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 向着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进
——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八十周年

2019-11-05 11:56许定河徐书贤
中国医院院长 2019年19期
关键词:附院南昌大学联体

文/本刊记者 许定河 徐书贤

每一次划归都肩负着新使命,每一次更名都面临着新征程。八十年来,一代又一代南大一附院人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937年,战火硝烟下的中华大地,医学界爱国人士的大爱豪情在赣江之畔磅礴生发,他们倡议要创办一所由中国人建立的医学院校,与外国教会医院匹敌。由此,中国第一所五年制国立医学院——中正医学院诞生。

“1939年中正医学院西迁云南昆明,与上海医学院在昆明市内合设门诊处,与红十字会及上海医学院在白龙潭共建昆明郊外医院,这是我们医院的前身。八年抗战,七次搬迁,1958年后,医院由一所部队医院转为地方医院,前后历经11次易名,于2005年最终更名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大一附院’)”,现任党委书记舒明向记者讲述着医院的前世今生。

今年是南大一附院建院八十周年。从1939年初创辗转各地,经历了战争和炮火的洗礼,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激荡,在医改风云中开拓创新,南大一附院从一家仅百余名学生、几十张床位的医学院发展至今,现拥有6100张编制床位、2个院区,正朝着集团化医院方向发展前进。

八十年来,该院从科室单一化到拥有46个临床、医技科室;从门诊量微小、手术量有限到年门诊量278万人次,手术量6.9万台次(含介入手术);从缺乏科研中心到拥有7个省级研究所,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院。

一代代南大一附院人,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洗礼,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前行。在院长张伟看来,八十年的长足发展,南大一附院是改革与改善同步进行的。

回首医院八十年历经沧桑的发展足迹,这不仅是一家医院伴随时代颠沛起伏的发展变迁史,也是中国医院探索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管理,到运营规划、信息化建设、医联体建设等,南大一附院传承历史,与时俱进,探索未来,这八十年,汇聚成医院求真务实,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清晰路径。

学科、人才两翼齐飞 医教研全面发展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南大一附院院长张伟擘画了新的发展蓝图,确立了新时期医院学科发展思路:“始终坚持学科发展,才是改善服务的核心,因此,我们要强化学科内涵建设,使医院整体水平同质化发展。”

南大一附院现有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一批省医学领先学科,集中建设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优势学科群,通过内部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构建学科良性发展的制度体系,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努力构建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学科体系,带动提高医院整体学科建设水平。

如今,国内许多知名医院逐渐意识到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有高原,无高峰”的问题,张伟表示,“医院的发展不可能撒胡椒面,要‘医院有重点、科室有特色、医务人员有专长’”。

为此,南大一附院对现有学科进行分类定位和建设,不同的层次划分、不同的学科定位、不同的建设措施、不同的考核目标,通过这几个“不同”,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发展重点学科,扶持培育学科,抓准学科发展方向,提升学科影响与服务能力。

人才是学科长远发展的基石。南大一附院有序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医院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永续动力。

医院营造了开放、包容的用才、引才环境,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为加大人才培育力度,该院出台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杰青优青培养工程”实施办法》等制度。

1 22019年9月17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洪涛正运用先进的4K 超清超大显示屏内镜进行手术,画面清晰,纤毫 毕现。

2 2019年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揭志刚带领学生们进行教学查房。

同时,在人才培养上,医院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助推技术创新与临床研究。近年来,医院实施临床研究与转化研究骨干培育计划,遴选出一批青年骨干,重点培育,培养了一批研究型医生和临床专家。多年来的人才聚集,加之人才成长沃土的培植,南大一附院人才数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目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选3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23人,国家卫生健康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充满生机活力、可持续的人才队伍成为南大一附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不竭资源。

人们常说,医疗是今天,教学是明天,科研是未来。在科研方面,南大一附院为创新管理体制,促进科技管理效能提升,制定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技架构体系》《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技成果管理办法》等制度,保证了科技项目规范管理,促进了科技成果链的产服有效结合,提升了科技成果社会服务效能。

