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错误成因及教学对策

2019-11-05 12:14唐雪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意识习惯

唐雪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错误成因

(一)学生方面

1.部分学生信息整理能力差,难理清信息间的关系

信息整理能力差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读不懂数学信息,读图能力不高。第二,不会筛选有效信息,分析信息间的联系。

2.学生问题意识缺乏,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不会主动提出问题。

(2)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思维方式较单一,问题解决程序化

(二)教师方面

1.忽略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差

一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时,老师会手把手要求学生阅读时小手指著字,并要求圈关键字,但到中段后由于教学任务重、学生学业多,老师对于学生的阅读、圈关键字等诸多阅读要求都没有落实,导致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70%学生的阅读仅仅是过一遍而已,15%的学生甚至是题都没读完就开始做题,这样学生无法将数学信息与数学问题有效地联系,导致他们收集材料、数据分析的能力低,不能发现隐含的数学问题,不能促进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导致问题解决的低效甚至无效。

2.机械训练,关注结果,缺乏思维方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倾向快速地知识传授与大量的练习,忽略了思维的过程,程式化严重;以习题代替问题、以习题练习代替问题解决,结果是学生虽然进行了大量的习题训练,但实际上是把问题解决的思维含量下降到回忆水平,学生只会机械式地解题,没有自己的思维,导致问题解决低效。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对策

1.问题情境模型构建对策

基于学生问题解决的特点,结合教材和课标的分析,创设问题情境。情境讲究多样性、真实性、生活性、问题性,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情境中有未知因素,能产生问题,能引发学生心理动机,想去探究里面的问题,问题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通过各种努力能够解决。

2.良好习惯培养对策

对数学阅读习惯与能力进行培养。认识学生数学阅读特点,教师应用阅读方法策略进行指导,让学生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养成完整而精要把握信息的习惯,养成好“问”的习惯。教学中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问有所值。为学生提供琢磨问题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创设一种启智气氛,让每位学生能够表达与完善自己的观点,尊重别人的观点,在班级中形成一个合作的智力群体。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敢问。民主的氛围,团体和谐,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

多种方式表达数量关系的习惯。分析清楚问题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才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概念、定义与问题情境的紧密结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运用所学概念、定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和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习惯。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联 想、推测、探索,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决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3.合作意识强化对策

建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方法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个体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帮助和启示,形成稳定的方法意识、策略意识,有利于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内化为个人的数学素养。

学生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促进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分享他人思维过程中思辨,对比自己思路与方法,获得更多的启示;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深度思考,提升自己数学问题思考能力。

4.思维方式优化对策

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部分与整体结合,注意整体化和结构化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的结合;类比思考与异向思考结合;形象与抽象结合,将图形、特号等形象情境与抽象的概念、定义、定理结合。

5.构建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对策

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将教学内容整体纳入问题解决的框架之下,教学着眼于学生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

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验证方案”四大步,构建问题解决基本流程。归纳整理问题,选取有价值的问题,突出问题意识。分析数量关系,感悟问题结构,进行问题的数学化建构,突出分析意识。设计探究活动,提出问题假设,突出应用意识。反复思索问题产生联想、顿悟并提出假说和验证结论。将问题置于情境中,借助旧知产生正迁移,建立猜想,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尽可能多种方案。养成验证习惯,归纳问题解决的思路,突出创新意识。学生通过感知———假设———验证———归纳,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分析问题的策略主要有画图、列表、列举、从简单情况入手找规律、假设、转化等,在“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学生逐步积累起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强化应用意识,把问题解决落到实处,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发散思维、拓展思想。数学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收获数学知识,更要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理清解题思路,培养他们知识迁移能力,化抽象为具体,为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增强小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巩固。应用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解决相同问题,强化数学意识。应用。变换方法,解决有联系但不完全同类问题,形成数学思维。而不是为了学科而教,学生灵活掌握应用问题解决的方法,数学习惯,快速解决更多的数学难题,用数学的眼光,应用所学数学方法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到数学问题的解决进行全面的思考,并且通过这个数学问题可以分析出更深层次的知识,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比较、概括和综合,通过相应的数学方法对数学问题进行推理演示,继而合乎逻辑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且可以阐述出该数学问题对应的数学知识,具备以上特点的学生就是拥有数学思维的。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意识习惯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两只想打架的熊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