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灵敏
[摘 要]1937年后,战争的需要和文化环境的恶劣,将写实主义的油画推上了画坛的主导地位,画家们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创作了一批贴近平民,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凝结着炙热抗战热情的油画和宣传画。此时阳太阳、冯法祀、徐悲鸿、张安治等大批著名油画家来到桂林,他们为桂林油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未来的油画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发展依据。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这些优秀的绘画作品,既是服务抗日救国,宣扬革命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普及大众文化,进行民众美育启蒙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抗战时期;桂林;油画
中国的传统山水、花鸟画一直以它特有的意境、神韵光耀于天下,但写实能力终究不及西方油画,尤其是人物画方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从康有为到徐悲鸿等许多有志之士力倡引进西方的科学写实主义绘画体系,凭借着举足轻重的声望地位,以他们的言论积极推进着写实油画的发展,加上中国特殊的现实情况,要求提高写实人物画的水平,尽到文艺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功利目的。于是写实能力成为当时衡量画家的一个起码条件,写实油画也成了与西方科学一样具有进步意义的意识形态。普遍的国民艺术欣赏层次又与上述意识急切合流,为写实主义油画的枝繁叶茂提供了类似阳光、土地的外部条件。1937年后,战争的需要和文化环境的恶劣,将写实主义的油画推上了画坛的主导地位,打破了写实与现代画风平分秋色的局面。
我国的写实主义因抗战而抬头,写实主义绘画在中国传播,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活力,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抗战使得艺术的社会功能被强化,写实性绘画随着大众化文艺思潮的澎湃,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画家们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创作了一批贴近平民,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凝结着炙热抗战热情的油画和宣传画。
抗战要求油画必须直面人生,贴近社会,用写实的手法表现现实人生的存在状态,与时代感情水乳交融。要求创作者与表现对象的思想感情相一致,要求创作者体会表现对象的情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的审美趣味。虽然说抗战前大批写实主义的油画家也在努力接近民间,切入现实,但他们只是在象牙塔里抒发自己的怜悯之情,表现的大多是远离现实人生的传统题材如静物、肖像和风景。
战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打破了学院与社会的界限,为了顺应大众文艺潮流,大多数写实主义画家开始自觉地将艺术的视野从现实的静物转向火热的生活,从对技巧的关注转向对民众生活的关注,从对优雅的欣赏转向对纯朴的追求。画家们开始向现实生活投入更多的热情,他们开始用画笔塑造农民、穷人、学生、村妇、士兵、建设者等普通人的形象。画家从他们身上和他们的生活中,获得了丰富的感受。他们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来时,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艺术家应该走出象牙塔,与民众共鸣,与革命携手,完成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抗日救亡、通俗写实成为画家意识中的头等大事,艺术的多元探索被搁置一边,画家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起了根本性的变化。
抗战爆发后,需要用快捷、简便的宣传方式和手段,来唤起民众的抗战热情,在抗战初期,油画家们面对迅疾变化的战事和为抗战而艺术的强烈呼吁,有点力不从心、不知所措之感,战争削弱了油画家的主角意识。抗战初期,鲜见油画作品,就是有,也難见到成熟的作品,无论是在技巧上还是在内涵上都显得粗糙与肤浅。抗战使得绝大部分油画家离开了安静单纯的画室、学府,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创作状态和环境都是临时性的。好多的画都画得比较匆忙被动,在艺术表现上考究的不多,这自然影响了作品质量。
战争是迅疾的,油画材料、工具的特殊性和制作的程序性决定了它难以像漫画、木刻那样发挥作用。在那个连生活日用品都难以保证供求的年代里,要想获得油画的材料更是困难。就连当时的徐悲鸿也不得不自制猪鬃笔以代替油画笔。即使抗战进入第二个阶段,油画颜料依然困扰着大家,除工具材料外,当时的印刷条件也难以让油画家展示风采。即便是有宣传抗战的油画也难以被报刊杂志刊用,更难批量印刷。
战时的文化意识,规定了那种大众功能性和社会时效性以及政治宣传性。油画在木刻、漫画艺术的对照下,自感不切时代主题,没有起到唤醒群众、救亡图存的作用,于是在时代的召唤下,用短、平、快的宣传绘画代替了过去慢工细活的油画创作,通俗易懂代替了形式探索,一些油画家开始创作大幅宣传画“布画”,在于“布画”制作简便,更重要的是携带方便,卷起来就可以带到各地去参加流动展览。这种时效性的创作,没有让画家的创作能力全部用上,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鲜见战前那种讲究技巧、注重艺术表现力的精彩之作,整体向通俗方向转型。
