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虎食女魃”墓葬画像与汉代巫仪关系

2019-11-04 06:10张垚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9期

摘要:汉代墓室壁画中常见巫术仪式的内容,其中就有一类以“虎食女魃”为题材的画像。本文就河南洛阳烧沟61号西汉墓壁画《神虎噬女魃图》,探析“虎食女魃”墓葬画像之于汉代巫术仪式的出现原因、内容来源、图像画面解析、文化内涵及其影响,便于今人更加了解巫术仪式用于墓葬画像的方式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与自然灾害抗争中以巫术寻求庇护的智慧。

关键词:墓葬画像 巫术仪式 虎食女魃

汉代“虎食女魃”墓葬画像为中国古代巫術仪式的图像化反映,以“神虎”和“旱鬼女魃”为画面表现对象,古代社会对于自然的无上原始崇拜以人类的精神巫术祈祷相结合,赋予此类“虎食女魃”墓葬画像扑朔迷离的幽冥神秘感。其中就以河南洛阳烧沟61号西汉墓壁画《神虎噬女魃图》最为典型,其绘于墓门门额上,与其隔墙上方的《傩戏图》相互印证汉代巫仪,寓意深刻,内涵丰富。

一、烧沟61号汉墓“虎食女魃”图像画面解析

河南洛阳烧沟61号西汉墓门额上的“神虎噬女魃”壁画(图1-1)长0.45米、宽0.52米,整幅壁画的右侧漫漶,可见部分为群鸟乱飞,左侧树木焦枯,树杈上缠有女子的头发,树干上挂一件红色的衣物。树下躺一裸体女魃,右臂上伸,做挣扎状,两乳下垂,闭目扬手。女子的身上站一只凶猛的羽虎,右爪按着女子的头,正吞噬女子的左肩。女子的裸体皮肤呈紫灰色。画面中央偏上处,有一高浮雕羊头,气势宏伟,装饰感强烈。

这幅壁画设色也具有西汉典型的特征。黑、黄、红色三种色彩通行于西汉,尤其被贵族常使用,而这三色皆体现在烧沟61号汉墓“虎食女魃”图中,体现西汉壁画的设色特点。

综上,洛阳烧沟61号汉墓壁画《神虎噬女魃图》具备了西汉典型设色风格以及画像空间叙事的条件,画中的形象主要有三个:一是旱鬼女魃,二是生双翼的虎,三是高浮雕羊,其内在联系为神虎食旱鬼女魃,羊寓意吉祥如意,反映的就是神虎吃旱鬼女魃的故事。

二、烧沟61号汉墓“虎食女魃”墓葬图像出现的原因

(1)对自然力的未知

西汉人关注自然规律的永恒运转,试图在易变的世界中寻找合理解释,探寻世间万物的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儒家在官方学说中获得了胜利,大兴儒学,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即相融,并互相渗透的关系。人对于自然充满无上敬畏,也以神话轶事解释当时无法寻找科学依据的现象,烧沟61号汉墓“虎食女魃”图像就是将“旱灾”认为是女魃作祟,对自然力的未知愚昧,得以巫仪与上天神灵沟通,祈求驱除旱灾,迎来丰年。

(2)“虎”动物形象的原始崇拜

“虎食女魃”图像中出现虎的动物形象,是亘古洪荒的原始图腾崇拜,虎是“四神”之一。在汉代人的阴阳观念中虎又属于“阳物”。据阴阳相克的原理,既为阳物,可以消灭属阴的鬼魃。在汉代男权话语背景中,虎自然也就成为彰显男性力量和威严的代表性符号。在烧沟61号汉墓“虎食女魃”图像中,有肩生羽翼的虚幻之虎,这种翼虎是一种神话形象,正如同“如虎添翼”,以虎的凶猛震慑灵异。

(3)汉代巫仪的兴盛

鲁迅先生言:“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1而汉代巫仪同时在政府与民间中兴盛。汉代官方政府存在着一种“巫官体系”,据《汉官》记载:“太史待诏三十七人,六人治历,三人龟卜,三人庐宅,四人日时,三人《易》筮,二人典禳,九人籍氏、许氏、典昌氏,各三人,嘉法、请雨、解事各二人,医二人。”2民间则巫道乱法,巫师收入颇丰,多以鬼事求往生者,或风水之术以定家宅,亦或用于农耕生产等等。在“虎食女魃”图像的仪式就是人们以巫蛊之术驱除女魃旱鬼,求雨助农之意。

(4)厚葬观念的出现

汉代“事死如事生”观念深入人心,并且经济稳定发展,厚葬可以供死者在幽冥地府继续享用生前之物,作为死者权力与地位的一种象征。而且厚葬与汉代儒家孝亲伦理的推崇息息相关,古人讲求“尊尊”、“亲亲”,而坟墓就被看成是联结生与死的情感交界点,对于坟墓的精致壁画装饰则是其情感的外在表现。烧沟61号汉墓壁画《神虎噬女魃图》,记录驱旱之事,以其精美的装饰和明亮的用色传达着对墓主人的情谊。

三、烧沟61号汉墓“虎食女魃”图像内容来源

(1)驱旱巫仪的民间流传

“虎食女魃”神话传说很早就在民间流传,甚至至今在偏僻的农村还有此孑遗。神话传说连同民俗活动将结合,将远古神话用于现实灾难,尤其在是关乎国家民族、生命生息的农业中,先民们经历过无数次旱灾的摧残,旱灾像恶魔一样吞噬着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粮,于是人们把旱灾想象成鬼魃,编成故事,世代流传,并深深扎根于汉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流传后世。

