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卫·芬奇电影中的视觉隐喻

2019-11-04 06:10陈远征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芬奇大卫

陈远征

摘要:视觉隐喻是影视视听语言中较为高级的表达方式,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电影的内涵,丰富电影的层次,并能够表达出声音语言或画面本身难以描绘出的思想与情绪。而作为悬念大师的大卫·芬奇尤为擅长此法,他电影中精妙的视觉隐喻常常能引发观众和影评人们不断的讨论,成为了当今影坛的佳话。本文将以《消失的爱人》为例探讨大卫·芬奇导演电影中的视觉隐喻技巧。

关键词:视觉隐喻;大卫·芬奇;消失的爱人

隐喻是人类最原始的思维方式,它源自于人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是人类认识和描绘世界的重要武器。视觉隐喻能把抽象的理性思维结果转化为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并传达给观众。对于电影来说视觉隐喻通常是指电影的创作者使用景别、角度、色彩、构图、背景等视觉元素的造型与排布,来隐喻导演对剧中人物或事件的态度。

视觉隐喻通常是通过潜意识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观众,如用大仰角拍摄人物时,观众会感受到人物的高大,进而可以产生出对人物的尊敬或畏惧的情感,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导演的影响,渐渐的沉浸在导演所营造的光影世界中,成为导演思想的追随者。因此,电影中的视觉隐喻通常是不能直接获取,而是潜在的,甚至是难以到达的,但当一些观众能够解读出导演埋藏在影片中的视觉隐喻,无疑像在沙滩上寻到了宝石,会给观众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随之而来的成就感,也能够很好的增加观众观影的兴趣。作为视觉隐喻大师的大卫·芬奇导演对视觉隐喻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通过对他电影中视觉隐喻运用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世界一流导演精湛的刻画人物技法及对人性的独特认识。

一、黑暗与真相

在影视作品中故事发生的环境常常是向观众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给观众观看电影提供背景资料。但《消失的爱人》中的环境因素除了告诉观众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外,还起到视觉隐喻的作用。

这个电影中有50%以上的场景发生在夜晚,80%以上的场景以黑暗为主。大量的黑夜让电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气质,为故事展开提供了基本的氛围,同时也暗含的芬奇导演想要展示的主题。影片看起来是一个有关婚姻的故事,开始像一个爱情童话,女主角艾米是一个典型的“白富美”,家境优越,名校毕业,与一个来自美国西部的平凡男子尼克相爱并结婚。然而与童话不同的是,结婚之后,当爱情的激情褪去,再加上生活的重担,两个人的情感渐渐的由相爱转为冷漠,又从冷漠转向憎恨。当艾米终于发现尼克出轨时,她决意策划一起对自己的谋杀案,并嫁祸给尼克,此时电影开始像一部悬疑剧。随着剧情的发展,被嫁祸的尼克陷入了泥潭,而躲藏在幕后的艾米也遇到了困境。当艾米在电视上看到尼克面对镜头侃侃而谈时,尼克此时表现出的她所希望的风度,对着摄像机他承诺要改变自己,并永远爱艾米。这让艾米重新爱上了尼克——尽管她深深的知道一切都是虚假的,但她愿意用虚假来填充自己内心的不安与欲望。为了回到尼克身边,她杀死了疯狂爱着她,但企图占有她的德西,并伪造了德西绑架她的证据。此时,电影变成了惊悚剧。最终,艾米成功的骗过了世人,回到了尼克身边,然而熟知真相的尼克又怎会爱上如此心机深沉的杀人犯妻子呢。艾米便威胁尼克,强迫他接着扮演一个好丈夫的角色接着爱她,即使是假装。出于愧疚、恐惧和软弱等原因,尼克屈服了。于是,在影片的结尾两个人变成了“恩爱”的夫妻,像电视机前的观众宣告两人有了孩子。这时,电影转成了讽刺剧。结合剧情我们可以得出,芬奇导演使用大量的黑暗背景是有其多层的考虑的,在笔者看来大致有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环境的黑暗隐喻故事的黑暗与压抑。这是比较容易被联想到的含义,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与光明对立的黑暗常常被用作表现危险和邪恶,童话故事中的坏人永远生活在黑暗的地下或是阴暗的古堡中,在人们看不到的角落滋生邪恶的计划。电影中大量笼罩的黑色氛围让观众感到扑面而来的压抑与恐慌,让观众一瞬间就意识到这是一部不那么让人开怀的电影。果然,我们发现在影片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欺骗与背叛,有艾米与尼克的,也有艾米与德西的。

其次,黑暗隐喻人性的未知面。在白天,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与整个世界不可避免的链接在了一起,此时的我是社会中的我,或者说是“我们”中所展示的我。当来到黑暗中时,浓烈的黑暗将我与世界暂时的隔绝开了,此时的我或许才是真正的我,不需要过多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不需要考虑他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候的我是什么样子的呢?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消失的爱人》中的我变成了一个歇斯底里,脆弱敏感,又极度自我的人——艾米。

