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宇 胡仙华 郭文才
摘 要:我国经济和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国家开始重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工作效率、扩展工作途径是相关部门工作的主要内容。本文介绍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并重点阐述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途径,主要有构建生态系统监测机制、科学划分管理区域、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在外围区域开展生态旅游等,旨在为相关人士工作提供方向。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930018
前言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作重心放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充分执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把握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将生态保护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我国建设成美丽、富饶的国度。
1 自然保护区介绍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满足物质条件下,人们开始重视精神的享受。但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生产过程中向空气和河流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就出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稳定的有效渠道。经过我国环境保护部门的不断努力,在各个省市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已经达到国土面积的16%,力度较大的省份已经建立40多个,地域从南方的沿海亚热带到北方的高原荒漠地区,覆盖面积广,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自然保护区网[1]。
不只在覆盖面积上初见规模,还在保护类型上不断扩大,从原先单一的土地保护,到现在各种资源的维护,如林地、野生动物、沙漠、水资源、湿地和草原生态系统等。经过统计,我国自然保护区中,陆地生态系统占85%,其中天然湿地占40%、天然林占20%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很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在自然保护区中得到充分保护,极大程度地发展了自然保护区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是自然保护区还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保护,从而提升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2.1 构建生态系统监测机制
在自然保护区中建立先进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机制,可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即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实时掌握保护区中的情况,逐渐建立监测-预警一体化的监测机制。技术人员可在保护区中生态系统脆弱和位置隐蔽的地区设置监视器,既能远程监控观察,还能辅助科学家进行生态系统的学术与研究。通过监测系统对保护区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如空气污染指标、水和土壤的污染物测定等,将监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保存,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分析最终环境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在环境保护监测中的技术和设备一大部分还是从外国引进的,但是经过我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很快就能实现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监测机制的构建,不但从技术上有所突破,在管理上也有了创新。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监测机制,不仅是减少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的有效手段,也可对生态环境变化进行预测,将环境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提升环境保护效果,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支撑。
2.2 科学划分管理区域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数量众多,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人均占有量少。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手段和发达国家不同,不能使用不干预的保护形式,而是在不阻碍保护区物种生长情况下,利用科学研究,将利用和保护融合,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3个区域,单独管理。核心区,一般指类似森林深处区域,像人们展示自然的本色,几乎没有人类活动痕迹,即使有一定破坏,但是可以通过干预的形式逐渐恢复,其中的自然资源丰富,未经批准不允许进入;缓冲区,紧邻核心区,以保护当地特有物种和开展科研、观测活动为主,为科学家研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提供条件;实验区,是在缓冲区外到保护区边缘的区域,可以进行和缓冲区类似的活动,还有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开发生态旅游等。对保护区进行科学的划分,具有生态保护、经济提升等多种功能,值得推广。
2.3 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我国辽阔的国土面积、复杂的地理环境等特点,决定了我国自然保护区中物种的多样性,这在世界上都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但是要实现其研究价值就要以保护物种多样性为前提,需要技术人员对自然保护区中的物种进行有效的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所以保护生态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渠道就是维护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严格禁止企业排放污染物,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惩治乱砍乱伐等。在自然保护区中建立物种保护场所,对濒临灭绝的物种进行保护,组织专业人士对其各种指标进行监测,使其繁衍生息。还将生态保护措施和手段纳入我国相关法律中,从法律的层面,维护我国物种的多样性和穩定性,令生态系统一直处于平衡状态中。
2.4 在外围区域开展生态旅游
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区域是人们频繁活动的区域,而此区域因为人们的频繁活动,可能出现隐蔽性的环境破坏。基于此,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采取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即开展生态旅游。在利用各种生态系统的同时,还保护了自然资源,将自然保护区中最美丽、珍贵和丰富的自然环境展示到大众面前,为开展旅游活动提供物质条件。针对开发旅游资源中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危害的问题,需要在进行开发建设前,以不破坏环境为原则,详细标注施工范围,配以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制度,限制施工过程中不良工艺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并需要当地政府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加强对其监管,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对生态薄弱区进行重点防护,对每一个已完成旅游项目,都应进行环境监测评价,增强环境污染的预防和防治力度。如果旅游区中和外侧有污染大的企业,则应采取强制关停和迁移的措施,只有如此才能对生态环境进行高效的保护。总的来说,在自然保护区外围区开发旅游资源,可以实现经济和生态提升的双赢。
2.5 力争各方面的支持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金的引入。中央逐渐增加对该工作的资金投入,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和预算,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令其为环境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在资金上给予帮助。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国内外捐助和保护区自筹相结合的资金筹集形式,保证环境保护工作有足够的资金支撑。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保护区周边的建设,以经济发展为主,让自然保护区不再是一个单独的系统,而是和周边环境紧紧相连,并通过周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为保护区管理工作提供丰富资金及人才支持。可以说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的环境是同荣共损的关系,只有两者充分融合,建立良好的经济和生态合作关系,才能在科研试验和旅游等行业建设中实现资源、利益共享,让保护区周边的人民群众,从开始的破坏者,变为维护者和监督者,将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结合,促使人们主动保护环境,借此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生态破坏,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做贡献。
3 结论
综上所述,自然保护区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进行,对人们生活和工作具有促进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能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还提升幸福指数。现在,我国已经高度重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并在各个环节中采取新政策、新技术,加大资金的投入和各界人士支持等,优化环境保护措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提升环境保护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和跃.完善管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J].前进论坛,2018(08):31-32.
[2]李刚.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8(11):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