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沁宇
【摘 要】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全面、深入地推进,地方戏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地方戏曲的内涵联系,明晰二者具有同频发展的可行性,进而对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思考,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地方戏曲;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6-0021-02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①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率稳步提高,至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基本达到59.58%。地方戏曲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传承保护对于促进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全面、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地方戏曲应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伐,与城镇的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同频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内涵联系分析
城镇化建设与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表面上没有紧密、必然的联系。但城镇化建设不是单一性、局部性的发展,它牵扯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要求围绕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全面推进。在这样的形势下,推动了二者形成了互为环境、互为借力、相辅相成的内涵联系。
(一)“以人为本”的统一性
新型城镇化是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价值遵循。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到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我国城镇化建设一直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地方戲曲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戏曲是人类实践的产物,由人类创造,为人类所特有。其产生和发展、传承和变迁始终与人民紧密相连。2.地方戏曲具有教育的功能。往往与德育、德治相结合,既能起到维护社会和谐的作用,又能凸显了国家治理的“以人为本”。3.“以人为本”是地方戏曲创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亦是创新、发展的根本原则。在城镇化进程中,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注重地方戏曲纳入城镇文化建设,既是破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又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具有融合性需求
在城镇化背景下,长期生活在乡土文化中的乡村居民在进入城镇生活时,由于文化差异,其自身文化属性与城镇的现代化的文化体系产生摩擦和对立,不仅使其难以适应城镇生活,甚至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隐患。外来居民需要进行文化调适②实现文化身份的转变,才能更好地融入城镇。可以充分发挥戏曲娱乐性、寓教性、移风易俗性的功能,如开展“戏曲进社区”活动,在欣赏戏曲的同时把各个阶层的居民融合在一起,促进居民间的社会交往,帮助外来居民快速地适应、融入城镇的生活和文化。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之一。城乡融合并不仅仅是地域融合、人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融合,即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文化需要融合发展。地方戏曲根植于农村、成熟于城市,在乡村文化的滋养下形成发展,在城市文化的浸润中走向成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城乡融合发展的同时,通过地方戏曲等传统音乐文化开展文艺活动,既传承、发展了乡村文脉,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又提升了城镇文化魅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具有互为环境性
新型城镇化对城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人文城市建设,提升城镇的品质和魅力。地方戏曲是“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并用本地语言演唱的戏曲剧种”③,通过地方戏曲能够更好地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可以将其打造成为地方文化“名片”的一部分,不仅丰富了城镇的文化内涵,而且利于提升城镇的文化竞争力。比如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是依托于物化的运河文化遗产将运河沿岸的城市联结起来,通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了运河城市的文化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是互为环境的,城镇的发展需要地方戏曲文化满足居民的娱乐需要,帮助外来人口进行文化调适,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地方戏曲的生存、发展也需要紧跟城镇的发展,吸收新的养分,实现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满足新时代的人民需求,才能长久地传承下去。在两者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既能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城镇,又能让地方戏曲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提高对地方戏曲记述的数量与质量,注重对其传承状态的分析
地方戏曲记述的数量、质量是衡量地方戏曲保护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早期,由于对地方戏曲的记录并没有十分的重视,一些剧种的历史发展等内容存在着模糊的现象。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戏曲志》的编撰,通过对老艺人口述的记录、整理,地方戏曲早期的形成和发展情况才有了较为具体的记录。在非遗的保护工作中,对地方戏曲采取了记录、建档等保存措施,但各个地方戏曲记述的数量存在着差异化的现象。有的剧种的记录资料相对完善,有的剧种记录资料较少,有待进一步丰富、完善。当下,应利用好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城镇现代化、信息化的改变,以新媒体发展为契机,构建文化虚拟空间,建立好资料数据库,把戏曲剧种尤其是濒临消失的剧种保存下来。而对于资料较为齐全且比较活跃的地方戏曲,则需要用动态、发展的思维,定期更新其发展的具体情况,分析其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如可以参照由格兰特( Grant)提出的“音乐的活力和从事音乐的方案(MVEF)”④,对地方戏曲的传承状态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当然,戏曲的发展是动态的,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此方案也需要不断将其补充、完善。
