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磊,钱 畅,黄佳贤,张永勋
(1.滁州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随着国家对各地方经济发展的扶持以及合肥都市圈等经济体的建立,合肥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在经济快速发展时,对环境保护的忽视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已成为了制约经济更进一步发展的障碍[1]。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2]。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在经济迅速发展时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这在我国各大中城市发展中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文章对合肥市进行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对于其他相似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也对安徽省其他城市未来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合肥市位于江淮之间,境内拥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南淝河和裕溪河穿市而过,航运发达,可以通江达海。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宜人类生活,降水量充足。年均气温与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15.7℃和77%,年均降水量约1 000mm。
近年来,合肥市综合实力迅速提升。经济方面,合肥市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增长速度喜人,目前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合肥市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位居第十位左右,其中,生产总值10年攀登6个千亿台阶、连续赶超8个省会城市。2017年,合肥市预计生产总值突破7 000亿元、增长8.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 350亿元、增长5%;财政收入1 251.1亿元、增长1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55.9亿元、增长6.7%。环境保护方面,2017年合肥市PM10、PM2.5浓度分别为79.9μg/m3、56μg/m3,是全省唯一实现“双下降”的城市。同时,合肥市出台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启动4个修复试点项目;建立重点生态区域“林长制”,2017年植树造林面积2 300hm2、城镇绿化面积达到1 534万m2。
合肥市近些年来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工业污染方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合肥市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虽有所下降,但由于前期工业所占比例较大,目前第二产业仍为合肥市GDP贡献率最高的产业,因此工业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气排放量依然很高。在空气质量方面,2017年合肥市二氧化氮日均值达到52μg/m3,远高于合肥市历年来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合肥市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为构建科学、系统、合理、简明、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该研究针对合肥市的生态状况与发展特点,分别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两方面分别选取了8个和7个指标对合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文中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08—2017年的《合肥市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年鉴》以及对应年份的政府工作报告、环境状况公报等。
2.2.1 数据标准化
因为各类数据量纲不同,该研究采用极差变换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3]。
(1)
(2)
式(1)、(2)中xi为第i项指标值,xmax与xmin为该项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αi为标准化之后的数值。
表1 合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权重
2.2.2 熵值法确定权重
该研究使用熵值法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4]。
具体步骤:
①计算指标熵值
(1)
②计算指标权重
(2)
其中,xij为样本i的第j个标准化后的数值,(i=1,2,…,m;j=1,2,…,n);m和n分别为样本个数和指标个数。
2.2.3 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模型
协调度模型可以用来定量描述系统协调状况的好坏程度[5],该研究采用协调度模型为评价合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模型。
①效益指数函数。生态效益指数和经济效益指数可以反映研究时段内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效益。设xi为生态环境指标(i=1,2,…,m);yj为经济发展指标(j=1,2,…,n)。f(x),g(y)分别称为环境效益指数和经济效益指数[5,6]。
(3)
(4)
式(3)、(4)中ai,bj分别为第i个生态环境指标权重和第j个经济发展指标权重。xi,yj均为标准化后的数值。
②发展度模型。发展度可以体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整体效果[7],设T为发展度。
T=αf(x)+βg(y)
(5)
式(5)中α,β为待定权数,一般认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所以α=β=0.5。f(x),g(y)分别为环境效益指数和经济效益指数。
③协调度模型。根据离差系数原理,f(x)与g(y)的离差系数越小,则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越协调,所以可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6)
式(6)中,C为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k为调节系数,一般k≥2,该研究取k=2。
由式(6)可知1≤C≤0,C值越大,则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越好。
④协调发展度模型。协调发展度可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出研究区域内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水平[8-10],该研究采用协调发展度分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水平的高低,计算公式为:
(7)
式(7)中,D代表协调发展度,C、T代表上文中定义的协调度与发展度。
图1 2008—2017年合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评价指数及协调发展度
协调发展度分类体系及判别标准见表2。
基于上述方法及模型的选定,将各指标原始数据标准化,然后计算各指标熵值(表1),再使用上述模型构建函数并计算函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通过协调发展度模型及其判别标准得出2008—2017年合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类型及演变规律(表3、图1、图2)。
表2 协调发展度的分类体系及判别标准[11]
