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研究
——以厦门集美新城杏林湾湿地一期工程为例

2019-11-05 05:40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颜玉璞吕怡哲
城市建筑空间 2019年9期
关键词:集美杏林新城

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 颜玉璞 吕怡哲

1 设计背景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为贯彻落实国家精神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2015年1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厦门市入选为首批试点城市。新形势下,海绵城市是推动绿色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途径。经厦门市政府、集美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等相关领导的多轮调研考察,将厦门集美新城杏林湾湿地一期工程作为海绵城市试点工程,采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净”“排”“渗”相关技术,设计净水湿地,净化后溪河来水的水质,提升杏林湾水库沿岸的景观形象。

水质治理,海绵建设,在一个大势所趋、焕发活力的海绵城市建设时代,让集美新城杏林湾在国家战略、城市战略、集美战略中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项目概况

厦门集美新城杏林湾湿地一期工程(以下简称杏林湾湿地)位于集美沈海高速公路以南,杏林湾路以北,杏林湾水库沿岸区域,景观设计面积约20hm2。杏林湾水库水源主要来自后溪流域。后溪是厦门市第二大河流,流域面积209.3km2。由于上游及周边村庄污水系统建设滞后,雨污合流,导致后溪流域和杏林湾周边区域生活污染源、养殖污染源汇入杏林湾水库,通过水质数据分析可看出,后溪来水的水污染物主要为自氮、磷化合物,距离地表水IV类水指标要求差距较大。同时,由于杏林湾水库岸边的水动力不足,自净能力有限,水体富营养化,部分区域水体异味明显(见图1)。因此,通过建设生态化的湿地公园,改善入湖水质,提升沿岸水动力,营造区域开发建设所必要的水景观体系是十分必要而紧迫的。

图1 岸边水质现状

3 设计理念

针对场地的诸多挑战,核心设计理念是将湿地景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设计一个活系统,通过对自然生态水质的微治理及海绵技术措施的运用,为集美新城提供全面的生态服务,包括净化被污染的水,提供乡土物种栖息地以及科普宣传、审美启智等。从治水与美岸两个层面入手,将集美新城杏林湾湿地打造成集海绵建设、生态修复、功能完善、景观提升四位一体的海绵湿地工程新标杆(见图2)。

图2 规划总平面

3.1 策略一

构建“水质净化—蓄滞坑塘—地下水回补—库区水回补”多级多功能湿地系统,通过建设重力流梯田湿地、桥下湿地、叠水湿地、沿岸湿地,整合潜流和表流湿地技术,形成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水质净化系统,将后溪河劣Ⅴ类水,经过沉淀、曝气加氧、土壤和植物及微生物的净化,在缓慢流经湿地的过程中,得以净化至Ⅳ类净水,完成雨水收集、雨水回渗、水质净化、黑臭治理、营造水景5个递进层次的功能(见图3),同时,在库区沿岸水动力差的区域,通过布水循环、表流湿地、推流曝气机、微生物填料强化等技术措施,改善区域水体流动性,使静水变活水,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见图4),这实际上既是一个水净化系统,又是一个展示和开展科普教育的系统。

各类型湿地在充分尊重现状地形地貌的基础上,随坡就势,设计为层级式梯田湿地、叠水湿地以及深浅不一的桥下湿地、沿岸湿地,既可高效率净化水质,又兼具突出的景观效果与湿地科普示范作用(见图5)。在植物配置方面,注重利用乡土植被营造自然湿地,大量的禾本科湿生植物和野花组合,构成绿色基底,成为丰产的生物固碳基础性植被;合理利用地形,对适宜不同水深的多种湿生植物,结合其生长特性与共生性进行优化配置,营造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充满自然野趣的湿地乐园(见图6~13)。

图3 多级湿地系统工艺流程

图4 沿岸水动力提升工艺流程

图5 梯田湿地与叠水湿地剖面示意

图6 梯田湿地鸟瞰效果

图7 梯田湿地建成实景

图9 叠水湿地建成实景

图10 桥下湿地效果

图11 桥下湿地建成实景

图12 沿岸湿地效果

图13 沿岸湿地建成实景

3.2 策略二

设计基于景观形象,在沿库区狭窄的场地上营造丰富的景观空间,将湿地地形与岸边乡土乔木结合,创造出一个相对幽静的沿岸湿地景观,在喧闹的环境中营造了一片僻静的场所。各类型湿地纵向由上游而下,蜿蜒曲折,空间开合多变;横向自陆而河,一波三折,在狭窄的断面上,创造了丰富的竖向空间层次。湿地间设计了一系列亲水栈桥、平台,使其穿梭于梯田田埂之中、湿地绿岛之间,形成具有弹性容量的步道网络,为游人营造了丰富的滨水体验及审美空间;结合场地设置科普牌,对湿地水质净化的流程、动植物生态系统的演变等水环境治理相关问题进行讲解、科普及宣传引导。通过工程实施,实现湿地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与科普功能的共同发挥;同时为鸟类、鱼类等生物提供适宜的生活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环境。

4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科学、系统地解决水问题的策略,建设海绵型生态基础设施既是治水的核心,又是实现“海绵城市”的关键。海绵型生态基础设施集中体现在:建立生态型的湿地净化系统,展示生物净化的生态文明理念;缓坡驳岸、抛石驳岸、木桩驳岸的生态友好型设计,改变常规防洪工程的理念和做法;溪谷底部以黏土作为防渗材料,使水体和湿地具有良好的生境;大量乡土物种便于水体净化和生物生产,并实现低成本维护。

通过设计师的不懈努力,厦门集美新城杏林湾湿地一期工程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自然净化功能的湿地系统,让自然做功,利用自然的自我调节和净化能力来治愈工业时代留下的环境问题。

项目名称:厦门集美新城杏林湾湿地一期工程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李存东、赵文斌、刘环

景观主创:颜玉璞、张景华、贾 灜、冯凌志、王 婷、张文竹、陆 柳

开发团队:厦门特工开发有限公司

摄影师:刘 环、吕怡哲

项目地点:厦门市集美区

项目面积:约20hm2

完工时间:2018年

猜你喜欢
集美杏林新城
杏林组曲·蜀医经
杏林组曲·天使赞
杏林组曲·学子赋
杏林组曲·寻原曲
珠江新城夜璀璨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长江新城
智慧新城,和未来的那座桥
悼念许集美同志
勿忘初心不改其乐——许集美同志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