(二)推进“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发展
开展“戏曲进乡村”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2017年《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的发布,部分地区已经作为试点先行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该方案要求“2020年,在全国范围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
笔者以江苏省沭阳县淮海剧团为调查对象进行个案调查,剧团每年大约开展138场“送戏下乡”演出,遍及34个乡镇。但以乡镇为单位计算,每年1个乡镇仅有2个村能享受“送戏下乡”(一个村为上下午两场演出)。可见“送戏下乡”尚不足以覆盖每个村庄,亦不能达到常态化、制度化、普及化的要求。造成此现象主要有两点局限:一是,送戏下乡仅仅依靠各地区的财政部拨款,资金来源单一,限制了演出的场次。二是,剧团面临着成员老龄化、职工空缺、缺少专业演员等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出调整:1.拓宽资金来源: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众筹、引进企业资助等方式,为其注入社会多元的资本与创意。2.拓展“戏曲进乡村”的方式:不仅依赖传统的传播传承途径,也可以利用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新媒体的发展,发挥虚拟传播的优势,为农村群众提供日常的数字戏曲服务。3.丰富“送戏下乡”内容:开展多样的戏曲鉴赏、知识讲座等活动;与文化扶贫联系起来,从而不断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使脱贫攻坚工作加速开展。4.提高参与度:支持戏曲爱好者、文化工作者、志愿者参与进来,尤其是社会力量参与。5.推进“送戏下乡”制度化发展:建立演出公示制度、建立城乡居民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居民参与活动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
(三)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创作具有新时代精神优秀剧目作品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各项艺术基金和评奖的推动下,各剧种都积极开展了现代剧目的创作,其中,尤其注重现实题材剧目⑤的创作。在“送戏下乡”中,这类剧目也已经占领了较大的舞台。而随着一大批现实题材的剧目产生,戏曲创作同质化、标签化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剧目主人公经历千篇一律,行为动机不约而同。这是因为这些作品很少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缺乏现实主义的精神。这要求在剧目中体现出对人的高度关注,并具有一定批判性、抗辩性的色彩。不仅细节要真实,还要直面人性,塑造出具有真实性的典型人物。
此外,剧目创作并不应局限于以时间为概念的现实题材。历史与当下、传统和现代并不是完全對立的概念,而是具有互补性的内涵联系。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精神亦存在着相通之处。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在城乡融合的大趋势下,文化的发展方向需要城市和乡村、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能从群众的内心出发,明确观众的审美需要,尊重各个地方戏曲的个性表达,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把历史与当代文化内涵联系起来,体现新时代中国的精神内涵,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作品就具有合理性。
地方戏曲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血脉与基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构建当下城镇文化的基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在明晰二者内涵关系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城镇的发展,可以提高对地方戏曲记述的数量与质量,注重对其传承状态的分析,推进地方戏曲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可以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关于落实《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2019年4月8日,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904/t20190408_932843.html.
②文化调适是文化中的人,因某种原因或不可抗因素进入与原有文化相冲突的文化环境中,为适应现存环境而不断进行试错、调整以达到文化认同或文化身份转变的过程;是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使得双方文化内部各部分能够形成一种协调和一致的状态。参见胡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文化调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③高天康编:《音乐知识词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90页.
④C. Grant,Music Endangerment: How Language Mainte- nance Can Help,New York,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转引自张伯瑜:《音乐文化的可持续性未来:生态系统的视角》,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第141页.
⑤指从现实生活和社会变革中选择的人物、事件等。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是两个相对的题材概念.以时间为划分标准。参见尹均生主编:《中国写作学大辞典》,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第29页.
参考文献:
[1]陈明星,隋昱文,郭莎莎.中国新型城镇化在“十九大”后发展的新态势[J].地理研究,2019,38(01):181-192.
[2]王馗.而今迈步从头越——2018年中国戏曲发展研究报告[J].民族艺术研究,2019,32(01):126-137.
[3]邓添天.关于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的思考[J].当代戏剧,2019(02):28-30.
[4]吴彩艳.少数民族新型城镇化适应性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