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宿宁, 龚建培
(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慢设计的概念,最早由英国设计理论学家阿拉斯泰尔·费奥德·雷克(LUKE A F)提出:“慢设计理念旨在平衡个人需求、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整体利益。它可以消除经济增长与速度观念对设计的限制,破解商业利益对设计的束缚;它提倡避免技术竞争、品牌定位和商业全球化对设计带来的某些消极影响;它试图摆脱时间的商品化,追求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1]在慢设计理念缺乏较为系统且权威的概念界定情况下,该观点是研究此理念的重要依据。如今,快节奏所带来的情感缺失、环境污染、资源透支、文化速食化等问题已开始显现,为了使设计与生活、生态处于更为“友好”的循环状态,许多设计师将慢设计理念融入现代设计中,用以引导人们更为辨证、理性地思考生活真谛,并从紧张和窘迫的生活节奏中寻找身心释放的有效途径。
慢设计,最早来源于“慢食运动”。意大利美食及社会活动家卡洛·佩特里尼(PETRINI C)早在1986 年就提出:“即使在最繁忙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家乡的美食。”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以“反对快餐食品、超级市场”为核心的“慢食运动”由此兴起。同时,卡洛·佩特里尼也在《慢食,慢生活》一书中指出“我们的食物应该质量好且美味,注重清洁;生产过程应当仁慈,对环境没有破坏;提供食物的系统,对所有参与劳动的人员,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都要公平。”[2]他认为,当人们在寻找符合这些标准的食品时,已不再只是消费者,而是生产合作者,应当共同分担生产优良食物的成本。通过美食感受生活的乐趣与权利,共同创造和谐的社会。
随后,“慢食”思潮从欧洲开始席卷全球,引发出新的健康生活方式——“慢生活”。它提醒迷失在快节奏生活里的人们,放慢“脚步”,关注自我心灵、关注脆弱的环境、关注消亡着的传统文化,在工作和生活中主动调整节奏,体验悠然的人文情怀。“慢”不是指时间的拖沓,而是为启迪人们在生活中寻找人类与自然及社会多方面的平衡,以中庸的心怀均衡生活,提升生活幸福感。
受到慢生活观念的影响,为提高生活质量,关注设计过程和结果,“慢设计”的理念应时而生。“慢设计”一词最早由瑞士建筑设计师阿特力·彼得·祖索尔(ZUMTHOR A P)在AnythingGoes,ButSlow一书中提及[3]。他崇尚“慢食”精神,钟爱使用天然、环保的材料。他的设计作品展现出对舒适、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的刻意追求,强调人、自然以及环境的平衡和谐关系,与“可持续设计”有着某些相同的生态发展意识。而“慢设计”理念被确切且全面地提出,是在2008年意大利都灵市举办的“变化的变化——设计视野中的项目及工具”大会上,由英国设计理论学家LUKE A F在TheSlowDesignPrinciples中提出。同时他尝试性界定了“慢设计”的6项原则:①揭示,真实地认识生活所需;②拓展,开拓设计文化的多元属性、环保需求;③反思,检讨设计对于社会的正面和负面影响;④融入,设计过程透明化,建立人们对设计的高信任度;⑤参与,提高设计的民主化程度,鼓励用户参与创作交流;⑥进化,设计推动历史、文化、社会的发展[4]。此观点成为现在慢设计理论研究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从此,慢设计开始向世界发声,并且受到更多设计师和参与者的关注。
对于慢设计的概念,目前还在不断地丰富与修正之中。但必须肯定的是,慢设计不是“有形”的设计风格而是“无形”的设计理念。目前,有很多西方学者试图将慢设计与可持续设计、体验设计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慢设计”应该是关注人、自然及环境的平衡发展,且注重人文关怀的设计。如阿姆斯特丹slowlab创始人LUKE A F曾提出:“慢设计是以平衡个人与社会、文化及环境需求为宗旨的设计理念,是可持续设计更深层次的延伸发展。”[4]2003年他和STRAUSS C F共同成立了“慢设计”理论研究网站slowlab,并一直专注于完善和发展“慢设计”理论,为世界各地“慢设计”研究者搭建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得到国际研究者的广泛认可。该网站文章的普遍观点认为,慢设计理念深入发展了可持续设计理论,寻求设计系统元素的积极协同,从而增加了生活的丰富性与包容性。此外另一重要的研究组织Slow Design Common认为,慢设计应该贯穿创造性思维、生产和结果输出整个过程,秉承设计对人类和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的设计理念。西方有很多类似slowlab、slow design common等汇集了众多优秀的学者、设计师共同研究慢设计理念的组织,因而其成果相对成熟。然而在中国设计领域中,参与“慢设计”理念研究的人员众多,但研究成果却很稀缺,影响力较弱。