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小说色彩词语的陌生化研究

2019-11-05 04:09辛月
戏剧之家 2019年26期

辛月

【摘 要】苏童的小说语言一直以诡谲多变、高远奇特著称,他的作品中往往使用非常规的表现手法,注重语言的表达效果,其中,色彩词语的陌生化表现尤为突出。本文尝试运用语义学、语用学相关理论,结合心理学等学科,来探究苏童小说语言中色彩词语陌生化的成因及特征。

【关键词】苏童小说;语言陌生化;色彩词语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6-0226-02

苏童,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众多。本文将运用语义学、语用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心理学等学科,对苏童小说中色彩词语的陌生化成因及特征进行探究,并分析其作用。

一、色彩词语与陌生化

色彩词语就是用来描绘颜色的词语,也被称为颜色词,不同的文化中,即使是相同的颜色,它们背后所带有的道德观念、美学色彩等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区别。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反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色彩词语也在不断变化。

所谓“陌生化”,其概念最初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它的意义在于以一种新颖、不合常规甚至是扭曲的方式将现实反映出来,而不是完全再现现实。“语言陌生化”是“陌生化”手法在文学语言上的体现,即用破坏常规的方法,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去强调文学作品的美学意义,从而体现文学作品的独特性。

色彩词语作为语言中的一部分,它的陌生化也是值得探究的,而苏童作为一个色彩词语运用的匠人,他勇于突破常规的色彩词语组合,能够赋予词语更多的意义,凸显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色彩词语陌生化的成因

苏童在其小说创作中善于用独具一格的色彩词语组合来描摹客观事物或情境,以此渲染气氛或表达主观感受。在他的小说中,独特的色彩词语组合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画面,颠覆了人们的常规观念,带给人们不同寻常的审美感受。而促使他形成这种陌生化的色彩词语运用方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环境的影响;二是苏童本人人生经历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的润物无声

苏童从小就生活在江南水乡,而且是在自然风景独特秀丽、人文历史底蕴丰厚的苏州长大,这样的环境给予了他很多的色彩记忆,从而影响到他日后在文学创作中使用色彩词的特点。苏童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自小生活的自然环境,给予了他丰富的色彩储备,带给他无限的色彩想象力。

(二)人生经历的潜移默化

在人类形成对色彩的本质性认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想象力是不可缺少的,而苏童的童年患病经历以及“文革”的经历对促成这种想象力功不可没。那段时间全国上下都被“黑白灰”淹没了,这段记忆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祸不单行,苏童在九岁的时候,患了严重的肾炎和并发性败血症,这些都在苏童的心里留下了灰暗的印记,对他的创造性想象起到了极大的启发作用,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补偿心理,因为现实的颜色是单调的,所以他在小说中就使用多样的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色彩词语陌生化的特征

为了追求别具一格的审美效果,苏童在实际的小说写作中使用了陌生化的色彩组合,创造了独特的文学变异形式。

(一)传统色彩的多样化使用

1.传统色彩的破格使用。在苏童的文学作品中,红色意象比比皆是。爱娃·海勒就曾说过:“罪恶从爱情直至仇恨——所有令血液沸腾的情感都是与血密切相关的。红色是正面与负面的各种激情的象征色。”[1]在苏童的作品中,红色突破了传统汉语中的“吉祥喜庆”义,更加倾向于代表欲望、灾难、死亡等含义。例如在《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中反复出现了“猩红色的罂粟花”,很显然,在这里苏童将红色与血腥、欲望、死亡联系在了一起,预示着人们的悲惨命运。在传统汉语文化中蓝色象征着冷静、希望、活力等,但在苏童的作品中,蓝色是一种忧郁、阴暗的色彩,代表着死亡与灾难。例如他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中将“死亡”比喻成“墨蓝的屋顶”,直接将蓝色与死亡联系起来。红与蓝本是最传统的颜色,苏童在其小说中突破这种传统颜色的含义,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增加了文章的蕴味。