人类的黑暗面造成了社会的黑暗,芬奇的电影营造了一个冰冷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如此黑暗和令人绝望,人们只关注自己,如芬奇在电影中说的那样“人们都习惯于少管闲事。在女性强奸防护课程中,第一点就是不要喊救命,而要大叫着火了。叫救命,没人会理你的,大吼着火了,他们才会过来。”而芬奇电影的主角则常常孤独的矗立在这无边的黑暗,或被摧毁,如《七宗罪》中的年轻警官米尔斯;或被同化,如《消失的爱人》中的艾米。那如何与黑暗中的自我相处,去压制并改造那个陌生的自己呢,最终让世界变得美好呢?如何去芬奇在电影中试图寻找一些路径,而通过对一些隐喻信息的解读我们似乎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视觉隐喻之光明

或许有人会说对付黑暗最好的办法是走到阳光下。当你走到阳光下时,看起来一切都是光明的,然而当向下看,你会看到更浓烈的黑暗。芬奇导演自然也设计了相应的环节,去探讨如何去对抗黑暗。电影中有两段场景集中的使用了较高的曝光,这两段场景的光明事实上就是芬奇导演设想的对抗黑暗的两种方案。第一段是艾米实施复仇计划的段落,这一段落的艾米完全沐浴在阳光中,或许在艾米心中打破压抑黑暗婚姻的最好办法彻底的毁灭它,她也是如是做的,直到此时,观众对艾米仍是怜惜多一些,对艾米的复仇计划很多观众也感到无比的畅快。然而当做完这一切,逃离以后的艾米一个人躺在游泳池旁品味复仇的快感时,阳光洒在她脸上,我们并没有看到解脱的快乐,更多的是空虚与愤恨。由此可见,以黑暗的手段打破黑暗是不可取的。第二处出现较高曝光的是影片的结尾,在阳光下杀人者艾米回到家中,享受众人的欢呼,艾米身体沐浴在阳光中,内心却屈服与内心的黑暗。此时的阳光以不是光明的象征,而是谎言编织的幻境,然而对于艾米来说,已经无所谓了,因为她已经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真相”了,至于是不是真实的,谁在乎呢。

电影中的大众总是会被各式各样的谎言所欺骗和操纵,来回的变换着阵营,时而是吃瓜群众,时而批判对妻子的失踪无动于衷的丈夫,时而又被丈夫在电视上的诚恳道歉所感动。人容易在美好的谎言中沉沦,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大众如此,愚弄了大众艾米也何尝不是如此呢。就像《盗梦空间》中沉溺于梦境的人一样,为了躲避现实中的困境,永远不愿意醒来。《消失的爱人》中的光明是虚假的,大卫·芬奇无情的戳破了真实的幻境,给我们揭开了真相的一角,他用极端残酷、沉闷、绝望的故事强迫我们去认识生活的另一面。既然摧毁黑暗和融入黑暗都是不可取的,那如此才能战胜黑暗呢?芬奇又尝试了另一种方法。

三、十字架与宗教

西方电影中宗教往往是万能的法宝,能够解决一切困惑和问题。宗教也是芬奇导演电影中的重要因素,从处女作《异性3》到成名作《七宗罪》,再到如今的《消失的爱人》,我们总能在芬奇导演的电影中找到各式各样的宗教隐喻,从《异形3》女主角雷普利牺牲自己跳入熔炉,时的十字架姿势,到《七宗罪》中滂沱的大雨,这些都蕴含着宗教的隐喻,十字架象征拯救,大雨暗和基督教洪水灭世的故事,隐喻审判。到了《消失的爱人》宗教的因素就更加隐晦甚至隐蔽了,当艾米告诉尼克婚姻就是相互控制、相互伤害并強迫尼克跟她一起下楼接受采访时,在大仰角中,我们看到了艾米背后的天花板上两个横梁组成了巨型的十字架。当然,此时的十字架显然不是指艾米获得了救赎,更像是对宗教力量的嘲讽,在芬奇电影中宗教或者说是神灵也并不能拯救世人。

透过芬奇导演的电影,我仿佛能看到一双冷峻的眼睛,默默注视着人间的爱与恨,真诚与欺骗,美好与残忍。虽然他电影中对人性的隐喻偏向阴暗、悲观,甚至有些偏颇。但在电影中创作出一个世界,演练人存在的种种可能,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清自己,或许是展示黑暗最好的办法吧。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

参考文献:

[1]陈仕国.电影:存在的视觉隐喻——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电影艺术品位与大众趣味的契合[J].创作与评论,2013(4).

[2] 胡戈.浅析大卫·芬奇黑色电影的艺术特色[J].大众文艺,2019(9).

猜你喜欢
芬奇大卫
昨天的鸡蛋
疯狂星期二
大卫,不可以
大卫,不可以
找一只驯鹿过圣诞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三)
达·芬奇睡眠法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