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希
【摘 要】广西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发祥地,古属百越族群,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合浦山歌作为当地民间文化在明代已形成独有风格,早就有歌圩婚配习俗。歌唱语言有以金牡丹调为代表的客家方言、以疍家山歌为代表的黎话方言、以西海歌为代表的廉州方言。其传统歌舞表演形式“老杨公”是合浦山歌的独有特色。合浦山歌主要歌唱民族风情、民间爱情、记事劝世、道德观念,真实映射珠乡百姓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本文主要立足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考察合浦山歌目前的传承发展现状,对其内容体裁、表演形式等进行理论分析,继而对合浦山歌在传承发展道路上提出一些意见。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合浦山歌;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6-0046-03
中国从秦汉时期,就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政策是沟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与桥梁。合浦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海市,位于广西的南边,毗邻北部湾,境内有沙田、西场等港口可通往全国各大沿海城市以及东南亚各国。自古以来,东南亚地区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中国在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年的历史新起点上,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合浦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具有很强的文化交流性质,合浦山歌应该在新时代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在以前,人们娱乐的方式少,山歌在合浦人民的生活中占据及其重要的部分,在唱山歌的过程中可以娱乐身心,还能得到领悟。在现在,娱乐传媒充斥整个空间,几乎影响着每一个人,山歌已不再作为主流的存在,它的发展多靠国家的支持与帮助下在努力发展着。
一、内容体裁
合浦山歌兴盛于明清时期至新中国解放前。合浦山歌按照语言划分大概分为三种,有廉州话山歌(老杨公、西海歌等)、客家话山歌(金牡丹)、疍家婚礼白话咸水歌。
合浦山歌在发展的过程中真实记录着当地各个时期人民的社会生活情形,常常在田野、海上劳动时,民间习俗活动等场合中,作为抒发感情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多为方言即兴演唱。合浦山歌篇幅不大,基本只有一两句或者一两段。其中廉州话山歌剧《老杨公》流传范围最为广泛,有自己固定的曲牌,主要以小调和海歌组成。整体结构相比其他山歌来说较大,故事取材内容因事而异,表演规范。其整体表演由三个人组成:老杨公、仙姑、鼓师。老杨公的唱腔讲究灵活得当、歌声嘹亮,舞姿要刚健有力。仙姑唱腔要求婉转清丽,舞姿婀娜。人们在欣赏过程中能深刻感受到珠乡人民的民俗风情。以前“老杨公”多以唱为主,对白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娱乐的要求标准也在随之改变,历代合浦山歌的民间艺人在传承发展上投入了不同的改变。目前“老杨公”以唱、白、做、舞相结合,穿插滚打式即兴表演,同时还加入与观众互动、唱答的表演形式,一定层面上丰富了合浦山歌的艺术形式。客家话山歌“公馆木鱼”以客家方言作为演唱语言,用木鱼作为伴奏乐器。听众可从演唱中的韵白和曲调中感受到客家方言的音韵魅力。
合浦山歌发展至今传达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反映当地民情风俗与观念道德、记事劝世、民间爱情故事等方面。扎根于民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如传唱较广的《老杨公》中“十辞调”,歌唱了合浦民间的婚嫁礼俗与观念。出嫁时的女儿家要唱完“十辞调”,先一辞祖先唱到辞别妹妹,“第十辞来我妹妹,姐妹今日又分开,希望妹妹听教讲,规规矩矩莫累堆。累累堆堆被人笑,父母伤心无人爱。”歌曲词调虽然平淡,但是情感真挚。从山歌中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婚俗礼仪和道德观念。①再如歌颂爱情的合浦山歌“妹千金男女歌”,歌颂男女之间婚姻要追求自由,坚持与封建制度的爱情观念抗争到底。歌词大胆,折射出珠乡人民在爱情观念上的独特、民主的思维模式。
合浦山歌的表现形式包含起兴手法、比喻手法、谐音词格手法、夸张词格运用手法等,构成合浦山歌独居特色的艺术风格。歌词大多采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如“新买纸扇白又红,一边画凤一边龙。画龙画凤哥无想,单单想妹好妖容。”②
二、调查问卷
