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佳佳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阅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是“读书为本,读书为要”,即抓住读书这个核心,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教材的改革与中考对“真阅读”的要求,牵动着教师的教,连接着学生的学。如果教、学、评相互融通,共为一体,就能相辅相成,三者共赢。下面以“《我的母亲》群文阅读”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落实教、学、评的一体化。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航标,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指南,也是评价的依据。只有目标明确,才能知道教什么;知道了教什么,然后才能研究怎么教。语文教学终极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会学生自如地使用语言文字,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拥有审美、鉴赏、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样看来,整本书阅读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是对课本单篇阅读的有效补充和拓展,也只有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气质才能得到涵养,高阶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我的母亲》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朱德回忆母亲的散文。笔者借由《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拓展出的篇目、书籍,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内容进行对照和鉴别,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兴趣。这样的阅读课,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活跃学生思想,又可以让学生看到不同作品的差别,把握其特点,提高鉴赏力。
二、把握教学的探究点
在目标明确之后,采用什么教学策略达成目标,就成了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笔者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带领学生从阅读一篇文章出发,继而关联一类文,习得阅读的方法;从一本书的阅读开始,拓展到相关的一类书,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努力架构学生的阅读空间,从单线阅读到实现网状阅读。
1.从一篇文到一本书,探究文体区别。
《我的母亲》是朱德写的关于母亲的散文。尽管写的是母亲,但文本背后的朱德形象也是可以触摸到的。学生通过作者的文字,概括出朱德的性格风貌,这并不困难。可是,阅读不能止步于筛选信息。于是,笔者带领学生到《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第十章“关于朱德”中,去寻找更多的“人们眼中的”及“朱德口述中的”朱德的形象。借由更丰富的内容,师生一起走近朱德。
比较阅读重在“区别”。《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红星照耀中国》属于纪实性文学。它们都有回忆的成分,都是真實的。但它们有什么区别呢?这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探究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了有意义的结论:在视角的选择上,回忆性散文往往采用第二人称“你”,《回忆我的母亲》尽管采用第三人称,但作者将人物与自己直接关联,称呼人物为“我的母亲”,非常亲近。而纪实性文学常常采用第三人称,理性介绍。如“关于朱德”一章中,作者直乎其名。学生也关注到了选材方面:回忆性散文会选择与作者有关的素材来记叙,素材中有目标人物,也有自己,重点表现目标人物对自己的影响。纪实性文学则不然,作者会选择目标人物与其他人物交往的事迹,来综合表现目标人物的风貌。在表达方式上,二者也有区别:回忆性散文通常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抒情的成分会很浓。在《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多次表达母亲去世后自己的沉痛心情,以及对母亲的赞美。而纪实性文学中使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甚至说明,直接抒情极少,大多是通过记叙和描写来间接表达感情。学生们还发现:在情感表达方面,回忆性散文往往直抒胸臆,感染性极强。而纪实性文学非常理性,让读者自己通过文字去评价。就这样,学生在阅读比较中,发现了回忆性散文和纪实性文学的区别。
2.从一本书到更多书,探究人物的丰富性。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毕竟是没有见过朱德的。在阅读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语句,“我没有会见朱德的好运道”“韦尔斯女士(斯诺的夫人)是第二个会见中国红军领袖的外国女人”……那么谁是第一个会见朱德的外国女人?于是我们找到了另一部作品——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在课上,同学们阅读了大量的片段。读得越多,他们对朱德的形象了解得越深入。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要了解一个人物,我们可以从不同文体、不同作家的作品中去读,可以借由一个作品去阅读新的作品,还可以阅读这个人物自己的作品。在阅读中总结阅读方法,是为了以后更好地阅读更多的作品,这正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三、精准捕捉,反馈评价
学生阅读后的反馈,便是评价阅读的最佳方式。在反馈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一些新问题,触发师生的新思考。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评价。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借另一个人物鲁迅,看看自己有没有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学生的反馈是令人满意的。5个小组都模仿课堂上教师画出的关于“朱德”的思维导图,从篇目和文体对比两个角度画出了关于鲁迅的思维导图。展示如下:
当然,我们通过思维导图也发现,学生对鲁迅的了解仍停留在课内学习过的篇目上。于是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进行鲁迅作品的推荐阅读,例如《呐喊》《鲁迅批判》《笑谈大先生》等。笔者希望通过这些鲁迅的或关于鲁迅的、不同文体的不同作品,通过更多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得到一个更为立体的鲁迅形象。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