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昊
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时也特别强调了,新时代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而在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人民政协组织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将发挥至关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协三大创新助力实现美好生活
2019年9月17日,为庆祝新中国暨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广东省政协“歌唱祖国·合唱音乐会”在广州市友谊剧院隆重举行。来自全省地级以上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社会各界代表人士组成了12支队伍参加。这成为广东省系列国庆活动中的一大盛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次合唱音乐会中,一改以往“演员群众上台表演,领导台下观看”的传统模式,各地政协主席纷纷登台参加合唱,有的主席还作为领唱,全隋投入表演。在最后一首曲目中,随着包括省政协领导王荣在内的多位政协领导统一着装、集体登台,唱响《奋进新时代》,将全场气氛推向高潮。
这场“领导领衔表演、群众热情观看”的音乐会,让人们感受到,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融人群众,与群众一起创造并共享生活的美好。当然,这种“共创美好生活、融入美好生活”的成功舉措,并不是突发奇想的结果,而是广东省政协长期坚持理念创新、机制创新、作风创新所带来的必然效果。
所谓理念创新,就是因应新时代,以创新理念引领实际工作。经过40年经济社会层面的改革,在中国,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单向的管制关系,而是多向互动关系。即在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自上而下地引导市场对社会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同时,市场和社会也在对政府发挥着自下而上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包括政协在内的政府机构不断加强学习,将市场经济规律、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执政党的资源有效地结合,形成新的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所谓机制创新,就是通过机制改革回应社会生活中最为迫切的问题,在新时代里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功能。政协传统上具有三大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与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政府作为行政机关相比,这三大职能并不是为了进行直接决策,而是对决策方向和质量提供支持和保障。而为保障三大功能的发挥,就必须眼光向下,以创新机制协调众多的利益方,从而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的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所谓作风创新,就是避免把政协机关看作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而必须改善作风,和人民群众进行深入紧密的联系。特别是政协作为专门协调机构,作为组织社会各界别参政议政的平台,更需要亲民,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上的引领力和动员力。在本次合唱会上,政协主席登台演唱,各地政协首次以合唱会的形式同台演出,都是这种亲民作风的直观体现。9月20日广东省政协还举办了“爱祖国爱政协·新时代新使命”演讲比赛,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回顾人民政协与共和国共成长、与新时代齐奋进的辉煌历程,展示政协各界和政协工作者的爱国之情和责任担当,增强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人民政协的角色转换
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人民政协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上,为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不同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政协都做出过重大贡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立了新中国。而在筹备成立新中国的过程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功能,包括联合民主力量、制定宪法、确定国家象征标志,等等,从而成为新中国成立的政治平台。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如何促进矛盾的解决呢?发展经济。而人民政协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政协,充分发挥了其联系中国精英阶层的功能,积极鼓励支持委员干事创业,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从而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过程中,由于政协本身的特质,如多元参与、多向度互动、利益相关者协商等特点,使其在凝聚共识,广泛凝聚人心和力量,达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的过程中,具备其它机构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这也决定了,在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人民政协将发挥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作用。
以共识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
在一个国家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步发展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当然也就意味着社会矛盾主体的变化。那么,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如何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呢?民众的多元需求还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语)。而阻碍美好生活实现的最大障碍,正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要做到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当然并不容易。在分配资源、分配主体、分配方式都处于多元化的背景下,采取一刀切、简单化的分配机制显然是不行的。而必须要在良好的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上,理顺各种主体的关系,并针对社会的具体需求进行回应,以共识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的来临,才能为实现美好生活打下基础。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人民政协为解决主要矛盾,所需处理的重要关系非常之多,包括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等。如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让各方力量都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共创美好生活,是政协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要建立这些良好关系,就需要在民主协商、利益整合和精英吸纳方面下大功夫:
所谓民主协商,指的是常态化的协商民主机制的建立。协商民主的优势,就在于能形成持续性的监督和对问题的即时解决。所谓利益整合,指的是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必须有专门的机构对各种利益诉求进行倾听、提炼、整合,以及指导利益平衡。所谓吸纳精英,指的是在多元社会中,每个领域都有精英阶层的影响力,政协机构应进一步强化吸纳精英的能力,巩固执政党在社会各界的凝聚力。
除了这些实践层面的工作外,达成共建共治共享,最主要的前提是共识。正如2016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寻求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民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圆,广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这就要求政协提高理论水平,在理论的指引下形成凝聚共识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政协人来说,由共识所带来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奋斗过程,不但是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其实也正是美好生活本身。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