笔者前往合浦县对目前合浦山歌的传承情况进行小型的实地调查,采用的是问卷发放填写和个别采访的模式。问题设置的内容主要是合浦山歌的基本知识,包括山歌的种类、表演、故事、内容等,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当地人民进行问卷调查,例如:您的年纪?您会唱合浦山歌吗?会唱多少?您平时参加本地的山歌活动吗?您喜欢哪种类型的合浦山歌?等等,并设置选项方便勾选。还有半开放和开放性的问题:你会怎样将本地山歌融入到你喜欢的娱乐项目中?此次调查笔者准备了100分调查问卷,有效收回的有94份。经过分析比较,笔者发现对合浦山歌有所了解与掌握的基本在中老年这一年龄层。中青年和青少年相对了解较少,且对合浦山歌的文化知识了解较为被动,基本都是听长辈讲,很少专门学习山歌。笔者还采访了当地的一些人民,他们告诉笔者以前山歌在当地是人们主要娱乐方式,基本上每个人都會唱山歌,山歌无处不在。但是目前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觉得山歌不好听、不入流,所以传承上就出现了断层现象,除了上了年纪的可以唱一些之外,年青一代基本不会。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对合浦山歌了解和喜欢的年龄层基本是中老年人,中青年与少年儿童因多受到新娱乐方式与多媒体时代的影响,对合浦山歌的了解知之甚少,合浦山歌的发展在年龄层上受到严重的局限性。但是山歌的传承重任必定会落在年轻一代,因此如何使本地的年青一代更多了解与喜欢合浦山歌是值得当地政府与教育部门深思的问题。
目前当地对山歌的保护与发展虽已有相关措施,但是政府的保护以及相应民歌文化节的举办使得原生态的山歌文化具有极强的形式感,政治性意味浓烈,相对应削弱了原生态的山歌文化。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保护好传统的合浦山歌形式,对其生存的大的文化圈进行保护,鼓励当地人积极参与山歌活动,通过对文化圈的保护,才能让村民回归熟悉的民俗仪式,从而自由、自发的传承山歌文化。还应对合浦山歌的歌师、老歌手进行组织保护与相应的支持。依目前来看,他们是合浦山歌传承的代表者,保护好他们才有可能更好的发展合浦山歌文化。
三、传承发展
合浦山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歌风格,展现了地方文化风采。但目前留下的资料确很少,大部分为民间艺人口头传承以及手写记录为多,这种民间艺人的手写记录大部分以方言化的模式记录,局外人很难理解,很大程度妨碍了合浦山歌的对外交流。目前学术界关于合浦山歌的相关研究更是甚少,如何整理、挖掘、保存与发展合浦山歌是一项艰巨且长期的任务。
(一)“宣传”——结合当地旅游业
笔者认为合浦山歌可结合当地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旅游政策,如合浦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点“合浦汉墓群”“草鞋村遗址”以及“大浪古城遗址”等景点,在旅游景点表演山歌,让更多游客了解本地的山歌文化,不仅传播了合浦山歌,而且很大程度扶持了山歌艺人,带动合浦山歌的传播与发展。
合浦山歌的传播单靠民间艺人普及性还是太小,传承势单力薄。如今“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战略布局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下蓬勃有利、持续有序开展,其中的包含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相呼应,使中国与海上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呈现出多边化与协同化发展趋势,所涉及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互信合作共赢使得中国与海上邻国之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的有机统一。在此大背景下,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所承载的文化也可能会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逐步发展而随之传播至其他国家,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相互交融互通。因此在此基础上,首先做好本地区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由此笔者认为如果能将其加入本地的音乐课堂中,让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民歌艺术,但同时最需要教育部门的支持和教师们对合浦山歌传承意识的觉醒。校园作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关部门可把握住良好的学习时段,让目前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更多接触本地的山歌,了解其体裁、内容、表演形式等。不仅对学生来说提高了其整体的艺术审美,更有利于合浦山歌从传承到发展,由自我发展到传承发展,再借由海上丝绸之路的推动实现“走出去”的文化传播构想。
(二)“传承”——山歌进校园
合浦山歌目前的传承出现断层,年轻一代基本没有人愿意唱,而歌师与大部分传承艺人基本都是中老年。传承还需新生力量,据此笔者认为当地可从以下几方面初步试探。