此外,医院还推出了“优势学科群”培育计划,着眼于遴选与整合医院有较强科研基础的优势学科群,以项目资助方式围绕解决某一共性临床重大问题,跨学科跨专业跨平台深度融合,实施系统性集成性原始创新攻关。该院计划通过3~5年,培育出国家级项目、人才、平台、创新团队及国家级科技奖励,力争取得产业化突破。“特色学科”培育计划,则着眼于学科特色的系统性研究,旨在3年时间,培育出一批省部级科技人才、平台、创新团队、科技重大项目及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为“优势学科群”建设奠定培育 基础。

经过一系列机制创新,南大一附院连续3年作为江西省唯一一家医院进入中国医疗机构自然指数百强榜。近5年,医院获批纵向科技项目经费达1.42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直接经费7725.4万元,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项,数量和质量均再创历史新高,较2013年增长近4倍。近5年,发表科技论文37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12篇、中文核心期刊1428篇,最高影响因子达20.77。授权专利54项,出版著作近50部。近年来共获各级政府科技奖4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参与)、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0项。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吕农华团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治关键问题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荣获201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图为团队工作照。

1.42亿元近5年,医院获批纵向科技项目经费达1.42亿元。

以信息化为引擎 打造医疗服务新蓝图

信息化是医院腾飞的翅膀,也是南大一附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最强助力。

我国医疗服务发展正处在从“信息化”向“智慧化”过渡的关键阶段。张伟认为,未来,信息化和智慧医院建设将成为中国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互联网+医疗能提高医院管理的水平和精准度,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方便老百姓寻医问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改善就医体验。”

重视“互联网+”医疗,这一点在南大一附院领导层中形成共识,也是近二十年来几届领导班子持续不断地投入和发力的结果。

医院从1998年建立HIS系统,到2005年建设电子病历系统,先后陆续建设了检验、B超、内镜、手麻、PACS、自助等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从2015年开始,医院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整合各业务系统搭建集成平台和临床数据中心,建立了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医院信息系统。近年来,南大一附院强化了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了信息管理制度。

目前,该院信息化先后通过了国家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五级和国家医疗信息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五级乙等,2018年获全国HIC(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排名第18名。

南大一附院致力于打造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全流程、全周期、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所有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围绕着“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核心”的宗旨展开的。

不仅在于技术革新,更在于新的信息化产品在医疗服务中与使用方——医生及患者二者之间的磨合、适应,为了使信息化产品更好地为医疗工作服务,不断提高患者就医体验与获得感,该院信息处的工程师常以普通患者身份挂号就诊,从患者的视角来检视自己设计的产品,在就医过程中找准信息服务各个环节的痛点,不断整改提升,努力做到“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和医生少跑腿”。比如,该院通过搭建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和检查预约平台,将全院的检查资源进行了统一管理和调配,使患者拿到检查申请单的时候就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检查预约时间和地点。患者不需要再到各个检查科室去做任何登记即可完成预约检查,让患者能精准到具体时间点进行检查,缩短患者看病流程,节约诊疗时间。

同时,基于5G带来的信息化便利,医院还率先与中国电信江西分公司签订“5G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打造“智慧医院5G联合实验室”。在江西省率先开通5G基站,以打造“智慧病房”为开端,积极探索5G技术在院前急救、远程会诊等领域的融合应用。

南大一附院党委书记舒明十分肯定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带给医疗行业的促进作用。“我们重视人文,因为传统的诊疗方式是根本,但是现代化技术也很重要,这使得诊疗精准度和诊断率更高,只要对患者有好处,我们都愿意去积极尝试。”这是有着八十年历史的南大一附院开放包容的一面。

1 2018年3月28日,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组织省直医院院长参观南大一附院改善就医举措。图为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传美在自助机前参观医院自助就诊流程。

2 2019年2月26日,南大一附院省内率先与中国电信江西分公司签署5G 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国家首批5G 业务创新试点单位。

医联体体系升级 重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站出来,敢于担当勇挑重任;沉下去,助力基层服务民生;守得住,不忘初心甘于奉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秉承“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南大一附院在医联体建设中被赋予了更加厚重的使命担当和责任,这也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添上了无愧于时代的重重一笔。

