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纪鸿
很多读者都知道张抗抗是著名小说家,其实,她也是著名散文家。她最初的创作是从写散文开始的。1961年她11岁就在上海《少年文艺》发表《我们学做小医生》。1969年她从杭州一中初中毕业到黑龙江农场下乡,其间写的散文《大森林的主人》发表在《文汇报》上。1977年她考入黑龙江省艺校编剧专业学习。不久又写出《兴凯湖听涛》和《地下森林断想》等。《张抗抗散文》一书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1997—2000)。有研究资料统计显示,截至2001年,张抗抗在国内出版的散文专集就达17部之多。进入新世纪,张抗抗的散文创作一直没有间断。前不久,她的散文集《回忆找到我》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录57篇散文,21万字,可以说是精短耐读,审美可赞。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世上所有的散文本是因了人类尚存的相互惦念之情而生,因为惦念是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情怀。人类的生存需要相互的惦念,即使最高尚的文学也离不开最平凡的人类情感的滋润。在《回忆找到我》中,张抗抗叙写了对父母、家人的回忆惦念,对朋友对往事的难以忘怀。一股浓重的亲情挚爱在字里行间涌动。《苏醒中的母亲》写病重母亲的艰难苏醒和对子女的怜爱;《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写对儿子的愧疚以及儿子成长的曲折可喜过程;《我的节日》写自己多地行走中的生日牵动着母亲血脉之情;《母亲的精神财富》写母亲的曲折复杂的人生经历和充满爱心、纯洁无瑕的慈爱,不仅是对弱者、收垃圾的妇女,还是对丈夫、外婆都显示出母亲大爱无疆的宽阔胸怀和含辛茹苦的坚韧品格。母亲的爱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而为了女儿、为丈夫、为全家人好好活下去,她将血泪一口口吞下去。在文章的最后,她说,“假如我重新做一次女孩,最希望的是,我的妈妈还是现在这个妈妈。”《感恩与愧疚》围绕着自己在外宦游多年的多味情感展开笔墨,通篇由浓郁的亲情牵引缠绕。以及《延安西路1538号》对编辑《少年文艺》的上海少儿出版社的任大霖老师的怀念,情真意切。延安西路1538号,在作家心目中,是一个近于神圣的地方。此类散文紧紧抓住扣人心扉的亲情书写,不仅让人心头阵阵发热,而且更常使读者眼眶湿润。
著名小说家汪曾祺在谈到小说家的散文特点时说,小说家的散文没什么特点,要说有的话,那就是有人物。张抗抗的散文,也完全具有小说家散文的特点,有人物。无论是《故事以外的故事》《遗失的日记》,还是《老费的小屋》《玛姬达的午睡问题》等。特别是前两篇散文,不但有人物,有故事,而且有引人入胜、催人泪下的故事!《故事以外的故事》从她的长篇小说《赤彤丹朱》系列之一《非梦》在《小说月报》上选载后,被济南一个退休的大学教师贾民卿读到。贾民卿发现其中的情节与他失踪多年的二哥贾起的经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原来。1943年,朝鲜义勇队在江西上饶被迫解散时,张抗抗的母亲决定和热恋中的爱人贾起一同去东北寻找抗日联军,这就需要一笔盘缠。妈妈说可以回德清老家去筹集。而回德清必须经过国民党势力盘踞的浙西天目山。对此贾起曾表示过犹豫,但最终还是陪妈妈去了浙西。结果被熟人告密,两人被捕入狱。妈妈的家人欲用重金将妈妈保释出狱,但遭到妈妈拒绝,坚持要家人将贾起同时保释。就在家人筹钱之际,风云突变,日军要进攻天目山,国民党中统特务机构奉命将贾起等黑名单上的人,秘密枪杀于深山之中。直至贾起死后,妈妈才知道贾起是浙西行署早已通缉在案的中共党员。妈妈不能原谅自己,妈妈多次把这个故事讲给张抗抗,张抗抗终于把这个故事写出来。恰巧被贾民卿看到,贾民卿与张抗抗联系上。张抗抗生怕母亲难过,给妹妹打电话,让妹妹婉言陈述。母亲得知这一切后,满含热泪给贾民卿写回信,贾家兄妹起草了追认贾起为革命烈士的申请报告,青岛市民政部门来杭州取证。五六位战友和狱中难友,义不容辞地做出证明。再经过核实有关档案,一个活生生的革命者贾起的形象,50年后,在干涸的血泊中重新站起!