(2)神话文献记载

《诗经·大雅·云汉》:“旱既太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3诗中指出了“如惔如焚”的旱情是旱魃为虐所致,没有叙事的情节,仅交代了旱魃对人类的危害。《大雅·云汉》是《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唯一一篇写大旱求雨的诗歌,周宣王二年至六年,连年旱灾,此诗即周宣王向上天求雨的祷词。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4由此可见旱魃原是一神女,为帮助黄帝伐蛋尤,神力用尽,不能上天,所到之处,干旱不雨。旱魃对黄帝有功,却对农业生产却不利,所到之处干旱千里,颗粒不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故出现打旱魃的行为。

而虎在汉画中是极为常见的一种瑞兽,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抟挫锐,噬食鬼魃。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5而“虎食人”的形象早在商代虎食人卣青铜器中就已经出现,以威猛的虎驱逐恶鬼,取避邪之用。虎添双翼,更增强了食鬼逐妖的凶猛神性。

四、烧沟61号汉墓“虎食女魃”画像中的巫仪活动

(1)雩舞

雩舞就是由巫通过舞蹈与音乐来打动上苍,祈求降雨。在先民的观念里,自然灾害、人为灾祸与人事、鬼神有密切的关系,而巫上通神界,下通鬼域,它可以利用舞和乐的形式打动鬼神,以消除灾难,于是就有了巫者雩舞的祭仪。烧沟61号汉墓“虎食女魃”画像出现一高浮雕羊首,可能是巫披着羊皮,头戴羊面具的雩舞形象演变过来的,寓意吉祥如意,招致并指挥着神虎吃食旱鬼女魃。

(2)曝巫、焚巫

曝巫就是以由女巫裸身曝晒,以感动天神降下甘雨,是一种自虐求神的方式。而烧沟61号汉墓“虎食女魃”画像中旱鬼女魃的形象,则有可能是由女巫扮演。女魃上身裸露,皮肤呈曝、焚之后的灰红紫色,女子身旁的树一已被烧得焦枯,树一上群鸟乱飞。那只凶猛的羽虎可能是另由一巫师扮演,它的行为是脚踏并吞吃女子,女巫以牺牲自我,自虐求神虎吃食,感动上苍,求雨驱旱。

(3)傩仪

烧沟61号汉墓“虎吃女魃”画像是典型的攘灾巫仪活动。戴面具驱鬼、打鬼逐疫,是一个大型的巫术活动。巫师们用羊皮、羊首佯装,认为戴上这些面具后被赋予了羊的吉祥,具有无比强大的驱鬼力量。

五、“虎食女魃”巫仪文化内涵和影响

通过烧沟61号汉墓“虎食女魃”画像,结合西汉的社会背景,可发现,它们是汉代先民与自然灾害互动的衍生品,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体现出旱灾长期危及人类的生存。“虎食女魃”画像反映的是汉代先民攘除旱灾的生活画面,表明当时的旱灾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汉代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代,自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至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这四百多年间旱灾竟有111次之多6。面对旱灾,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影响自然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求助于巫术来解决问题,以致巫仪活动繁多。

巫仪事实上是人类力量的神话化。从烧沟61号汉墓“虎食女魃”画像看,人类为了有效地控制自然环境,透过与主观臆想的鬼灵沟通,相信巫现超自然的神力能够驱除旱魃,改变干旱状态,使自己能够安稳地生存在客观世界。

“虎食女魃”图像中的巫仪之术演变至今,多以社火傩戏的形式出现。其中以河北邯郸市固义村的大型社火傩戏《捉黄鬼》最为显著。黄鬼则代表着洪涝、旱灾、虫害、疫病等灾异的人格形象,通过对黄鬼极刑处置的一系列仪式,表现了人民群众战胜自然灾异,确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世道安宁的美好愿望。《捉黄鬼》所蕴含的表现形式、寓意与“虎食女魃”图像不谋而合,同时表演人多从巫身披羊皮变为现代表演服,证明“虎食女魃”的故事至今仍孑遗。

六、结语

烧沟61号汉墓“虎食女魃”图像反映的就是神虎吃旱鬼女魃的故事,祈求驱除旱灾。学习研究“虎食女魃”图像便于今人更加了解巫术仪式用于墓葬画像的方式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与自然灾害抗争中以巫术寻求庇护的智慧。

注释: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载《鲁迅全集》第8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1页。

2孙星衍等辑《汉官六神》,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第1页。

3王秀梅译注《诗经(下):雅颂》,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年,第694-701页。

4方韬译注,《山海经》,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1年,第45页。

5王利器译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第117页。

6数据引自学者陈业新博士论文《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2001年。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载《鲁迅全集》第8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孙星衍等辑,《汉官六神》,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

[3]王秀梅译注,《诗经(下):雅颂》,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年。

[4]方韬译注,《山海经》,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1年。

[5]王利器译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

[6]陈业新,博士论文《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2001年。

[7]李世晓,《汉代的“虎吃旱魃”画像研究》,载《南都学坛报》第30卷第6期,2010年。

[8]戴建增,《汉画中的虎崇拜》,载《南都学坛报》第24卷第5期,2004年。

[9]倪龍娇,《洛阳烧沟61号汉墓壁画赏析》,载《淮南师范学报》第8卷第6期,2006年。

作者简介:

张垚(1996.11—),男,汉族,籍贯:浙江金华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学理论,研究方向:西方美术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