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思维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

2019-11-04 11:20□闵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28期
关键词:关联建构课文

□闵 慧

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直观地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普遍存在着内容碎片化、功能单一化、目标应试化的倾向,反映出教师对学科育人价值认识不充分,教学缺乏整体设计、系统架构。如何改变这些倾向?笔者认为,应以素养养成的视角观照作业,运用关联思维优化作业设计,发挥作业在知识建构、能力进阶、思维发展、语用体验等层面的多元价值,使作业成为涵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平台。

一、要素关联:在归类整合中促进语言建构

课时作业是日常作业设计的主要板块。设计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缺乏长远考量,忽视各次作业呈现的语文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导致学生对要素的习得停留在孤立理解、简单再现的层面。课时作业设计要打破课时壁垒,增强要素关联的意识,也就是不仅要明晰本次作业要巩固的语文要素是什么,还要基于教材系统,勾连学生已经接触过的同类要素,重构作业内容,激活学生头脑中零散的惰性知识,促使学生在归纳、梳理、整合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结构化的知识系统。

比如,在中段,把握段落结构,有条理地写好一段话是教学重点。对于这样重要的语文要素,需要整体地教,滚动地教,连续地教,才能有效落实。为此,笔者曾经设计过这样一道习题。

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灯的海洋港湾里的灯雨痕一片密林

这道题把分散在不同课文中的、结构具有典型性的段落聚合在一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段落的结构图式。学生在随课文学习的时候对这些段落结构已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在综合、归纳中又有了新的收获。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围绕一个中心意思进行有条理的表达,可以先概述再分述,也可以先分层叙述,再总结概括,还可以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逐层叙述。这就把学生头脑中原先零散的知识点聚合成结构化的知识块,随着后续的学习,结构图式自然会不断丰富。学生在实践中根据表达需要,可以调取恰切的图式进行运用。同时,这个过程也渗透了归类整理、比较建构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结构化学习的意识。

二、经验关联:在举一反三中实现能力进阶

统编教材鲜明地体现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强调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运用。作业正是呼应、落实这一理念的重要载体,设计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前后关联。这里的经验关联,既指让已有经验成为学习新知的支架,体现作业的导学功能,又指学习新知之后的拓展运用,发挥作业的巩固功能。如此设计,将学习始终置于经验的滚动发展之中,有力地促进了语文能力的进阶提升。

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水上飞机》一文时,想到学生已经学过了《航天飞机》,而这两篇课文在内容及结构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在学生预习课文时,就请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比一比《航天飞机》《水上飞机》这两篇课文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异同。

这样的前置性学习,唤醒学生经验背景中同本次学习相关的认知,并把它运用到新的学习中,促进迁移能力的提升。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很快就把握了文章的整体结构,而且还发现了“类”的规律,认识到由表及里是说明类文章中常见的说明顺序。在“异”的辨识中,也明白了这篇课文不同于《航天飞机》的学习着力点。

课后,该教师又设计了一项拓展作业:(1)仔细读一读《磁悬浮列车》,读完后把从文中了解到的知识整理成一张知识卡片。(2)写一段话,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磁悬浮列车。

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再次运用阅读此类文本的经验提取信息,进而通过习作迁移外化悟得的语言规律。从这位教师的设计中,可以看到教师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和发展,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建构新的学习经验,在举一反三的实践运用中实现能力进阶。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养成了反刍、关联的意识,元认知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三、主题关联:在单元学习中发展高阶思维

关联思维不仅体现在作业的纵向贯通之中,还可以运用于单次作业设计。围绕一个主题组织相关材料,利用单元大语境设计主题探究型作业就是一种应用策略。主题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也可以是某一语文要素;相关材料既体现同质性,又有差异性,有利于引发问题探究。单元,是一个学习单位,也是一种学习策略。以主题为核心构建阅读单元,能促进学生通过联结性学习和自主性建构,实现篇类整体化学习。这个过程有力地推动了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尤其是高阶思维的发展。在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语言现象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灵活性得到提升;材料间的异质差异引起思维碰撞,营造了“思维活动场”,有力地发展了思维的批判性、缜密性、全面性。

这种作业设计方式比较适用于拓展型作业。笔者曾经设计了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一课的课外导读作业。

《伊索寓言》中以狐狸为角色的故事有四十多则。请你阅读有关篇目后完成练习。

不同的故事中,狐狸的形象是不一样的。你对以上哪个故事中的狐狸形象印象深刻呢?请选择一个,具体谈谈你的想法。

在古希腊文化中,狐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导读设计以狐狸形象为核心关联篇目,引导学生以一种意象思维观照文学形象,提高阅读深度,这对课内阅读是非常好的补充。再者,课文中所涉及的狐狸形象大都是负面的,学生容易形成固定思维。异质材料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到狐狸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着较为丰富的象征意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全面把握作品表达的意蕴。

四、情境关联:在问题解决中唤醒语用自觉

情境关联,指将作业内容和实际应用情境相关联,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到所学内容的现实价值和实际功用,从而产生深层的语用内驱力。这里的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情境,也包括模仿生活、虚拟的任务情境。情境驱动式的作业能有效激发语用动机,提高语用实践的质量。而运用语言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能进一步增强语用自觉,如此便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积极语用过程。

情境关联策略非常适用于设计表现型作业。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诺贝尔》一文时,指导学生学习撰写人物小传,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瑞典诺贝尔故居外有一尊雕像,底下没有铭刻只言片语。今年正值诺贝尔逝世123周年,同学们,就让我们学写一篇小传纪念他吧!

“没有铭刻只言片语”“诺贝尔逝世123周年”“纪念他”,寥寥数语就让学生走进了一个真实的时空,感受到“写小传”的意义和价值。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有了言说的欲望,整个表达活动始终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假想的读者对象,又让表达产生了交流的意义。在应用驱动下,学生不是简单地搬运材料,而是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主体化的表达。在这样高质量的语用实践中,学习的自我感、效能感、意义感便产生了,学生真切感受到了言语表达的现实意义,增强了语用意识。

综上所述,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运用关联思维打开设计思路,纵横勾连,融通整合,提升作业设计品质,落实学科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关联建构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背课文的小偷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奇趣搭配
建构游戏玩不够
背课文