1980年,张抗抗在北京中国文学讲习所学习。收到了来自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学生过大江的来信。信中问她是否在1969年丢失过两个日记本。如果确定是,就把笔记本还给她。日记本是过大江在被工宣队训话时,在一个抽屉里发现的。他把日记本拿回家,看到日记里记录的朦胧情愫还流下了眼泪。于是,他把日记本始终带在身边,甚至他插队到内蒙多年也带着这两个很小的日记本,承载着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懵懂的爱情萌芽。此类故事写成的散文,都有历史感和故事性。让人读后始终惦念事情的原委以及事件当事人的命运感情和心灵安放。张抗抗悉心地打捞往日曲折深沉的故事。
好的散文,当然不仅有感情,有人物,有故事,更需要充足饱满的思想信息容量。我读张抗抗的《回忆找到我》的57篇散文,读出了很多深刻的思想和充足的信息,这与散文家积淀丰厚的家族文化背景和曲折复杂的人生经历以及围绕着这些而生成的人生感悟、哲理思索有很大关系。张抗抗的祖籍是广东江门新会,那里是著名的侨乡,也是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史学家、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故乡。她1950年生于“人间天堂”杭州的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19岁先是下乡到外婆家浙江德清县洛舍公社陆家湾大队,德清是唐代诗人孟郊的家乡。几个月后,张抗抗又自作主张赴黑龙江国营农场插队。后通过考学上艺校,逐步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多年在北国哈尔滨从文议政,后来落户北京,目前还是国务院参事。书中的散文《故乡在远方》《江南诗性》《母校》《江门是一扇旋转门》《最美的是“北大荒”》《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哈尔滨》等,从《夜航船》到《鲜木耳、野韭菜花、梧桐子》;从《封阳台》到《杨伯伯与“出版社”》。可以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女人的障碍》《两性的极地》《我们需要两个世界》等随笔式散文,专注与女性话题的探讨和女性秘密的揭示。甚至还收录了张抗抗为父母合著的《文学之梦与人生笔记》(《双叶集》)所作的小引;而《快乐的忧思》是为妹妹张婴音的儿童文学作品集《天天都有麻烦事》所写的序言。还有在德清游子文化论坛上的发言《游子文化的现代性》等。林林总总,几乎包罗万象,谈天说地,既有秦牧遗风,又有自己的鲜明的创作风格。她的散文虽然都不长,但有知识厚度和思想深度,也有信息密度和感情浓度,充足饱满的思想信息容量,常令人捧读而不舍释卷!
我一向认为,人生最重要的無外乎两件事,一件是深入的经历,一件是充分地表达。张抗抗的这本《回忆找到我》散文集在这两个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深入的经历毋庸赘言,她在祖国的东南西北地域间大步跨地行走,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和思索,她的语言表达流畅而精准,读者阅读起来毫无障碍,一下子就说到痛点、泪点上。无论是状物、写人,特别是写女人细腻缜密的心思,写亲人间的炽热情感,还是抒发对多个“第二故乡”的思念,叙述对很多位师长朋友间的惦念。从西子湖畔,到黑龙江边;从江门侨乡的“小鸟天堂”到德清姥姥家的雾天目山;从杭州一中的“老三届”校友母校聚会,到哈尔滨艺校达斡尔族乔老师的“文竹之床”……往事历历在目,件件挥之不去;物是人非思不休,情愈深意愈浓。这样的散文,真诚地写出一个“赤裸裸的自己”(王西彦语)。读过张抗抗的《回忆找到我》,我才一下子真正重新认识了著名散文家张抗抗,她在很多“老三届”散文家中特立独行,领先一步。
(作者系文学评论家,海关总署驻天津特派员办事处海关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