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缤纷世界

2019-11-04 18:04中国美术馆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9年9期
关键词:双年展当代艺术命运

For the coming 70th Anniversary of New China, an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 feast was launched in the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The theme “A Colorful World and a Shared Future”is very suitable for the unique feature of the Biennale: various participants, numerous artists, huge amount of artworks with innovations,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t fits perfectly with the grand theme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is years Biennale broke its record on the number of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which indicates a greater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this event. It showed a fact that after 40 years of opening up and reform, Chinese artists were mingling into the world, and took their fair share of building the global contemporary art system. Chinese artists became a member instead of a witness. On the other hand, the foreign artistspaintings or sculptures present marvelous wisdom and techniques. Their review and thought on their nation history, identities, or on the entire human history, always brought deep speculation and universal resonance.

The China mode of the Biennale sticks to the principle of taking painting and sculpture as the core. Contemporary painting and sculpture are not obsolete due to the emerging new art forms, but still have rich resources and massive creative teams in China and the world. The Biennale was called the China fulcrum for th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painting and sculpture. The academic exchange symposium of the Biennale focuses on the eco-balance of the global art world, emphasizing on the pursuit of peace, civilization and fairness. The Biennale also has another important mission: to advance the art coordination in the global scale. The Biennale encouraged many great artists with respect to participate from the third world countries who have few opportunities to attend significant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At this great time of nation-wide celebration, the Biennale is the international gift from the global art world to the 70 years old nation. It is a new chapter depicting a harmonious co-existence, sincere dialogue, and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artists.

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祖国70周年华诞、共享伟大荣光的美好氛围里,一场全球美术家积极参与的国际视觉艺术盛宴隆重登陆中国美术馆,拉开了今年国庆艺术献礼的宏大序幕。2019年8月30日至9月20日,由中國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以“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如期举办。

本届“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的展览主题,非常适合北京双年展独有的特性:参与国家多、参展艺术家多、作品体量大、展示空间整体统一,创新性、当下性、国际性、民族性兼备,其他不是全球规模的展览项目很难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关于人类、关乎世界的大命题即时完美对接,主题适合发挥北京双年展特性的同时,又很适合各国艺术家进行主题创作。在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前提下,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助力全球治理,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方案、再现中国担当、整合国际语汇,是本届北京双年展需要解决的命题考卷。

“多彩世界”是指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命运”是指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古代,圣经故事的“诺亚方舟”与中国成语的“同舟共济”,都蕴涵着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共渡危难的寓意。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人类的命运比以往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早已过时,单边主义让位给多极主义。尽管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局部冲突仍未解决,经济复苏尚需时日,生态环境有待改善,但世界各国人类是一个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整体,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能单独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的挑战,都需要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化解矛盾冲突,克服经济危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和平发展,以期人类逐渐进入“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理想境界。

共有来自五大洲113国的595位艺术家入选并参展,参展作品共计640件,其中,外国(含特展)作品446件,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作品194件。涵盖当代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以及其他多媒体作品。本届北京双年展共设有“白俄罗斯当代艺术”“韩国当代艺术”“新西兰当代艺术”“上合组织国家当代艺术”“从西班牙到南美洲当代艺术”“美国当代艺术”6个特展。

本届北京双年展打破了自己创造的国际艺术双年展参展国数量的世界纪录,表明展览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品牌特色已获得世界越来越多国家艺术家的认同,不仅成为国际艺坛常设的展示人类绘画与雕塑艺术当代性的高端平台,更是持续为千年文化古都北京增添了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艺术风采。

无论从哪个角度释读,本届双年展中国艺术家的参展作品都彰显了这样的事实: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就是中国艺术家不断融入世界,参与全球当代艺术体系建设的历史。以跨文化的方式确立创作理念与形式,从不同文明中汲取营养,已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家创作的基本态势。换言之,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是在文明互鉴的框架中展开的。时至今日,中国艺术家已是世界艺术格局中的一员,而非看客。本届双年展中国艺术家的参展作品,全方位地呈现了一个正在徐徐展开的现象:中国艺术家既是全球当代艺术体系的参与者,又是本土新艺术体系的建构者。从他们的作品中,人们将会聆听到春笋破土般成长的声音。一方面,中国艺术家以其作品的独创性,当仁不让地成为全球当代艺术光谱中的亮色;另一方面,中国艺术家所表达出的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主张,深刻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意涵。