其中,陈蕾颖等[5]较全面梳理了“慢设计”的发展与历程,并且总结出一套新的慢设计理论设计思想:①改变时间观念,建立可持续的思考方式;②学习大自然,建立犹如大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设计模式;③设计应尊重和汲取传统与地方的智慧,重视日常生活及人在设计中的体验,从而调整设计的中心;④设计初衷和产品要贴近使用者,做民主化、大众化的设计。另外,杜军虎[6]提出了较为新颖的观点:“慢设计理念是通过淡化产品的功能,从而增加人与外部世界的情感交流,帮助人们徜徉于精神生活中的人本设计。”笔者认为,“慢设计”可视为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体验设计、人性化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设计理念,更加强调设计的整体性与责任感,是以追求人们长期生活幸福为目标的“非物质化”设计。“慢设计”的出现不是为了遏制发展的速度,而是改善物质化消费时代和工业时代所带来的诸多设计问题,达到生活状态整体平衡与长期健康的目的。
“慢设计”作为从西方发展起来的设计理念,其与东方古老的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东方思想史上,思想流派主要有儒家、道家、佛家(禅宗)。这三家的思想核心中,有许多观念与慢设计思维有相通的地方,如道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观念,倡导崇尚自然,清静无为;儒家“中庸”的观念,倡导平衡和谐;以及禅宗“贵无、崇有、独无”,提倡自然、内在、超越的观念。两者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反映出东方传统哲学思想对“慢设计”的发展有着诸多潜在的启示。
“时间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就其本身而言,时间是均匀流动着的延续状态,不受外部世界变化的影响,具有绝对性;就其相对性而言,时间是以外部世界的事物或运动作为度量,而外部世界具有无限的物质形态,于是,时间就会发生变动。”[7]文中所指的慢设计之“慢”并不是以迎合时尚潮流的时间为考量,而是以设计是否可以平衡生产与生活所需,是否可以延长产品时效性为原则。慢下来,以更长的设计流程和更多的设计反思,实现精品化生产,延长其存在的寿命和价值;不因促进消费而进行不必要的生产,而是以改善现实生活为目的进行微调设计,为人们营造更为健康、理想化的生活状态。
慢设计关注产品使用过程中用户的心灵体验,注重人与物之间的互动交流,如饮茶时从茶叶的沉浮获得感悟,翻书时纸张给予皮肤的触感,共进晚餐时在摇曳的烛光中享受浪漫的时光。正是因为这些情景营造的“仪式感”,在相对慢的互动过程中,留有足够的反思时间,令使用者获得独特的心灵体验,品味生活的本真。慢设计通过对产品外观简化、质朴化及功能趣味化、人性化处理,有时甚至通过复杂的操作功能以增设情景刺激、提高参与度,引导人们有意识且愉快地使用,享受反思及深度参与的用户体验。
慢设计追求人、自然、环境的和谐,目的为平衡设计与个人需求、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消费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相比于其他同类型的设计理念,慢设计理念更具整体性、综合性,它注重设计过程中各方面的平衡发展,无论前期以改善生活为目的的设计思考,还是后期产品对生活产生的影响,它引导设计师应该以适度的设计原则,尽力平衡设计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慢设计理念在现代生活环境中不断反思,改善现有不平衡,发展新的平衡,不追求急功近利,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害。
慢设计理念作为一种观念,它更加注重人文生活的情怀,关注材料的人性、天性、诗性,关注设计要素的相对必要性。在“快时尚”服装出现“设计雷同化”“过度消费”“短暂性消费愉悦”等问题的今天,慢设计理念成为重要的“调节剂”之一,它引导人们走出盲目追求短时效益的误区,提倡为研精致思而设计。
“快时尚”品牌的服装,为了及时迎合消费者,试图走在潮流最前沿,产品的更新速度快,常常在2~8周内就可以完成整个流程。短时间、高效生产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容易忽视服装的人文情怀和社会效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粗制滥造、抄袭模仿成为了部分快时尚品牌产品的常态。当人们意识到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已影响社会发展时,一度被忽视的生态环境与消费市场污染问题,再次被重视起来。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众多服装品牌将慢设计理念引入自己的品牌文化中。
