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意美,爱国情显现

2019-11-05 04:58李传鹏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9年37期
关键词:舒婷朦胧诗爱国主义

李传鹏

导语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朦胧诗派诗人舒婷在1979年创作的一首爱国主义诗篇名作,欣赏它需要把握两个层面,一是爱国主义,二是朦胧之美。

解析

一、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文学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抱有不怕困难、不计得失、勇于奉献、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情怀。而本诗总体来说基调是低沉的,低沉而不压抑的语气、失望中不放弃希望的执拗是本诗独有的爱国情怀和独特的感情基调。

本诗第一节的五个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都象征着祖国。但这些意象带给我们的不是欢畅,而是窒息。水车是“老”的、“破旧”的,那“疲惫的歌声”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吱呀作响、缺梁断柱、数百年来走走停停的“中国”;矿灯不是锃光瓦亮的,而是“熏黑”的,浸染了污垢的,灯光下的风景也是不美的,黑暗的历史隧洞里爬满了蜗牛一般的中国人,他们因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而四处“摸索”;稻穗是干瘪而没有营养的;路基是失修而不堪重负的;驳船已经搁浅在淤滩上,还想拉它前行的中国“脊梁”与“臂膊”们,即使勒出一道道血痕,也难以让它动摇分毫。行文于此,诗人几近窒息,所以不得不深吸一口气(破折号),发出意味无尽的感叹“祖国啊”!

第一节的五个意象展现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朦胧图景,第二节诗人则放下了手中的竖琴,直接以政论概念点题。“贫困”“悲哀”的高度概括,揭示了中国物质、精神的双重“不文明”状态。一般而论,诗歌写作忌用抽象概念。形象的、感性的语言,才叫诗的语言。这里诗人用“贫困”“悲哀”点题,说明了诗人急迫与无奈的心情。后两句诗人使用了“花朵”这一意象,看似带来了轻松与美的感受,“飞天袖间的花朵”象征着春天和希望,但这春天和希望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祖祖辈辈的中国人痛苦并希望着,痛苦中追求新的希望,新的希望带来新的痛苦。

第三节,诗人笔锋一转,使用了“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一系列意象,象征国家的新形势。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祖国,一个充满希望和奋进精神的祖国。虽然这些希望只是开端,还难以看到它们的将来,但新的起点总是带来新的希望和期盼。“——祖国啊!”这一声对祖国明天有力的呼喊如银瓶乍破般使人眼前一亮,令人欣喜、兴奋。

第四节,诗人借“乳房”意象,把祖国比拟为母亲,诗人自己则成了母亲翼下一个渐趋成长的孩子。“伤痕累累”重复了前两节的意象特点,让我们不由想到祖国母亲多灾多难的历史,特别是饱受欺凌和摧残的近现代中国史,心中翻出无尽的酸楚。对这一意象的深入理解,使得诗人的“深思”“迷惘”“沸腾”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充满历史内涵和人格内涵。这不仅表达了经历了祖国落后年代的一代青年的情感历程,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心路历程的高度概括。综观历史,多少炎黄子孙为贫穷落后的祖国“迷惘”“沉思”,为新生、腾飞的祖国而“沸腾”!在这种情感历程和心路历程的观照下,抒情个体“我”将把“我”的一切奉献给祖国母亲(“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传递出了更多的历史与情感内容。

本诗的一大特征是抒情主体和抒情客体对象的交错换用和彼此交融(“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显示了“我”与祖国骨肉相连、荣辱与共的高度统一关系。

全诗共四节,形成一个起承转合的结构。低沉的语调,悲凉的情怀,前两节已成定调,虽有第三节新的希望、鲜艳的色彩破空而出,但最后一节又用“伤痕累累的乳房”重复了这一基调。虽然诗尾收拢了从迷惘到深思再到沸腾的情感线索,也难以掩盖全诗的悲凉之气。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诗人的描绘真实吗?这样的爱国主义有价值吗?诗人为什么这样描述中国?这要求我们回到诗的创作年代,考察舒婷那一代人的情感经历和诗歌创作时的文化背景。

二、朦胧的美

朦胧诗是对某种政治事件与生活的态度,因为在特殊的年代不能直接表露,所以就采取一种曲折的、隐喻的、象征的手法,表达诗人的观点与态度。这种诗的内容是反抗的、叛逆的,艺术是颠覆的、创新的,如果没有相同的经历与感受,是不容易读懂的,但是,如果有相同的经历与感受,它就不朦胧了,完全可以感受到诗中内在的含意,所以朦胧往往是一种手段,诗人用这种手段,表达对某种政治事件与生活的态度。

其次,朦胧诗是对感情的一种态度,尤其是爱情。一般而言,爱情无法说得很清楚,并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爱情是没有位置的,谈情说爱就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情调,但是,作为人类生活的精华,生活中怎么可以缺少爱情?强权又岂能制止爱情?因此,大量的朦胧诗都是爱情诗,朦胧诗中的有些诗句,别人看不懂,不知所云,但是有类似感情经历的人,尤其是诗歌写作的对象,很容易就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再就是艺术的追求,朦胧诗是对一种假大空诗风的抗拒,是对直白无味的政治口号诗的反叛,因而它追求含蓄、朦胧甚至隐晦,这里就存在真朦胧与假朦胧的问题,如果诗中无内容,为了朦胧而朦胧,那么这种诗就是假朦胧诗,朦胧诗的后面,是有真实、深刻又生动的内容的。

在《祖國啊,我亲爱的祖国》中,诗人没有正面铺陈,直接抒情,而是敏锐地捕捉并艺术地表现祖国人民的感受,别具匠心地把对祖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意念性的感受转化成意象的“我”,而后又把“我”转化成鲜明的形象,超越了特定的时空,在广阔的宇宙之中,以复杂的心态迸发出悲怆、激昂的祖国恋歌。本诗精选了一组组意象,描述了中国过去的贫穷,和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与苦难,亦展现了中国令人振奋的崛起和新生,深情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无限期盼和献身决心。前两节沉郁、凝重,充满了对祖国的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后两节清新、明快,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全诗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激情涌动,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仿写

夜,好像深了

他用脚试了试

这深,没膝而过

而睡眠

却极浅极浅

——(郑小琼《梦想》)

结语

在诗歌中,不论是爱国情感的表达,还是朦胧意境的营造,都与意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表达爱国情感时,要善选与祖国发展息息相关的意象,以意象的变迁表达对祖国的感情。而朦胧意境的营造,则与意象非具体指代的模糊性有着很大的关联。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断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都只燃烧自己,而不把别人照亮;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暗,而不报告曙光;不是一切歌声,都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

《这也是一切》(舒婷)

解析

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著而深切的热爱之情。爱祖国、爱所爱的人,虽有伤痛但仍然无怨无悔,发自内心而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就一个民族的振兴来说,爱国主义精神当然是应得到歌颂的,但当我们面对历史时,爱国并不意味着一味歌颂,也要时刻进行反思,为未来的发展寻找更好的道路,避免错误再犯。

猜你喜欢
舒婷朦胧诗爱国主义
选本编纂与“朦胧诗派”的建构
舒婷《致橡树》(节选)
选本编撰在朦胧诗建构中的作用研究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舒婷的鼓浪屿
试论“朦胧诗”的起源、成就和弱点
诗人舒婷的爱情故事
诗,我喜欢舒婷
远和近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