以什么样的方式建设医联体能使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真正提高?如何将大医院单方面的“输血”转变为基层医疗机构的自我“造血”能力?如何使基层医疗机构被动参与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主人翁”?如何使三甲医院的帮扶直击基层医疗“痛点”?……南大一附院在践行医联体建设中给出了详细的答案:以医疗集团体系升级、远程医疗保障升级、专科联盟服务升级“三升级”为切入点,做实、做细、做优“三类”医联体,加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基层服务能力提升。

针对各家医联体单位的具体情况,南大一附院采取不同的医联体合作方式,帮扶基层医院,促进优质资源下沉。以井冈山市人民医院为例,南大一附院与其采取的是托管型医联体建设方式,即从医疗、护理、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对其进行托管,提升医院综合实力。井冈山市人民医院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需求,南大一附院结合当地“疾病谱”进行评估,派出由不同临床科室组成的工作团队,采取“252”长期驻点式帮扶,即派驻2名具备副高以上职称、博士学历的临床骨干担任执行院长和副院长全面参与被托管医院的内部管理,派遣3~5名临床专家参与科室建设,派遣2名护理人员提升护理质量。为保障驻点人员“下得去”,医院还对所有下派院长上“半级”,下派医务人员提“薪资”,鼓励医务人员帮扶 积极性。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结果,在南大一附院托管以后,井冈山市人民医院出院人次同比增长53.3%,手术人次增长178.6%,药占比下降7个百分点,业务收入增长78.9%,填补了多项新技术运用的空白,三四级手术占比达51.3%,该院职工满意度从20%提升至98%。

另一方面,南大一附院广泛布点,通过远程医疗为基层患者提供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该院积极建设远程医疗的“软”“硬”终端,以医疗信息共享为基础,搭建“1+8”远程会诊中心。其中,1个综合中心,供给远程MDT,同时,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影像科等8个科室设置远程会诊分中心,实现了“信息多跑路、专家多指导、下级医生多学习”的转变,提升了临床科室远程医疗平台的利用率。

同时,为使远程会诊机制能够及时、高效地运转,医院健全“四大保障”,建设“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远程医疗专家库”,461位副高以上专家联合提供服务;突出时限制,普通会诊24小时,急会诊2小时,点名会诊一周安排;远程综合会诊、远程专科会诊、远程手术示教等各项服务均对医联体成员单位免费开放。

2018年,共有61家县级医院享受到了南大一附院30余个临床科室、280余名副教授以上职称临床专家的会诊指导,完成550余例远程疑难病例会诊,开展远程教学240余次,向基层推广新技术60余项,2.7万人次基层医务人员受益。

2018年11月23日, 南大一附院与井冈山市人民政府举行共建医联体签约仪式,正式托管井冈山市人民医院。

在专科联盟方面,南大一附院通过服务升级,构建多元合一的服务模式。舒明表示,“专科联盟发展的初心,在于拉齐地区间诊治水平,多个省级联盟为各地医疗水平提升带来‘多元化’的服务。”

医院先后依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康复科等14个优势学科,打造了一批省级专科医联体,即“省级专科联盟”。围绕疾病的预防、诊疗、人才培养及临床研究,通过联盟可为各成员单位提供可供选择的“专科服务”。医联体充分利用南大一附院远程会诊平台的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疑难危重症远程会诊。对需要转入该院诊治的复杂、疑难与危重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在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连同“后续治疗方案”共同转回基层诊疗。

做实、做精、做强,成为医联体建设中最明显的特色,而纵观南大一附院的发展过程,更是每一步都脚踏实地。

几易其名,不变的是为老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的初心。

几更其址,坚定的是不断壮大、迈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决心。

每一次划归都肩负着新使命,每一次更名都面临着新征程。八十年来,一代又一代南大一附院人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今天,站在新的起点上,它再次启航,向着更美好的明天迈进。

猜你喜欢
附院南昌大学联体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专家集体跳槽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心电医联体建设需求分析及意义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重庆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成立大会召开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四川省人民医院:医联体求实效、接地气、惠基层
Making Cities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