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清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民正向“小康社会”迈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裕的家庭环境,使得日益增多的独生子女养尊处优,依赖性强,怕苦、怕累的现象有增无减,不少学生志向短浅、志气缺少、意志薄弱。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低年级阶段是诸多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是学好语文的起步阶段。而作业恰恰能够反映出学生多方面的习惯养成情况。因此,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大量语文作业中的错误,并科学地引导学生主动地纠正错误。每位老师都希望,学生做作业的正确率百分之百。可是,学生做作业时,出错是常见的。出错的原因是什么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少出错,不出错呢?我们就以一年级小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错别字为例,分析一下学生作业出错的原因。了解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教师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对策,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作业习惯,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教师和家长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动脑筋,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让孩子明白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错别字。
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做作业的正确率百分之百。可是,学生做作业时,出错是常见的。出错的原因是什么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少出错,不出错呢?
下面我们就以一年级小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错别字为例,分析一下学生作业出错的原因。
一、感知粗略
儿童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能力和空间方位知觉能力都较差。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此,学生在识字和写字时,常常对相似、相近的字产生感知失真,以至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二、强化干扰
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先入为主”效应容易掩盖其他信息。
三、理解含糊
我们的方块汉字中有很多同音字,读音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理解字义,在某种程度上比识记字形复杂,更需要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尤其是需要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活动,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且因课外阅读量较少而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因此,对同音字的字义理解含糊是导致学生写别字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情感脆弱
年龄特点决定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意志较薄弱。这是学生作业中出现错别字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1.重结果轻过程
有些小学生书写汉字时,往往只限于最后把字写对了,不注意书写笔顺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而忽视笔顺规则,不易在头脑中构建和强化字形的整体性,也不易更快地形成字与字的联系,牢固地掌握字形。这种“依样画葫芦”的做法常常一不留神就写出错字来。
2.急于求成
学生在一起做作业时,出自好胜心的驱使和“做完作业就能玩”的诱惑,往往有意无意地比“速度”。由于生理、时间、复习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提取以前学过的生字时出现暂时遗忘,不能认真耐心地分析、追忆,或通过字典寻求帮助,而是为赶时间匆匆动笔,至于书写正确于否,是抱着“碰运气”的想法。
3.粗枝大叶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同一作业中,以不同的写法来写同一个字,前面一个写得很好,后面却冒出一个错别字来。这种错误恐怕只能归结为“粗心”现象,跟学生作业浮躁、做完不检查的陋习大有关系。
了解了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教师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对策,以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4.精心组织教学
学生首次感知新材料,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长驱直入,印象深刻。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则难以清除。因此,在教学新字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言语运用器官的相互联合,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字义的探求。同时针对学生的感知特点,突出容易忽視的成分,如用彩笔标出字形易错、易混部位或笔画等,以强化感知。另外,纠正错别字要“防患于未然”,在首次感知时就要注意预防。
5.注重复习巩固
小学生虽然求知欲强,记忆力好,但他们年龄小,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做好复习巩固工作,复习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可运用抄写、听写、默写的方法进行巩固外,教师应尽量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调动学生记忆的热情和欲望。
6.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果。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心,力争写一字,对一字,养成细心观察、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的好习惯。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和遇到字形生疏或意义不明确的字勤查字典的习惯,为他们消灭错别字创造条件。
正确地书写、运用汉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除了分析其心理原因,还应分析知识原因,把教材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有机结合,实行综合治理,方能使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稳步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实,只要教师和家长做个有心人,善于动脑筋,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让孩子明白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错别字,在纠错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多留心观察字形、理解字义、辨析比较,并努力将教师的点拨转化为学生主体的自我发现、主动探究,那么,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就会越来越少,甚至一个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