持了油田8 项重大开发试验任务,参加了40 多项科研攻关课题和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现在,王启民又有了一个新的头衔——新型驱油剂驱油技术项目课题经理。他满脸幸福地说:“这要是成功了,咱们的驱油技术可就又跑到世界的前面了。”
王继才,男,汉族,中共党员,1960 年4 月 生,2018 年7 月去世,江苏灌云人,江苏省开山岛民兵哨所原所长、燕尾镇开山岛村原党支部书记。1986 年开始,他和妻子奉命守卫开山岛,三十二年如一日排除困难、坚守孤岛、为国戍海,自己动手修缮营房、建设哨所,坚持每天巡海岛、护航标、写日志,坚决与走私、偷渡等不法分子做斗争,有力捍卫了国家利益,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无私奉献给国防和海防事业。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等称号。
在我国黄海前哨,有一座叫作开山岛的小岛。在这座小岛上,有这样一个守岛人,从26 岁上岛,到58岁执勤时突发疾病离世,他在这座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了32 年,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他就是守岛人王继才。
王继才,一个普通的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在常人无法想象的环境里,把爱国之心融入在三十载的默默坚守之中,用无悔选择和一生实践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初心。哨所的守岛日志上每天都有升旗记录,王继才说,“只有升起五星红旗,才代表开山岛是中国的土地!”如果没有那满腔爱国之情,怎能在孤岛上排除万难,守护祖国疆土?王继才心中有大爱,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决然,承担起坚守祖国边疆的重担。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赤子心。曾经的海岛寸草不生,还经常断粮断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王继才夫妇以岛为家,把荒岛变成了美好的家园,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他先后获得全国“时代楷模”、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等多次荣誉,但王继才却把所有曾经获得的荣誉都锁起来了。他常说,荣誉看得多了,眼会花、心会浮,组织上给的荣誉要作为动力,踏踏实实多做点事情。
艾热提·马木提,男,维吾尔族,中共党员,1969 年10 月生,2016 年9 月去世,新疆皮山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公安局原副局长。从警27 年始终战斗在基层一线,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充分发挥反恐处突实战经验丰富的优势,事事冲锋在前,带领公安干警成功侦破一系列案件。2016 年9 月在搜捕公安部A 级逃犯时遇自杀式爆炸袭击,身负重伤,经全力抢救无效,壮烈牺牲。他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诠释了一名人民警察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铮铮誓言。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1989 年,毕业于新疆人民警察学校(现新疆警察学院)的艾热提,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人民警察。从警以来,艾热提先后13 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先进个人、优秀党员,荣立个人二等功1 次、个人三等功5 次,并荣获“全疆人民满意派出所所长”荣誉称号。
战功累累的背后,是一根根“啃”下来的硬骨头、一个个“拼”出来的答案。
艾热提·马木提从警27 年,他始终战斗在基层一线,充分发挥反恐处突实战经验丰富的优势,事事冲锋在前,带领战友们屡破大案。2016 年,他在一次搜捕公安部A 级逃犯时壮烈牺牲。
时间回到2016 年夏日的那个午后。时任皮山县公安局副局长的艾热提获得消息:在皮山县某地可能发生危险事件,他迅速组织警力出发。谁也不曾想到,这一次他没能像以往一样凯旋。
从派出所到皮山县公安局,每当危险出现,第一个进入现场中心、最靠近潜在危险的总是艾热提。“我经验丰富”“你的孩子还小”“我们不好跟你的父母交代”……艾热提总是为他的战友、同事考虑,却常常忘了自己家里尚有3 个女儿需要父爱的呵护。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为人和善、工作认真、勇敢坚强,是一位英雄、一位伟大的父亲。”追随父亲的脚步,大女儿古丽米热·艾热提也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她自豪地说,“父亲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他的谆谆教诲一直鼓励我前进,我也要做一名像父亲一样优秀的人民警察,完成父亲未完成的心愿。”
艾热提在工作中一直恪守“对敌人打得要狠,对人民群众爱得要真”的原则,正因如此,他靠人格和实绩,树立了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赢得了民心,在人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永远屹立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