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岗
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矩阵式多阶协同培育机制研究
周云岗
(厦门华厦学院商务与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24)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出现了重项目、重竞赛成绩的锦标主义功利倾向,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应主动回归教育初心,发挥推进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政校协同、家校协同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强化创业价值引导和思维训练,激发创业潜力和激情,构建矩阵式多阶协同培育模式。在创业萌芽期通过打通创业基础知识,凝练创业价值引导;在创业成长期以发展成效驱动学习与训练体系的构建,强化整合作用和集成效应。在创业成熟期以实体项目运行促进学生完成解构者向建构者的转变;在创业转化期,以综合服务构建校园到企业的无边界共同体,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多阶协同;培育模式
当前,高校持续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创业起航计划,引入社会资源,举办“互联网+”“创青春”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建设高校创业园、校校联合的创意园、校地协作的众创空间、校企共建的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从单纯的知识普及拓展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系统教育,从“以创业带动就业”进入了“双创”驱动发展的新时期。“创客”“创业明星”成为大学校园的新时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成为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能之一。
2017年6月,《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蓝皮书》(下称《蓝皮书》)发布,《蓝皮书》相关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仍以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招生就业部门等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和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为主,相当一部分高校是接到教育部文件后仓促启动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形式多样的课程,举办活动,组建社团,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为主。投入不足、师资匮乏、缺少专业性的指导和服务是现存主要的问题。但就在政府积极推动创业、市场全力驱动创业、学校努力助推创业、社会广泛扶持创业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热情却并没有如预期般的高涨。在校生创业率仅提高了1.8%;毕业生创业率也只提高了1.3%[1]。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在迅猛推进的过程中,呈现出的重项目开发轻教育基础,重竞赛成果轻素养培训,重实战成绩轻价值引导的锦标趋势,使得高校师生热心开发项目做融资,挖掘有资源的师生树典型,使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向改造科技园、打造创客空间,聘请创业导师等容易立竿见影的措施[2]。在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表面繁荣的背景下,如何坚守创新创业教育初心,突出教育成效,是当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学习。创业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创业者不断学习并积累的过程。创业教育的功能在于挖掘学生创业的潜力,核心价值在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将创新创业相关知识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助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有效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实现知识传授向能力素质培养的主动转变。虽然实际参与创业的学生是少数,但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却是每一个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不能是由学校包办或者单纯依靠学生的创业激情,而是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更加开放地促进政府、企业、社会、家庭等多元协同,共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应用技术大学是针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从事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的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服务高质量就业,促进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3]。具有紧密联系并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建立灵活学制以满足学习者需求,面向企业现实需求进行应用性研发创新,与产业发展联系密切,实现人才培养一体化等显著特征。因此,在应用技术大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在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推进高校之间,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高校与家庭之间的协同,建立系统优化、合作多样、交叉培养、产教融合新机制方面具有独特的先天优势。通过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家庭资源等协同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以更快速地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更直接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在获取更多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输送更多的地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获取更多的政府支持与企业协作,实现互利共赢。
厦门华厦学院于2015年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后,根据产业、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基于应用型人才需求和技术研发的共同目的,与厦门市中亚城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华厦众创空间等省市级众创空间合作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育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按照创业成长生命周期分为创业萌芽期、创业成长期、创业成熟期和创业转化期等四个阶段,通过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价值协同、创新创业实训与科研协同、创新创业实验与竞赛协同、创新创业孵化与导师协同、创业公司与共同服务协同等六条路径,以教学改革促教学、促优化、促交叉实现学校内部的协同创新;以合作打破校际藩篱促共享、促转化、促融合实现校际的协同创新;以项目促体验、促孵化、促加速实现校企之间的协同创新;以公共服务平台促扶持、促评估、促融资实现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家庭资源四方协同创新,构建起符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和创业成长规律的矩阵式多阶协同培育模式。培育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矩阵式多阶协同培育模式