还有,艺术家们普遍面临着艺术观念和审美视野的沉重转换。之前的油画教学体系中,学生多以静物、石膏、人体为描绘对象,与社会现实和民众的审美需求都有一种隔膜,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们鲜有将视野投向民众,更少有直接用画笔表现现实的生活,在艺术必须要面向现实、面向大众,表现全民族如火如荼的抗战生活的时代呼唤中,油画家难免有不适应感,艺术家的艺术理想和艺术追求难免不与现实需求发生冲突。
写实主义画家群体的创作活动在经历了抗战初期短暂的沉寂后,因画家们的生活稳定,更因为他们的艺术风尚与现实的需求合拍,便开始活跃起来。写实性油画和一些以抗战为题材的作品比抗战前期多了起来。在新写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从20世纪40年代初,好多油画家纷纷走出画室,走出都市,深入农村,深入边远地区进行写生,他们把审美视野扩大到更广阔的空间,吸取了丰富的艺术养料,使他们的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虽然写实主义油画群在1940年以后,已经走过了沉寂期,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不再仅仅将视野囿于苹果、花瓶、女人体的世界中,而投向现实生活。但是,这种转换并不比掌握一种技巧更轻松,这是一种心灵的转换和美学趣味的转换。
由于油画形式、语言一开始就没有像木刻那样导向大众、政治的层次,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终究与战时文艺的时效性、通俗性要求有相隔的一面,任它怎么向通俗转型,也没有像木刻、漫画那样表现出敏捷的现实针对性,加之,它在创作材料及交流方式上也不具备木刻、漫画在社会功能上的生效方式,它充其量在思想方式和表现手法上为了更贴近现实、不甘落后而走向十字街头、下乡入伍,而大部分油画创作的队伍还在处于孤独寂寞的状态,正因为这种被冷落的状态,才使得油画保留了原有的艺术素质和发展方向。有些油画家在维护了自己的精英性的同时,不为时代的审美层次所理解,甚至受到批评,这种批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让油画家适应战时文化环境,制作与时局相适应的画作,确实是一个新的挑战。好多艺术家只在表面形式上尽民族战士的职责,放弃油画艺术的标准,降低艺术的格调,却是对油画艺术不负责的表现。抗战时期油画门庭冷落状况与木刻、漫画艺术的热闹景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全面抗战爆发,正在日本深造的阳太阳,面对祖国的灾难,人民的召唤,满怀爱国之情,毅然放弃了奔赴巴黎的计划, 回到了养育自己的家乡桂林。阳太阳饱含抗战激情,在桂林创作了许多油画作品。如1939 年创作了油画《骑者与马》《持枪的人》(图1), 1941 年创作了油画《打刀的人》。《打刀的人》以厚重的色调衬托出打刀的人沉重的心情,背景是遭受过灾难的庐舍,简明地反映了打刀人报仇雪恨的心理,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阳太阳的这些作品是直接为抗战救亡服务的,主题鲜明,手法写实,一改早年现代派的画风。1942 年阳太阳贴近自然,创作了许多风景油画如《阳朔风景》《漓江暮色》《残月》《白鹭》《晓》《雨之街》等。作品《阳朔风景》表现手法非常独特,对南国石山的特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残月》《白鹭》《晓》注意对画面氛围的表现,给人一种幽深飘然之感。他的作品笔触生动,独具清新秀逸之气。
阳太阳在抗战时期创作了大量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绘画作品,这与他早年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是分不开的,然而,更重要的是,战争磨练了艺术家,他的世界观产生了重大的转变。
图1 《持枪的人》 阳太阳
图2 《靖西老妇》冯法祀
冯法祀1940年在柳州参加抗敌演剧四队,活跃在广西靖西县、全州县等地区,绘制了几十幅壁画宣传抗日。他的作品《镇南关上杀敌口号“来一个,杀一个”》,表现了作者要把敌人一网打尽的决心和坚持抗战必胜的信念,鼓舞了人民坚持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勇气。他在靖西创作了油画《靖西老妇》(图2),这是一幅用写实手法创作的全身油画像,画的是一个典型的靖西老妇形象,老妇的头上缠裹着布,画面氛围单纯朴质,人物刻画不拘泥细节,整个人物动态刻画到位、色彩单纯质朴,有着较强的立体感,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切感受。《靖西小镇》(图3),该作品造型概括有力,色彩明朗单纯、对比强烈,笔法豪放,不拘小节,突出了夕阳西下时南方小镇强烈的光感,体现了作者纯熟的绘画功底,是幅很优秀的油画风景艺术作品。
图3 《靖西小镇》冯法祀
图4 《木瓜树》冯法祀
在1941年桂林期间,冯法祀画了油画《木瓜树》(图4),画面表现的是遭轰炸后的桂林城,在残垣瓦砾中,仅存的木瓜树却高高地挺立着,且愈发葱郁。画中风景虽平常,却能使观者感触到作者的主观情绪。田汉还特为《木瓜树》题诗:“瓦砾堆中生气在,千轰百炸又如何,龙州城里木瓜树,今年巨干一丈多。”這劫后余灰中高高挺拔崛起的木瓜树正象征着在灾难中永不屈服的中国人民。
图5 《革命遗址—百色镇》王德威
王德威1940年11月到1941年,在桂林从事新安旅行团的宣传演出和抗日宣传画活动,足迹遍布桂林四乡、湘桂沿线、广西南北,在抗日宣传活动中,基层的锻炼为日后进行美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品《革命遗址—百色镇》(图5)、《柳江》是他的代表作。这两幅作品是当时难得的优秀的水彩风景作品之一,作者具有娴熟的水彩技巧,对色彩的运用和水的把握上都有着高超掌控能力,色调明快、清新,色彩丰富而单纯、明丽响亮又不失沉稳丰厚,用笔果断老辣,干湿画法交错运用有致,表现了一个阳光灿烂又宁静祥和的西南小城和柳江致景。