为了紧跟服装行业日新月异的更新速度,部分服装品牌商常以改头换面的仿制和追随为策略,减少产品研发周期与资金投入,试图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此举导致服装市场上似曾相识的款式越来越多。许多“快时尚”品牌企业认为,在“看颜值”的现代生活中,仅凭表面的视觉效果即可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提升一次性购买力,却忽视了保持购买者持久性消费更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一件徒有其表却无法给予消费者多重舒适体验的服装,极易成为“日抛”产品,产品的使用周期被人为缩短,由此加速废旧衣物的堆积,给社会和环境增加负担;同时仿制行为易造成品牌原创性缺失,使同质化审美疲累等问题日趋严重。快时尚服装引入慢设计理念,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找到有效的途径。倡导尊重本土文化的慢设计理念,能够启迪现代服装设计在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手工艺宝库中提炼民族化与时尚化融合的语言,以强烈的文化归属感探寻设计主题的多元化,面料、款式、工艺的多样化。同时,以服装为载体,本土传统文化以新的传承与发展方式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图1为国内服装品牌“天意”高端系列莨绸时装。它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茛绸为材料,在实现保暖遮蔽作用的基础上,兼具消炎止痒的独特功能,提高了服装的附加值,品牌因此有了独特的产品买点。品牌设计尝试将现代时尚元素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工艺创新性结合,既迎合了现代社会的审美特征,也发展出自身独特的品牌文化,使其不致迷失在片面追求款式、色彩、材质的“快时尚”浪潮中。
图1 天意高端系列莨绸时装Fig.1 TANGY high-end series of silk dresses
消费者对快时尚的追捧,促使商家以低廉的价格、侵蚀性的广告营销刺激消费,诱惑人们冲动消费。有些品牌为了比拼价格,压缩生产成本,频频出现面料、工艺等方面的瑕疵。这不但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也悄然损害着人类的健康。慢设计倡导设计用材的取法自然,倡导生态、环保材料的使用,追求原料可降解、生产无污染、裁剪节约,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在使用上,引导服装使用的循环性、多功能性,从而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如H&M推出的“旧服回收计划”,具体如图2所示。该计划回收的衣服或是被出售到全球的二手市场、或是被加工成新的面料纤维,亦或是用于产生新能源。同时H&M品牌通过研究原料的可循环性,以缓解快时尚带来的生态污染问题。在容易被诱导而产生无节制购买的消费时代,消费者应该明确生活的切实所需,以明智的选择平衡消费与生活的关系。设计师应当调节人与生产及自然的和谐平衡,引导消费者从冲动的“快”消费回归理性的慢生活中[8]。
图2 H&M 2018年春夏旧衣回收项目 Fig.2 H&M reclain projects of old clothes in spring and summer, 2018
流行趋势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但并非具有必要性。某些“快时尚”品牌习惯顺应流行趋势进行设计,这样的服装往往只会带给消费者当季短暂的愉悦感,此后则往往会被丢弃。为数不少的设计师更愿意不断寻找各种流行卖点,而不是从衣—人—社会—生态的角度进行深度开拓性、调整性设计,延长产品的物理和生态周期,以求设计过程的环境友好性。这种快设计模式不仅容易造成参与构建新型生活方式类服饰的缺失,背离设计让生活更美好的初衷,而且会忽视人与社会的真实需求。在物质生活尤为丰富的时代,作为人类第二层皮肤的服装,已经不仅需要满足人类基本的保暖遮挡需求,同时还应增加与人的情感交流,激起人们的“惜物”情结。通过衣物的品质让人们真切感悟自然生活的存在,享受生活的给予与细节。图3为茵曼2016春夏“你要几分甜”服装秀。它的主题设计灵感来自生活点滴情感,或是人与动物的依恋感、或是情侣之间的甜蜜感、或是阖家相聚的欢喜感,选用“惬意下午茶”般的奶油白、“浪漫少女心”般的杏花粉、“亲人欢聚”的纯正红的服装,以色彩来表达情感,搭配柔软亲肤的天然面料和纯粹简单的款式,加之精心处理的细节,服装仿佛记录了一段美好的故事,承载并传递着快乐。
图3 茵曼2016春夏上海时装周Fig.3 Inman spring/summer 2016 Shanghai fashion week
“慢设计”的理念倡导对真实生活所需的认识,开拓设计文化的多元属性、环保需求;反思、检讨设计对于社会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使设计和消费的过程更为透明化,建立人们对设计的高信任度;提升设计的用户参与性;让设计成为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慢设计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人本主义观,可以帮助人与环境及文化处于和谐友好的发展状态。将慢设计理念引入服装设计中,以适度可持续的发展观、情感化的互动体验、返璞归真的设计风格、研精致思的设计态度,促进服装风格样式的多元化、功能的人性化发展,延长服装使用的生态时效性,为解决快时尚服装现存问题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