1. 以创业价值观培育为核心进行通识教育系统设计、课程开发、创意凝练和创业价值引导。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学习,核心在于创业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体系设计环节,主动打破专业、学科、院系的藩篱,进行交叉立体教学。在通识课程开发上,以创新导向为引导进行课程开发,建立系统性、体系化、综合性和可拓展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 进行创新创业智慧教学。通过规划、引入、推广各高校和企业大规模开放在优质线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为学生广泛兴趣提供选择。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建设公平开放、互联互动、智能高效的智慧教室,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线上学习知识点,线下参与社团与校园活动,在推动创意创新文化建设的同时,将通识教育理念深入到学生认知与价值层面,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持续打造立足于当前,面向未来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素质和能力,为其步入社会之后实施长远的创新创业梦想夯实专业基础。
1. 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融合”为支撑创建创新创业实验班,鼓励实验班的学员融入教师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进行体验式学习和自主性选择创业方向。实验班以成效驱动为核心理念的精英教育模式,从包括创业环境、理论与实务、实训和创业项目设计四个模块构建创新创业学习和训练体系。
2. 鼓励师生从不同学科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相互讨论交流,促使不同思维方法相互碰撞。强调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进行跨学科交流以整合创新行为,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实施多模式、重能力、累加式等多种考核形式,鼓励学生在持续的创新与创业训练中不断优化创业创意和固化创业意向项目。在整体学习内容设计中,实践类的课程学分和学时占60%以上,包括创新思维拓展、企业定岗实习、参与企业委托项目、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跟训、创业计划书撰写、参加商业竞赛、创业项目设计等多环节综合训练。
3. 建立灵活多样的创新创业学分认证制度。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学科及相关的科技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予以量化评价并转换成相应学分,可以与其专业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进行互换。
4. 广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邀请优秀创业校友和企业家校友,定期组织创业论坛、沙龙、讲座、访谈等活动。设立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本专业领域的艺术创意和创业实践活动;将创业咨询、创业教育、项目展示、创业集资、创业交流融合,发挥整合作用和集成效应,推动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1. 以训练、竞赛和成果孵化“三合一”为支撑进行项目化运营。以创业团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实训项目为依托,开放校内实验室,协调共享兄弟院校实验设备,实行可进可出的学籍管理机制、开放融合的多元发展机制、灵活变通的导师聘用机制、项目导向的成果孵化机制和自由宽松的创业团队创建机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实训,培育创业项目,积累创业人脉和经验[4]。
2. 制订和推广假期短期创新创业专项计划,借助厦门市应用技术研究院、合作企业、高校校内众创空间等实践平台,提供真实的公司经营环境,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创业—运营”的实现渠道,鼓励学生完成从“解构者”向“建构者”的角色转变,推动校企协作实现创新创业全链条贯通,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覆盖的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和实施创业的机会。
1. 依托政府和企业联合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开发交叉实验室、创新工坊、创业实训基地、导师工作室、创业心理辅导室等服务功能,为优质的创业团队和项目提供入驻众创空间的辅导和服务。
2. 依托本校的市级众创空间通过对接政府部门和合作企业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工商注册、人事代理、科技成果评估、知识产权申报、财税服务、法律服务、质量管理服务、和咨询服务等基础性公共服务和财政资金的扶持申领、融资担保、科技咨询、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配套服务。
3. 引入合作单位和创业校友的优质资源。通过创业沙龙聆听企业家的经验分享;通过参加扶持政策说明会以了解更多的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形势。通过创业团队联盟、创业心理团队辅导等形式为创业学生团队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指导;通过基础服务、特色服务的开展,形成智力、科技、人才、信息和平台、资源、资本的集聚优势,以打造“从校园到企业,从教学到实践”多元化的无边界共同体。
经过近四年的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矩阵式多阶协同培育平台创建成效显著。学校先后获批厦门市第二批众创空间(近2000平方米的公益性大学生创业创新场所),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专业群试点项目等省市支持平台和多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类)项目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也获得立项。100余家大学生科技型创业企业先后入驻创业园孵化,近500名学生投身创业工作,孵化创业种子项目近200个,孵化成功率近70%。在校学生和毕业校友开展基于所学专业和基于创新的创业人群比例不断提高,尤其是高科技、高水平创业学生比重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性、持续性、实践性和协同性得到了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取得了积极的教育效果。
[1] 北京中科创大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蓝皮书(2016)[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26-28.
[2] 孙方红,徐萃萍,鲍亚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特色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7(1):35-40.
[3]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文[EB/OL]. (2017-02-04)[2018-07-10] 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3/s181/201702/t20170217_296529.html.
[4] 苏世彬,黄玉林.“三加一”创业教育模式之创业通识教育课堂教学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4):78-82.
2018-11-29;
2019-05-09
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创业能力协同培育模式研究”(1629)
周云岗(1979—),男,浙江绍兴人,厦门华厦学院商务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系邮箱:zyg@hxxy.edu.cn
G641
A
1674-893X(2019)04−0135−04
[编辑:游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