余本是著名油画家,早年出国谋生,并先后在加拿大温尼伯美术学校、加拿大安大略省立美术学院深造,1936年回国。后来应徐悲鸿邀请到桂林写生,创作了油画《纤夫》(图6)等作品。他的《纤夫》以沉稳的笔调和朴素的色彩强调固有色:在造型上,西方传统严谨写实的技巧与中国画的勾线法相结合,简约而有力、大气而沉浑;在光线的处理上,有着伦勃朗式的点光源,光线的集中使得画面更有凝聚力;朴实的画风和真挚的情感打动观众,让观众看到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油画的魅力。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雄壮的气势,这样的特点更能鼓舞斗志、团结力量,激发起人们的抗战激情。
图6 《纤夫》余本
徐悲鸿一向倡扬写实主义绘画,坚持素描第一,主张美术必须求真求实,坚决反对徒求形式、不看现实、空谈神韵的做法和想法。他的写实主义主张同抗战中写实主义美术思想可谓一脉相承。徐悲鸿希望用艺术作品表达他对社会的良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借助画面表达自身的感受。1938年夏天,徐悲鸿在桂林为孙多慈画了一幅全身油画像《孙多慈像》(图7)。孙多慈于1930年入中大艺术系做徐悲鸿的旁听生,因聪颖才高,深得徐悲鸿的嘉许,1931年以绘画百分成绩考入中大艺术系,正式成为徐悲鸿的门人,她的油画深得徐悲鸿的精华,善于用小笔触铺摆塑造,形体结实厚重,尤其注重素描效果。1938年徐悲鸿将孙多慈全家由安庆迁至桂林,在广西全省中学艺术教师暑期讲习班担任教学辅导工作。
张安治是徐悲鸿的得意门生,他的作品,无论用笔用色都有徐悲鸿的特色。抗战时期,张安治在桂林创作了许多油画作品,如1937年创作的《桂林郊外》《漓江秋》等。《漓江秋》色彩斑斓、清新明快,有着法国印象派画家的丰富多彩。在老师的指导下,张安治运用小笔触刻画,色彩微妙丰富,空间强烈,虚实得当,充满着空气感,在色彩的运用上达到了国内较高的水准,是张不错的“印象派”风景画。1939年他继续创作了水彩画《全州鸟瞰》。该画构图新颖,画面辽阔、空灵,一道江弯曲穿城而过,群山环绕,祖国山河之俊秀尽收眼底。色彩丰富而概括,笔法洗练单纯,尽显水彩画的灵秀之美。
杨秋人(1907—1983)又名杨工白,广西桂林人,擅长油画。1928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0年转学上海艺术专科学校,1931年毕业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研究科,师从陈抱一学习油画。1929年在上海参加“决澜社”及美展。1939年“八·一三”沪战爆发后南返广西,从事抗日救亡文化活动。20世纪40年代,曾先后任桂林美术专科学校、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广州市艺术专科学校教授,逐渐形成了造型夸张、色彩沉着,单纯而有力的个人风格,杨秋人虽然没有留学海外,却是现代中国画坛较早接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探索者之一,绘画语言中可以看到毕加索、藉里柯等的色彩。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致力于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作品多表现南国的风景,试图将传统山水的况味化入西方的造型手段,风格清新自然,意韵悠远。
李毅士于1942年病逝于桂林,身后所存油画寥寥无几,印刷品也不多见。他在英国接受过严格的古典绘画的训练,奠定了崇尚写实主义的根基。抗战时期除了以上介绍的画家之外,还有好多油画家也曾来桂,如王济远、黄超、梁鼎铭、梁中铭、许幸之、郁风、李铁夫、黎冰鸿、黄显之、王少陵……他们为广西油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未来的油画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发展依据。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这些优秀的绘画作品,既是服务抗日救国、宣扬革命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普及大众文化,进行民众美育启蒙的重要手段。
回顾既往,特别缅怀那些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日子,我们久久沉思,深刻认识到,艺术是摆脱不掉时代背景的,同时代背景离得太远,艺术的内容就不免空疏,内容空疏的艺术作品,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油画与抗战现实结合,走向民众,面向更广阔的生活,使油画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养料。为抗战而艺术,是油画家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确立的信念,但他们没有因战争而放弃对油画精髓的深刻理解与领悟。他们是新写实油画的建构者,为油画艺术的开拓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阳太阳书画全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3.
[2] 杨益群.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上)[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3] 杨益群.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下)[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4] 张安治画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
[5] 徐悲鸿彩墨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6] 徐悲鸿画集1[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7] 徐悲鸿画集2[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8] 刘新.中国油画百年图史1840—1949[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