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
一个不算意外的发现:不太喜欢“小清新”歌曲的人,也很難逃离有过喜欢它们的时光。
譬如我。
少年时代,我的歌单大多贴着统一的标签:摇滚,说唱,黑暗系。
我最讨厌的歌曲风格:“小清新”。
都说音乐爱好者之间也充斥着“歧视链”,我也是,我大胆地承认。
那时候的我总爱塞着耳机一个人来来去去,面上没有表情,耳机里或是声嘶力竭或是爆炸鼓点,我还酷爱将音量开到最大,声音震耳欲聋。十块钱一副的耳机质量不好,音乐通过嗞嗞的电流砸在空气里,一旁的路人就会看过来,一脸奇怪的样子。
十多年后的现在,我依旧喜欢说唱,喜欢恐怖电影原声带,但是,不那么爱听声嘶力竭的了,也不折磨自己的耳朵了。我在社交平台上开玩笑说:年纪大了,竟然都学会开始考虑自己的感受。
而让自己有些惊奇的是,有一天,我翻出多年前自己存的歌单截图,竟发现不少也曾被标榜着“小清新”风格的歌曲。
曾经拥有过的那段单曲循环这些歌曲的时光,认真抄写的歌词本,以及与歌词极其服帖的、当时的心情。
是我,久久没有拾起。
而对许多人而言,“过去的歌单”这五个字,一定不只是老歌那样简单的定义。
每年夏季,大大小小的社交平台总是布满毕业季的推送,关键词总是眼泪、笑意、告别、开始……然而,无论时间过去多久,于我而言,都是我最难回头的那个“青春”。
我的青春是灰色的歌单,它们枯燥、无味、不健康、痛彻心扉,但是,随着时间慢慢过去,痛楚不再有,只留下播放过歌曲的历史记录,不再有意义了。
我时常是沉默的,戴着耳机独来独往,听很多歌。我不太爱吃饭,没有喜欢的零食,常常胃痛;我没有感兴趣的事情,没有想达到的目标,也不觉得迷茫;我没有想表达的心情,没有喜欢的人,没有想去的地方,也无所谓这些了。
那时候,我突然翻出从前的歌单,虽然完全没有经历过歌词里讲述的故事,却也曾为歌词里的人感到悲伤——这是很久之前,一无所知的我听这些歌的感受。
于是,我又开始听这些歌。
从前觉得孤单的歌词是:“发条松了,音乐停了,旧玩具你不爱了。”
想象中代表轰轰烈烈的歌词是:“记得我们是这样开始的,在暴雨里,我唱着我的歌,不管明天的我们适不适合。”
觉得离别时会让人难过的歌词是:“希望在我最后的目光里,你的眼神仍是那样纯粹。”
有一天,当我又开始听起这些歌曲,我终于有一些懂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出了问题,我没有脱离人群,但是,也从未融入过。
其实,现在回头看,那些情绪不过是隐藏在午夜的社交平台里,那是一个我的家人和朋友都不知道的地方,没有人关注我,我可以尽情地胡言乱语。
直到有一天,我又在午夜登上微博,发现自己收到了一个提醒。
——孤零零的微博上,突然有一个人@了我。
收到提醒时,我先点开了头像,发现是从前艺考时认识的同学H,我们没有多少交集,并不了解彼此,后来也再未见过。但是,偶尔,我也会看到她和我表达着同样的情绪。我会转发她的心情,她会在评论里鼓励我,我们从不批判对方,哪怕是呈现出最糟糕的模样的时候。
我点开那条微博的配图,是毕业后空教室里的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告别青春时候最好的祝愿。
H在黑板中央写的是我们都喜欢的那句歌词:“有一个生活简单的人,温柔,坚定,但并不企图征服你。”
她说:“总有一天会有这么一个人的吧,你说呢。”
“再坚持一会儿,往前再走走吧。”
与那夜突然流入心脏、熨帖不已的温热一同永远不会再忘掉的,是夺眶而出的眼泪。
我捏住手机,许久后回复:“嗯。”
嗯。
我会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