2.传统色彩的对比使用。在苏童的作品中,描写事物时通常使用的是多色词,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点,且传统色彩之间互相对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妻妾成群》中描述井水是“蓝黑色的”,将传统色彩“黑”与“蓝”形成对比,互相碰撞,暗示了颂莲凄苦的命运,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礼教吞噬人性的恐怖景象。在苏童的小说中,红与黑的对比使用随处可见,例如在《罂粟之家》中出现的“黑红的血”将场景渲染的极度富有张力,给人一种可怖的视觉感,反映了地主阶级的欲望、生殖的欲望对人性的压迫与漠视。

3.传统色彩的配合使用。苏童的小说非常注重多种色彩构成的画面感,例如在《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连续出现的“雪白”“金黄”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苏童在一句话里使用了多个色彩词,给人一种视觉享受,让人在脑中自动勾勒出语句中所描述的场景,这种色彩的配合使用不仅能够呈现出一幅极其震撼人心的画面,也为抒发文章的主旨埋下伏笔、奠定基础。由此可见,苏童非常重视色彩的搭配和文章的画面感。

(二)色彩与事物的反常搭配

1.色彩与抽象事物的反常搭配。色彩与抽象事物的搭配,反映了主体情绪对抽象事物的色彩投射,使我们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更加具有可视性,从而更加深入的体会到小说主旨。例如苏童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把乌黑与年晕相搭配,“年晕”原本属于抽象的概念,但是苏童赋予了其色彩,将抽象概念与色彩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更有利于小说主旨的呈现。在《舒家兄弟》中将蓝色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视觉感受,描摹出一幅阴暗、诡异的画面,能够使人对“死亡”这个抽象概念产生一种别样的理解。

2.色彩与客观事物的反常搭配。在色彩与客观事物的反常搭配使用中,体现出主观情感能够改变客观事物的色彩,使客观事物的色彩产生变异。例如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提到“紫色的细菌”,在《城北地带》中提到“蓝绿色的冬天”“发黑发黄的春夏”等,它们在汉语中的搭配是不符合规则和常识的。“紫色的细菌”,用“紫色”来修饰细菌,这与人们的生活常识是完全不相符的,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蓝绿色的冬天”与“发黑发黄的春夏”与人们认知中的冬天和春夏相悖,完全颠倒了人们的常规印象,使读者在这种陌生化的效果中体会他的主观情感以及他所要表达的文章主旨。

3.色彩与人类情感的反常搭配。色彩与人类情感的反常搭配能够反映人类情感的变化,通过色彩的变幻可以体察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变迁。如《妻妾成群》中颂莲刚到陈府的时候,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换了套粉绸旗袍,脚上汲双绣花拖鞋。”[2]“粉绸旗袍”“花拖鞋”都反映出她当时是一个对新生活充满希望的年轻女学生,可是当她经历了陈府中女人们的明争暗斗、封建传统的压迫之后,她便以“黑衣黑裙”的形象出现。从粉色到黑色,这种色彩的转变反映出人物心理的变化,体现出人物命运出现了重大转折。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对传统色彩的多样使用和反常搭配,可以衍生出很多表示色彩的词语来。因此在文学创作中,色彩词语可以任作者随意搭配,但是这种色彩词语必须得表现出人物的真实感受,透过色彩词语的表层意象,能够触摸到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

四、结语

苏童对色彩词语的精细研究,不但丰富和发展了色彩词语的组合,而且用一种陌生化的形式将汉语词语的表现力最大化,从而将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者的主观情感表現的淋漓尽致。本文描写和分析了苏童小说中色彩词语陌生化的成因和特征,并得出色彩词语陌生化可以加强文章的艺术表达效果、延长读者的情感共鸣时间以及加深小说的意蕴深度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文化[M]. 吴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85,311.

[2]苏童.妻妾成群[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