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富军 浙江省温岭市新河中学
面对浩瀚的书海,面对极其庞大的人类知识体系,面对每天不断增加的阅读材料,读书这件事不得不让人发出“生有涯知无涯”的叹息。如果试着坐飞机到书山顶上看看是怎样的?我们也许会很满足,因为我们终生都很难一步步爬上顶峰。一个人的阅读过程是构建精神天地的过程,是灵魂的成长。阅读就是在书籍的指引下,让灵魂在精神的景区旅游,走得远攀得高,或长途跋涉,或峰回路转。
艺术的、文学的、宗教的、哲学的、教育的,种种知识构建而成的精神高度,让我们攀爬,又让我们继续建构。我们的建构是一点一滴的,能对原有建构作一点点补充、一点点矫正、一点点提高,那已经很不错了。而这一点点,也是要对整体有所涉猎并了解之后才能得到的。
庞大的知识体系怎样表达?怎样呈现在少年面前?一个人面对如此浩无边际的知识系统,面对自身发育成长带来的迷茫与探索,该怎样处理?一门学科,除了科学系统的论述外,文选是很好的载体,比如我以前所在的大学中文系,用朱东润教授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来授课,此外,教材中还有《西方文学作品选》《现代文学作品选》《文论选》《西方哲学原著选》等选本。我们读书只能有所选择,文选、文摘都是一种选择阅读。这世界有的是“兀兀穷年,皓首穷经”的老夫子,但纵然皓首,在专业之外,也只能大量接触文选文摘,通过介绍与片段粗略涉猎一番。
文摘、文选是学问的渡船,是登高的阶梯。上承大师,下接我们普通读书人。我们接触一位大名人,通常站不到巨人的肩膀上,而只能通过语录来聆听他们的教诲,然后通过几篇文章来认识他们,再后来才可能进行系统的研究。读书如交友,但这交的,不是酒肉朋友,而是心灵的朋友。心灵的层次、境界不是说上就能上的,语录让我们仿佛攀上了巨人的肩膀,让我们在这一点上感觉与他们并肩。我们背语录,我们“学而时习之”,我们坚持着向他们靠近,运用文摘理解语录,把我们的心灵与之融为一体,好像水涨船高,又好像久入芝兰之室熏染一身香味,不知不觉中我们渡向了学问的彼岸。这就是文摘的触觉。
当年有好多老先生,分门别类地做了大量的卡片,他们用那种硬纸片工整地、一字一句地摘录。当时,这无疑是严谨求学的象征,常让我们啧啧赞叹,佩服他们的阅读精神。如果细细地翻阅,通过卡片可看到他们的视野广阔,博大精深。而他们阅读自己每一阶段整理的卡片,都会有欣然之感。这种用自己的笔抄录下来的亲切感、获得感,是用鼠标一点瞬间滑过十万字的感觉所无法比拟的。越摘越爱,越爱越摘,加上书法特有的韵味,把求学、学问之美推向高度。就像现在越来越多的书法作品上墙一样,人们喜欢将一些语句摘录下来,请书法家书写,装裱好,挂于墙上,或置于案头,每天诵读,每天与之神通,滋补精神,获得美与智慧的体验。阅读书法作品是最美的阅读,本质怕还是文摘阅读。把自己的文摘卡片经常翻翻,从一张两张三张到一叠一抽屉一书柜,蓦然回首,学识随文摘叠高了,精神也随着文摘成长了。
我们没必要像老先生那样一字一句地抄,因为现在有电脑了,我们为什么不用先进的东西呢?对我们来说,摘录的数量不是问题了,质量却需要突出。在书山中阅读就像旅游,而文摘是辗转的驿站,是小屋,是港湾。《读者文摘》《意林》《青春文摘》等文摘类期刊总是最畅销的,说明这些文摘最能触碰到人们的心灵。《新华文摘》《书摘》,则是大量知识分子钟爱的。
文摘最先是画线,圈圈点点,进一步就是点评,就好像雁过留声、人过留痕。再进一步应该是读后感了。文摘是复制,互联网的本质也是复制,超速度的、巨量的复制,带给现在的人们以无限的知识空间,却也因此带来迷茫。文摘这种复制,是从迷茫的海量知识空间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空间,个性的空间。文摘向个性化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题。主题文摘应当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我的建议是,建一个文件夹,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库,或打印成纸质的,不断地将自己的文摘分门别类,形成自己的大小主题群。
有了文摘,有了自己的归类,平时大量的微信阅读、碎片阅读都可以纳入自己的框架,逐渐形成体系。有了文摘,可拒绝对八卦的沉迷,有了文摘,就好像生活有了方向。文摘是最简单的获得感。编成文摘集子,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马上丰富起来。“知识占有”与交流是很重要的,就像孩子喜欢与伙伴分享自己独特的感受一样。所以,还可以建立博客,或把自己的文摘编辑成阅读资料,推广出去,互相交流,形成同学间的读书圈。圈子有社会助长效应。
有了文摘,我们的读书就不是智力游戏,而是求真知,知行合一。
最后,附上我做的一点文摘,来自《黑格尔传》。
黑格尔是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一生研究精神,其哲学体系庞大,这要得益于他中学时代的广泛阅读。我们从美国作家特里·平卡德著的《黑格尔传》(商务印书馆,2015年7月第一次印刷)中可以知道,他中学时就养成了做文摘的习惯。
(P10上中)极其平常的是在日记里他总是对各种书籍做大量的摘录。不过在日记中全把自己的感情深藏于心底,也没有写下(只有一次除外)青春期男孩对女孩的默默思念,以及人们可能期待的少男少女的所思所想之类的东西。黑格尔的日记清楚地表明他见书就读如饥似渴。
(P12上)较之不管黑格尔在文学欣赏方面可能是多么成人化,更有趣的是日记中黑格尔对阅读的不同书籍做的那些摘录,因为它们不但透露了他正在阅读的书籍,而且透露了他那时在思考的各种东西(或至少透露了他自己看来想要思考的内容)。举例来说,他对一本世界史著作广做摘录,他表明自己在解读现代作者例如克洛普托克。他也对德国启蒙运动中各种不同的人物做了摘录。在所摘的很多段落中,他把属于“启蒙运动”作者的各种段落重新抄写出来,写下自己对以下问题的思考。
(P13下)十分有趣的是,黑格尔在斯图加特时期(高级中学时期)也似乎至少朦胧地注意到了康德哲学,而考虑到康德哲学的难度和黑格尔还很年轻,他对康德哲学说不出所以然也是情有可原的,人们也完全不必质问他是不是真懂康德哲学。他摘抄了一些论述康德哲学的作者的论文。
以上内容都是对黑格尔在中学时期勤奋摘录的记录。对自己读不懂的康德,黑格尔也做了摘录。摘录一些自己感觉似懂非懂的东西,反复琢磨,这是一种很高的阅读品质。黑格尔读中学时借文摘站到了巨人康德的肩上,最后成为历史上与康德齐名的哲学家。
同学们,我们现在做文摘阅读,资料的汇编、收集,目的也在此。将来你们在大学写论文做选题,以及踏入社会开创事业的时候,会体会到现在的努力没有白费。也许,良好的文摘习惯,在接下来的高考三位一体面试时就会发挥它的神奇作用。
如若不信,不妨一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