作为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的艺术双年展,本届参展的国外作品依然蔚成大观,不啻是申请参展的艺术家数量惊人,而且还在于入选作品对本届主题“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有着各种精彩的演绎和发挥。通过一种心系世界的情怀关注人及其自身的共同命运,过去、现在和未来就一定会不约而同地汇集在一起,艺术于是也就有可能透显出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意识。以此为基准,艺术的形式经营也有了无限探索的余地。尽管北京双年展的主题宏大,又有特殊的指向,但是具体落实到画面或造型上,却不无挑战,很难一蹴而就。因而,当浏览各国艺术家的作品时,艺术家的图像智慧和技巧不由得令我们由衷地赞叹。主题展中艺术家对于过往历史的观察与思考,几乎随处可见,或是对自己民族历史的回望,或是对整个人类历史的梳理,因而,作品中的某些细节常常具有以一持万的指涉意义,而且,视觉艺术的优长确实就在于用最具体直观的东西具现出最为深刻的思想。从环境、种族、身份和科技的影响到更为具体的个人化的诸种体验,艺术家们的应对尽在情理之中而又会出人意表之外。这是不少入选的作品的突出优长。而且,在他们的艺术化的技术处理上,观者也可以从中获取不少新的体会:如有的艺术家借用脍炙人口的古代大师的图像进行转化,不仅有了新意,而且可能是对某种现实最为贴切不过的评点;有的艺术家将平常之物对置或错置,所产生的却是特别严肃、令人警醒的意涵,是对现实的更为人性化的理悟;有的艺术家则善于用疏异化的手法,将莫可言诠的意味(譬如禅意)与启迪表达得风生水起。至于一些艺术家在多媒体方向上的尝试,虽然越出了双年展设定的限制,但是,由于或新人耳目,或颇为切题等,融入到主题展中,也平添了一种别致、开放的气息。

北京双年展的中国模式,体现在展品形式上坚持以绘画、雕塑艺术形式为主,同时也适当采纳装置、影像等新媒体艺术形式。这是因为绘画、雕塑艺术在中国拥有丰厚的传统资源、大量的创作队伍、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公认的评价标准,同时坚持架上绘画也顺应了当代国际艺术绘画回归的潜在趋势。当代绘画、雕塑艺术并未因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出现而过时或消亡,相反在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中不断完善、更新和丰富自身,在当代艺术中日益焕发出新的活力。坚持以绘画、雕塑艺术为主的展品形式已成为北京双年展的一个独特品牌。一位参加首届北京双年展的瑞典艺术家说:“在欧美的当代艺术展上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影像、装置,在中国能看到如此众多来自不同国度的绘画、雕塑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因此,北京双年展被誉为“当代国际绘画、雕塑的中国支点”。

历届北京双年展,都以国际研讨会的形式安排有学术交流的环节,本届北京双年展将在8月31日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双年展一直关注全球艺术生态的平衡问题,突出当代艺术对人类和平、文明平等的追求。第八届北京双年展研讨会议题将在“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的大展主题下,邀请策划委员、理论家、国内外参展艺术家、国际策展人、国际艺术机构负责人等各方面代表在本届展览主题的理解、“第八届北京双年展国内外参展作品解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造型艺术担当”、“国际主题作品创作”等方面展开学术探讨。

创立北京双年展有一个深层的意义,就是要促进世纪范围内艺术的协调。组委会在选择参展国的时候,没有老盯着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美术绝对不会嫌贫爱富。在第三世界国家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他们没有机会参加国际性的大展,但中国尊重他们,包容他们,所以他们非常踊跃,所以北京双年展的参展国家才会不断地增长。

值此举国欢庆的大日子,中外艺术家共同描绘国际美术交流互鉴的新画卷,谱写和平共处、真诚对话、互学互鉴新篇章,本身就是世界美术界献给新中国70周年大庆的一份独一无二的国际厚礼。

猜你喜欢
双年展当代艺术命运
命运的更迭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命运秀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第三届CAFAM 双年展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