表3 2008—2017年合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1)据表3中协调发展度以及f(x)与g(y)的关系的对比分析,合肥市这10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度一直在稳步上升,但整体依旧处于较低水平。其中,仅有2015—2017年3年处于勉强协调发展类,2008—2014年7年都处于失调或濒临失调状态;2008—2012年5年均为经济损益型,2013—2017年5年大多为生态环境滞后型或生态环境经济共损型,这说明合肥市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生态环境保护跟不上。
(2)由图1分析可以看出,协调发展度与经济效益指数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而生态环境效益指数总体上处于下降的状态。2008—2011年4年生态环境效益指数明显高于经济效益指数;2011—2015年5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协调度较好;2015年后生态环境效益指数有下降的趋势,而经济效益指数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上升势头,从而导致协调发展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3)从图2协调度与发展度指数值与趋势可以看出,①2008—2012年合肥市协调度指数攀升迅速,2012—2017年协调度指数稳定在0.9~1之间;②2008—2017年10年合肥市的发展度指数整体上处于增长的趋势,但是增长缓慢,始终处于较低阶段。这说明当前合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比较协调,但整体效果并不好,仍需寻找一个更加合理的协调发展模式。
(4)从生态环境效益指数与经济效益指数结合指标原始数据来看,2011—2014年4年合肥市“工业三废”排放量出现了急剧的增高。其中,2011年合肥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 065.96万t,2010年为339.46万t,增加了2倍多。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则在不断下降,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效益的降低。在经济方面,2008—2017年10年合肥市的人均GDP、城镇化率、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均不断增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总体上也有明显的增长。其中,2017年合肥市的人均GDP达到9.111 3万元,第一次突破9万元,这也说明了合肥市在经济建设方面成果卓著。
(5)相比于部分学者对济南、成都等省会城市所做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可以发现[12,13]:济南、成都此类发展较早的省会城市工业基础相对较好,因此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相对也较重,协调发展类型大多为生态环境滞后型;合肥市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晚,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协调发展类型大多为经济损益型,仅有2016—2017年2年为生态环境滞后型。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合肥市正在循着济南、成都等老牌省会城市的协调发展道路前进,需要吸取其他发展较早的省会城市的教训,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影响合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6)结合合肥市实际情况,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可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较高。2008年合肥市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50.2%,2017年比重为50.5%,10年基本保持不变,并未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下降,说明合肥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的依旧为第二产业,而过于依赖第二产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必将对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②工业废物回收利用率相对较低。2008年合肥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9.58%,2017年为93.31%;2008年合肥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238万t,2017年则为937.06万t,这说明合肥市工业废物回收利用部门的建设没有跟上工业发展的速度,从而对合肥市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③煤炭消耗量较大。合肥市煤炭消耗量总体增长幅度较大,其中2010年与2016年煤炭消耗量为10年内最大差距,2010年煤炭消耗量为1 575.5万t,2016年为2 155.82万t,相差580.32t,增长率达到36.8%。煤炭的大量使用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从而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合肥市能源结构的改变也迫在眉睫。
④绿化面积相对较低。2017年合肥市森林覆盖率为27.4%,2017年安徽省森林覆盖率为28.65%,低于全省平均水准;2017年安徽省人均绿地面积为13m2,2017年中国人均绿地面积为13.5m2,也在全国平均水准以下。绿化面积低也说明了合肥市生态环境状况并不乐观,需要加大力度进行保护。
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合肥都市圈等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不断发展时,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必然越来越大。合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想要达到较高的协调类型,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互动关系[14,15]。为此,结合上文分析,针对合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建议[2,16]。
(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提高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在环境方面的准入条件;对城区重点污染企业实行技术改造与厂址搬迁相结合的策略;对钢铁工业、能源工业、石油工业等产业选址要特别慎重,同时对此类产业污染物的排放要重点管控、严加处理。
(2)大力扶持工业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引导、帮助重点污染企业建立废弃物回收再利用部门,推动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污染防治,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采用先进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和处理设备,对重污染企业采用技术革新与政府管控两方面措施加以整治。
(3)努力推动能源结构的改变,减少煤炭使用量在总体能源消耗量中所占比例。鼓励企业使用电力、天然气等相对洁净的能源,帮助企业改进技术,从而减少能源使用量;改变居民生活能源结构,推广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洁净能源。
(4)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加快城市园林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推广“林长制”,加大对森林的保护力度,坚决打击破坏森林的行为。以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形象吸引客商投资,加快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