1.教师培训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对传播当地合浦山歌文化起关键的作用。应尝试转变之前固有的教学模式,将山歌文化融进课堂,培养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思维。但要想更好的引导学生,创造良好的课程环节和内容质量,首先应提升教师的整体山歌文化素养及知识。正确学习合浦山歌,还需请教专业演员教师对其进行指导训练,学校可定期组织音乐教师前往合浦山歌基地开展短期集中培训,身临其境的感受原生态山歌氛围。学校也可定期邀请专业歌师到学校进行讲学与展演,与音乐教师面对面交流演唱、表演心得。总之,音乐教师的素养一定层面上决定了合浦山歌在当地学校中的传播质量,因此,加强教师的山歌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2.教学实践
(1)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对合浦山歌的兴趣是教师应多加思索的地方。通过多媒体播放经典的山歌表演。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长相对较短,因此在选择时注意播放一些具有特点的片段作为引入,可介绍相仿年纪的小山歌表演者为例子,以具体的形象人物激发中小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有具体的人物概念,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从被动学习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小学生良好的学习阶段,多多传承本土山歌文化。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无限的潜力,教师应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带领学生将所学的山歌进行现场情景还原,多多实践,以期激发学生的兴趣。
(2)层级递进式教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易到难,合浦山歌也是,一门艺术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练习。中小学的山歌教学不求培养出专业的表演者,只为通过学习之后,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艺术修养,扩大音乐学习的范围和视野,着力于全面发展的同时不落下本土艺术文化的传播。
3.加強校园的山歌学习氛围
校园整体的文化带动对传播合浦山歌文化十分重要,学校可从校园广播的播放、举办山歌兴趣班、主动邀请当地山歌艺人进校园、每季度进行“山歌节”展演等活动来增加校园山歌文化的氛围。利用广播播放一些山歌代表人物传记吸引学生,穿插播放经典山歌以达到长期熏陶的作用。通过举办兴趣班可让感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合浦的山歌,培养校园山歌文化的小小传播者。定期邀请歌师和艺人们到校演出,用真实的现场表演去感染学生们。“山歌节”的举办无形中促使教师和学生的山歌学习进度,比赛的紧张会加深老师与学生学习山歌的激情。因此校园作为一个学习的良好环境,可把握住这些机会,这对传播本土的合浦山歌文化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广西合浦山歌有不同种类,它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其他地区山歌又有何区别,他们之间是不是可互相交流与借鉴?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伟大的国家政策,合浦人民更应该利用好,将这一“东风”顺势把合浦山歌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传播出去,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同时也为中国同海上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做出它能够做到的贡献,使其真正在文化传播层面上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
合浦山歌的传播单靠艺人和歌师们普及性还是太小,最终的发展终是要落在年青一代身上。目前合浦山歌的传承出现断层,因此培养传承人这一任务事不容缓。将合浦山歌文化带进校园,让目前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多多接触山歌,了解其体裁内容。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而且有利于合浦山歌的普及与发展。
国家的政策为合浦的文化传播提供桥梁,真正的为我国与各国之间志在构建的“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我国良好的政策支持与保护背景下,合浦山歌文化的对外传播一定会有序的进行。但前提是地方政府与部门要将合浦山歌的基础工作做好,提高自身水平,才能更好的对外交流与展示。
注释:
①范翔宇.合浦山歌 精彩俏丽——北海历史文化话题之卅六(上)[N].北海日报,2010-8-1.
②范翔宇.合浦山歌 精彩俏丽——北海历史文化话题之卅六(下)[N].北海日报,20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