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娜
【摘 要】《阿拉姜色》以去奇观化而专注于人的影像风格、进行民族自觉性表述的内省视角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提供一种新的创作思路。在“西藏热”的文化浪潮下,《阿》依然坚持对电影艺术的追求与民族文化的自觉表述,且深刻融入现实。
【关键词】《阿拉姜色》;内省视角;自觉性表述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6-0102-01
《阿拉姜色》(以下简称《阿》)是关于藏族重组家庭在朝圣中书写成长的情感故事。该片揽获第21届上海國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编剧奖,入围中国电影评论学会2018年十大国产影片第八名。采用饶曙光学者的少数民族电影“题材论[1]”的定义,《阿拉姜色》是藏族题材电影。笔者从影像风格、叙事视角两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拓宽对藏族题材电影的文本解读。
一、专注于人的影像风格
在诸多藏族题材电影的影像中,无论是充满象征性与寓言感的《盗马贼》、用大场景展现西藏作为信仰圣地的《冈仁波齐》、黑白质感以提纯画面隐喻意义的《塔洛》,还是追求造型感的《太阳总在左边》,都体现了人景结合或以自然景色抒情的电影表达方式,还有导演延续西藏作为“香格里拉”的乌托邦想象,于是在很多藏族题材电影中自然文化景观盖过人的存在成为电影呈现的主体。随着“西藏热”的兴起,西藏的自然文化景观成为现代人的他者性消费热点。在此风潮下,《阿》转而书写长期被西藏神秘光辉所掩盖的人,强调人的存在,是更具艺术超越性的选择。导演剔除朝圣途中奇观的自然景观、民俗和宗教文化,着重表现人和人复杂细腻的情感,便形成专注于人的影像风格。
纵观全片,镜头以表现人物见长的中近特为主,辅以少量全景展示动作和释放情感。细读片段,一是俄玛回娘家,取下秘密木盒后望向对面山上的儿子伫立沉思,导演用景深镜头虚化俄玛身后连绵的青翠群山,使人不至于被景色喧宾夺主。二是即使是宗教色彩浓厚的寺庙和天葬事件,人依旧是主要表现对象。俄玛去世,罗尔基请寺院僧侣念经超度,在贴俄玛与前夫的合影时,出于嫉妒把照片撕开,分贴在墙两边。而天葬只用了一个镜头交代,且只出现在罗尔基下山镜头的背景里,导演无意突显西藏的宗教或民俗仪式,而是有意地避免景观猎奇,把注意力放到人身上。这些都体现了影片“把人作为主体放置在镜头前,自然景观和宗教文化等元素做后景,将表现人性的细微凸显在其他之前[2]”,形成专注于人的影像风格。淡化西藏风景,含蓄处理天葬场景,“去奇观化”让人与情感更加纯粹地呈现在银幕上。这是市场的冒险,也是艺术表达上的超越。
二、内省视角下的自觉性表述
影片的叙事视角关乎导演的文化立场,对电影的文化内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同是表现朝圣的藏族题材电影中,《冈仁波齐》在叙事视角上与《阿》形成对照。两部影片都以朝圣作为影片切入点,但《阿》是以内省视角呈现已经把西藏文化融于自身血脉的藏民,还原其本真的生活状态,且试图去触摸潜藏在生活下人的情感流变。
两部电影的首个镜头便暗示了摄影机所建构的叙事视角的差异,《冈仁波齐》的第一镜是微俯拍的大远景,摄影机在高处拍摄被群山围绕的村庄,接下来镜头切到藏民房子的内部。摄影机从外部到内部的过程代表着电影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进入藏民的生活,并且跟随藏民去体察朝圣者的信仰。《阿》的第一镜是藏族家庭的卧室,微亮,一片蝴蝶入画,女人啜泣,男人询问。摄影机在卧室内,镜头跟随男人离开,先切换至客厅再移到屋外。在本片中,摄影机用贴近的姿态去呈现藏民的本真生活,并且去触摸如卧室般具有隐于人心不易察觉的情感,去探幽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冈仁波齐》从外部远观到内部静观的外来视角呈现藏民的生活和朝圣,以看似客观实则疏离的视角去探访藏族文化的神秘,以满具崇高感和震撼性的镜头去形塑宏大神圣的西藏和诚心向藏的朝圣者。《阿》从内部凝视到外部观察的内省视角则展现了藏族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且近一步去探访在藏族文化浸染下人与人的情感关系变化,是更有益于展现藏民真实生活和情感的创作取向。如此对比,不是在价值论的意义上评述两部电影的高下,而是着重把握不同叙事下的表达差异,及《阿》的藏族内省视角代表着以民族自我言说的方式去塑造藏族主体性。
三、结语
《阿》将人作为表现主体,回避西藏作为奇观的存在,形成专注于人的影像风格;用民族自我言说性的内省视角去观察藏族文化下潜藏的人情人性,是具有藏族文化自觉性的表述,同时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新的可能。在“西藏热”的浪潮下,《阿》保持着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和民族文化的自觉表述,且深刻融入现实中。《阿拉姜色》也只是“在多元化时期一种立足于藏族传统的影像文化实践,且是中国当代电影创作在汲取民族美学营养基础上的一次艺术超越,对于中国电影创作者来说,它最终指向的是如何发掘、展示中国民族文化的内部精神和独特的情感世界[3]”。
参考文献:
[1]饶曙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念·策略·战略[J].当代文坛,2011,(02):4-11.
[2]崔辰.《阿拉姜色》:去奇观化与道德困境的旅程式解决[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03):60.
[3]陈犀禾,聂伟等.电影美学向何处去——“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电影,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